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细胞藻类与我们的水产养殖息息相关,不同的单细胞藻类品种及组成使养殖水体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单细胞藻类是鱼、虾、蟹、贝类等的直接或间接饵料;水体中单细胞藻类的优劣决定了鱼、虾、蟹、贝类等生态环境的好坏.在水体中培养单细胞藻类有多种方法,笔者将其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防城港市近年来对虾养殖尤其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方兴未艾。然而经过多年养殖的老化虾塘,粪便、残余饲料等有机物陈年不断的累积,造成塘底极度富营养化,病原生物大量滋生。有许多病原体在池塘内形成稳定的生物群落。加上传统的养殖习惯,大量使用石灰和漂白粉,塘底严重钙化后对养殖池水的缓冲能力下降,池水自净能力下降。且钙化后的塘底易使养殖池水相对缺乏磷酸盐和可溶性硅酸盐,造成放苗初期肥水难,水质很不稳定。因此。这种池塘想要养好虾,更需要合理的科学的管理。现结合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以下几点养殖措施,希望对今后推广、指导对虾的养殖生产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张晓晨 《齐鲁渔业》2014,(11):25-27
随着滩涂贝类池塘养殖取得成功,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并在生产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贝虾混养(以贝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获得成功,取得了很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贝类和对虾的不同生活习性特点,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减少化肥及药物的使用,提供无公害水产品。  相似文献   

4.
正花蛤,又称蛤仔,属于滤食性贝类,是福建省海水滩涂贝类养殖主要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养殖周期短、养殖方法简便等特点。目前其养殖方式主要有滩涂养殖、土池养殖等。在土池养殖中,花蛤主要是通过滤食池水中的底栖硅藻和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等来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因此,池水中保持有质优量足的饵料生物是花蛤土池  相似文献   

5.
虾体体长达到7-8cm以后的中后期对虾养殖池塘, 由于投饲量的增加,对虾排泄物逐渐累积,加上死亡的藻类,以及残饵、池底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等共同影响,使池塘水质、底质、微生物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对虾塘以养对虾为主,适当混养鱼类、贝类、藻类等,可充分利用虾塘水体空间、天然饵料生物及对虾残饵。有利于调节生态平衡,促进各养殖种类生长,从而提高水体生产力,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1.对虾塘综合利用的可能性根据我们的实践,利用对虾塘混养其他养殖种类是完全可能的,一灶山于对虾通常  相似文献   

7.
有益微生物对虾塘淤泥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斑节对虾池塘养殖.应用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复合微生物制剂,进行改善养殖环境.控制池塘淤泥中有毒物质的试验,含活菌数为10%^9个/g菌剂,用量为7.5—15#kg/hm^2,经二个月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塘与对照塘相比,NO2-N、NH4-N分别降~E;99.54%—85.99%和16.29%—30.92%;硫化物降低66.44%—14.6%,而淤泥中有机物及有机氮相应也得到分解和缓解.使对虾生长迅速,生长速度达9.15mm/d。说明以芽孢杆菌为主导菌的微生物制剂.能够起到改善养殖环境,促进对虾健康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早期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是养殖池塘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随后养殖过程中管理的基础。因此,早期养殖水环境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养水,就是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即养殖业者常说的“做水色”。“水色”是水体中浮游单细胞藻类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表观现象。浮游单细胞藻类是生长在水中的一类微型植物,它与大型植物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无机营养元素,释放氧气。培养有益的单细胞藻…  相似文献   

9.
健康养殖即生态养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避免与减少病原体的侵入与环境污染,提倡科学合理的综合养殖,走病害综合防治之路。一、水质调控1.池塘水色的调控水色主要是浮游植物单细胞藻类色泽在虾池中的反映,浮游植物是稳定虾池生态环境的核心。养殖南美白对虾理想的水色是由绿藻或硅藻所形成的黄绿色或黄褐色,这些绿藻或硅藻是池塘微生态环境中一种良性生物群落,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目前最常规的方法是在池水中按比例施放氮肥和磷肥,如瘦水池塘早期施放有机肥,追肥量视池塘水质透明度、pH值、水色等灵活…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及海上筏式养殖是海水养殖业的三大主要养殖方式。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开始的.其间经历了对虾低密度养殖→对虾高密度养殖→两茬低密度养殖→多品种生态养殖的发展轨迹。循着这一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不同的养殖模式对海水池塘的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态效益又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目前我国对虾池塘养殖的几种模式作一粗浅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利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对虾养殖池塘进行日本对虾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试验,研究了日本对虾的生长规律、适宜的养殖环境。从入池水温到盐度、pH值、透明度、饵料投喂及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日本对虾养殖管理情况,结果表明在水质条件、饵料、充气、药物防治、日常管理跟踪到位的情况下,能够达到日本对虾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养殖密度对文蛤生长与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两种不同池塘养殖容量条件下的文蛤在生长期的生长情况与相应的水质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了解不同养殖容量文蛤生长期间水质的变化情况对文蛤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换水次数和换水量对保持水质的高溶解氧,补充小型饵料生物,控制池水浮游生物浓度和排出一部分代谢产物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并确定了池塘养殖贝类保持快速生长的养殖容量范围。  相似文献   

