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长久撰文认为,随着美国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有些学者不断提出经济周期问题,其中有人认为,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已经不适用于解释新经济了。“新经济”是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一期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提出的。 经济持续增长多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崛起,有利于经济持续增长,但是否有个和平与稳定的国际环  相似文献   

2.
近一个时期以来,“新经济”成为国际国内的热门话题,在报刊上频频出现。 那么,什么是“新经济”呢?按通常的说法,“新经济”就是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新经济”这一名词最早见于美国《商业周刊》,是用以描述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呈现出的高增长状态的。众所周知,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从谷底持续攀升以来,到今年4月已连续109个月增长,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持续时间之最,而且迄今还看不出衰  相似文献   

3.
林丕 《新视野》2002,(2):62-63
“新经济”这个概念,是1996年12月由美国《商业周刊》提出的,迄今已5年多了,但还没有一个确切、固定的定义。正如美国克林顿政府的最后一任财政部长萨默斯所说:“新经济的概念时常被人宣扬,却很少有人加以定义。”由于它没有一个确切、固定的定义,就可以任人作随心所欲的解释。目前国际上对“新经济”的定义和解释有多种多样,使人无所适从。“新经济”这个概念,近两年来一度在我国被舆论界一些人炒得很热。然而,在它的发源地美国,人们对这个概念却是比较冷淡的。2000年11月,《商业周刊》的编辑曼德尔著文说:“除了美联储主席格…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文章认为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1997年11月,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波德界定了“新经济”的概念,指出新经济具有如下六大特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之和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比重上升等。这之后,人们对新经济基本内涵的认识和说法不尽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新经济一词由美国传向世界,也传到了中国,但究竟什么是新经济,很多人对它的理解还不很清楚,也并不一致。 新经济一词最初出现于1996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发表的一篇文章,该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发现了与七、八十年代经济不同的特点,提出美国出现了新经济。之后,不少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对新经济表示了认同。2000年4月5日,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讨论新经济问题,会上有政府官员,有经济学家,也有企业家,虽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声音还是美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各种技术革命的周期不断缩短,加之计算机技术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有了质的飞跃,各国经济总量快速膨胀,出现又一个快速增长期,被称为“新经济”时期。新经济一词源于美国。2000年4月5日,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召开的“白宫新经济会议”上首次使用了“新经济”一词,并得到了在场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德豪斯的积极回应。美国新经济的“新”主要基于知识创新与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充分就业和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据美国新近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经济从1983年至…  相似文献   

7.
《前线》1997,(12)
四位美国记者谈十五大后的中国改革“无论怎样衡量,中国的经济改革无疑是历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改革之一。”在不久前出版的《商业周刊》中,四位美国记者撰文《特别报道———中国能改革她的经济吗?》,畅谈了他们对十五大后中国改革的看法。●史诗般的伟业9月12日召开...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1,(4):118-119
2008年9月,美国《商业周刊》评出“全球25位互联网业最有影响力人物”,阿里巴巴的CEO马云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家。评语是:“马云是中国许多创业者心目中的英雄。曾担任学校老师的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人兼CEO。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就与“质量”紧密相连.1975年.邓小平在关于工业发展的几点意见中提出: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从1978年开展第一个“质量月”活动,到1993年颁布《产品质量法》、1996年实施《质量振兴纲要》,质量推动着中国经济这列火车高速走出了计划经济的物资匮乏、商品短缺.穿越了转轨时期的通货膨胀、银根紧缩.最终抵达了商品充足、富裕繁荣的市场经济新阶段.初步构筑起保护人民生产生活安全的“质量堤坝”.  相似文献   

10.
李韬 《发展论坛》2003,(3):75-77
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一蹶不振,股市一跌再跌。“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美国的航空服务又遭重创,这对美国经济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反观刚刚过去的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美国经济却是一片繁荣景象。自从1991年3月走出第九次衰退的低谷到2002年底,美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了118个月。这是美国自1854年以来历次经济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扩张期。美国的这次经济扩张呈现出“二高”、“二低”的特点,这就是高经济增长率、高劳动生产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在这十年当中,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约为3…  相似文献   

11.
报刊文摘     
1986年1月6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照片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该年度首期的封面上,成为《时代》周刊评出的1985年“年度人物”。1985年度的遴选于11月间就开始了。最先被提出来的人物有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南非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黑人主教图图,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以及美国总统里根。但在《时代》周刊高级编辑会议的讨论中,这些人物都没有得到高级编辑们的普遍支持。这时,邓小平的名字被提了出来。正巧,《时代》周刊首席驻外记者邓肯刚从北京回来,编辑会议于是请他发表意见。邓肯谈了四个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8):9-17
雨果有句名言:“地球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一个时机已经到来的想法。”2014年,对于中国来说,这个时机到来了。这一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美国《时代》周刊则将其定义为中国的“历史性转折年”。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朝着世界大国方向的崛起是可以被管理的。这不一定会引发德国和日本当年崛起带来的恐怖。为中国的崛起干杯吧。”1月11日,提前出版的一期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文章,少见地为中国崛起“欢呼”起来。许多专家指出,每期发行量高达500多万的《时代》周刊,相当程度上代表着美国甚至西方主流社会的声音。《时代》杂志的报道表明,“中国威胁”以及“遏制中国”,已经不是西方看待中国“最时髦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的责任”或“中国的崛起可以管理”之类的字眼,实际上已经接受中国的崛杞。但也有分析指出,中国和西方未来“竞争”的磨合期仍将是长期的。《时代》周刊的文章同时称,“(对中国崛起)也不要感到过于安逸”。  相似文献   

14.
“五四”期刊中的一颗“流星”——《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张均兵方增泉《北京大学学生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是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大学学生会出版的、“作全体同学共同发表思想的机关(刊)”,创刊于1920年1月4日,停刊于1920年5月23日。因受北洋军阀政...  相似文献   

15.
美国经济自1990~1991年短暂萧条后,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时期,尤其从1996年起,其经济增长更为强劲。对此,美国决策部门及经济学术界都以“新经济”一词来表明其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美国“新经济”发展的特征关于美国“新经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末,美国《人物》周刊,破天荒让一条狗登上了它的封面。“它是降临在浮躁的美国的一种力量:它是笃定而欢快地照耀在任何一位迷失者前方的一盏路灯……”严肃的《华盛顿邮报》,则用如此煽情的语言为这条狗作了引人遐思的注解……  相似文献   

17.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1923年。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并配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六次登上《时代》封面。从《时代》封面看周恩来,就像在观看一部由美国人为周恩来拍的蒙太奇式的老电影。那么,在这面“西洋镜”里,周恩来是什么样子呢?  相似文献   

18.
书荐     
《当代贵州》2013,(25):60-60
《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摘录: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都不是直线进行的,经济运动本身有其周期性。所谓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呈现周而复始变化的状况,它在我国的存在已为我国四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所证实。  相似文献   

19.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赵长茂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而以“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为副题的《论粮食税》则是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代表之作。一、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所阐明的关于新经济...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1期刊登余永定的《2000-2001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与展望》。文章认为美国经济在2000-2001年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股市动荡。在过去数年中,许多经济学家对美国股市严重的泡沫一再发出警告。但是,美国股市不但没有出现暴跌反而不断攀升。一些经济学家为此提出了“新经济”的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在90年代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新经济的出现,美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和公司未来的赢利潜力大大提高,因而传统的市赢率水平不能再作为衡量股票价格的尺度。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接受了这一观点。但是,在2000年,美国股市却频繁出现大幅震荡。道—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