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建设需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与职业发展需要,结合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项目制一体化设计及课下科技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开展,形成明确的靶向"创新+"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培养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目标。近三年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实践表明,土木专业学生通过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及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训练,达到了专业毕业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及社会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3):84-86
笔者针对中药学学科建设特点、本科生能力培养要求及教学现状,提出一种基于"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法,并从项目来源和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等方面对项目驱动教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探索。研究表明,项目研究方案设计和实施往往多人协作完成,结合科研课题进行项目驱动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5)
文章针对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方式单一、手段单调、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弊病,构建并实施项目驱动式英语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立足于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现状,介绍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举措,构建了适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四层次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以通用实践能力、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训练为核心,创新综合课程设计、工程技术培训、顶岗实训等教学环节。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建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12)
针对当前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主动性不足以及理论教学课时压缩的现象,项目组采用基于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理论教学、常规实验教学和项目驱动型实验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改革,通过理论学习、仿真验证和实物制作的多环节训练,加强实践教学力度。实践结果表明,基于项目实践模式的数字电路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顾列英  楼允  刘明书 《山西建筑》2012,38(25):265-266
针对建筑学专业课外实践与课内的设计训练缺乏应有的联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情况,尝试通过一系列的"驱动项目",把各类实践教学串联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用项目来驱动课外实践教学,同时实践教学也使课内的设计训练更加务实有效,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按照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坚持武汉大学"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在2010级本科生中选拔30人作为试点,进行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设置了相应的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学习环节,以及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环节,以此来保障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要求,激发其创新激情,培养专业兴趣和职业精神。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学院每年选拔2个班作为"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范围涵盖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三个方向,正稳步推进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项目化教学特点与适用性,借鉴"教、学、做"一体化思路,提出并实施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基于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项目任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理论课程组织体系和课程考核方式。实践表明,课程项目学习模式改革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生认可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0)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计算机应用骨干专业为例,开展项目化课程体系设计研究。根据调研分析和培养目标,构建了"项目贯穿、学徒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项目引领、融合递进"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并开展项目课程和教材及配套资源建设工作。实践表明,该课程体系能有效训练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动手和技术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赵延林  李长风  高红梅 《山西建筑》2014,40(30):253-255
以结构力学课程为核心,结合高层建筑结构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及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了"3+1"人才培养模式下,以"知识讲授+综合训练+工程实践"为主线的土木工程专业结构力学课程"1+0.5+0.5"全程式培养模式,以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结构分析与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及学生能力薄弱的现状,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外延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培养需求,提出了以综合专业素质和综合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工程管理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矩阵式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此外,从产学研基地、创新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和实验室建设四个方面搭建了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提出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工程地质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地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文章以内蒙古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公路工程地质课程为例,结合多年来教学实际情况,就非地质学专业工程地质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的联系,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问题,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课程改革模式,以期为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如何提高建设行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能力,提高课程教学难度、挑战度及综合性的问题,探讨了在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实施以执业资格教育为导向、注重执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以"公共基础知识与能力、专业技能、实际工作能力、职业道德与执业素质"的执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为主线,构建注重本科教育基础性的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准入要求的综合实训教育平台、实际操作能力要求的实践教育平台、职业道德与执业素质要求的执业素质教育平台的"一主线四平台"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重构使课程设置的线条更为清晰,每一个平台所承担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更为明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综合设计实训项目的教学改革使知识更系统、更综合,难度和挑战度也有所提高,教学过程模拟工程建设全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程、提高学生的执业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土木工程与管理专业领域的课程应更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提出了复合型与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框架,并从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践教学3个方面展开探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基于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讨论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常规培养方式的差异,从培养方案的改革,双语课程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及国际化,学生的创新及国际化等角度探索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路径,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国际化素养,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型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与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立足“教育信息化2. 0”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参考“互联网+”课程建设模式,以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为支撑,构建基于“SPOC+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对象分析、教学资源建设、互动式教学活动设计和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等环节,并以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课程为例开展教学实践。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较好地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建筑行业面临从粗放发展到精细提升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在"朴实性与开放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构建,通过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构建创新训练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结合,通过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改善实践途径,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式的框架,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依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需求,强化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将课程模块化组合,同时细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整合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立足地方,服务地区,彰显办学特色,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土建类专业基础建设人才的现状及需求情况,对黔东南州内6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发现:基层用人单位原有专业人员知识结构滞后,对土建类高层次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市场上水利水电、城乡规划、路桥等专业人才匮乏。为此,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强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实现办学转型,最终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土建类人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需求,提出了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了岩土工程勘察、基坑工程、地基处理和桩基础设计等教学模块,构建了结合工程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了全面考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岩土工程全过程课程设计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典型岩土工程问题的计算分析方法,培养其表达设计理念、交流沟通和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全过程课程设计在岩土工程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