13.
<正>缢蛏(Sinvnovacula constricta)是我国海产经济贝类及增养殖种。20世纪90年代前以平涂粗养或滩涂蓄水养蛏为主,90年代后逐渐发展为池塘蓄水养蛏或与对虾、梭子蟹、海水鱼类、藻类等混养。养殖方式的改变提高了池塘综合养殖效益。但是传统的蓄水养蛏或混养方式需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培饵或投饵,容易出现池水过肥、水质不稳定、底质老  相似文献   

14.
每年夏天当南美白对虾养殖进入了高温期管理阶段,池内对虾养殖密度大,对虾生理机能旺盛,对虾处于生长的高峰期;饵料投喂量大,池内残饵和排泄物不断增多,水质污染加重,水色透明度降低;藻类、细菌等生物繁殖旺盛,生物量大,水体容易出现温跃层、氧跃层等分层,易使池塘水体产生氧债  相似文献   

15.
越冬棚是利用塑料薄膜将虾池与外界自然环境进行隔离,从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内部相对稳定的环境,使越冬棚内的气温、水温保持相对稳定,使对虾能够正常生长。越冬棚里面的气温、水温、大气压、光照度与外界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差别。采用封闭的养殖模式,养殖过程尽量不换水,通过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及时分解转化虾池中的有机物,促进有益藻类的生长,营造良好的菌相和藻相,  相似文献   

16.
许红  梁鹏 《河北渔业》2014,(7):56-56
<正>单细胞藻类与水产养殖息息相关,单细胞是鱼、虾、蟹、贝类等幼体的直接饵料,在水产养殖以及育苗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本人多年从事贝类育苗、海参育苗工作,下面对贝类育苗、海参育苗中单细胞藻类常用种类和培养方法做如下介绍。1常用种类贝类育苗中常用种类较多,有小球藻、塔胞藻、扁藻、金藻(等鞭金藻和叉变金藻)、硅藻(新月菱形藻);海参育苗中常用种类有盐藻、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以上几种藻类对温度、盐度、光照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精养程度的逐年提升,对虾养殖的自我污染和病害的传播蔓延也日益加剧,严重危及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索和开发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的养殖水质综合调控技术,通过优化和改善池塘养殖环境,减少对虾养殖废水的排放,提高对虾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能快速分解水中有机物,杀菌力较强.臭氧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可通过其氧化反应起到灭菌、分解有机物和提高水体溶解氧浓度的作用,从而净化和改善池塘养殖水质.近几年,臭氧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孙广明等(2000)曾采用臭氧处理水进行海胆育苗及单细胞藻类培养试验;陈淑琴等(2001)曾利用臭氧处理水开展虾、蟹幼体培育试验;柳超等(2009)将臭氧水处理技术应用于凡纳滨对虾的养殖生产;他们的试验研究均取得明显的效果,为臭氧在水产养殖生产中的应用积累大量的有用数据.本试验通过在凡纳滨对虾的精养池塘中通入微量臭氧,监测养殖水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虾摄食生长状况,探讨臭氧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对养殖水质和对虾养殖效果的影响,为臭氧在水产养殖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对虾综合养殖模式,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在虾池中混养其他水产生物,在改善水质和底质同时充分发挥水体潜力的养殖模式。在综合养殖模式中,选择与对虾混养的滤食性贝类主要有牡蛎、扇贝、蛤仔等,但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毛蚶与对虾混养的实验研究。毛蚶为双壳类软体动物,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底栖藻类丰富且水质清新的海区。本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养殖实  相似文献   

19.
<正>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进行海蜇、鱼、虾、贝混养,通过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为海蜇和贝类提供饵料,鱼、虾的残饵及养殖生物排泄物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在滤食浮游植物的同时,也滤食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环境内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养殖水体中藻类的危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熹  惠筠 《河南水产》2005,(2):25-25,39
随着鱼类养殖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池塘有机物增多,塘泥增厚,水质日趋富营养化,藻类水华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由于藻类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一旦形成水华就比较难以治理,严重时可引起池塘鱼全部死亡。因此,养殖水体中藻类的危害应引起养殖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