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慧利  景钰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39-139
目的探讨喜辽妥对20%甘露醇血管外渗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5例20%甘露醇血管外渗后的手足口病患儿,在甘露醇外渗初期及时给予喜辽妥外涂。结果 20%甘露醇外渗后,喜辽妥外涂能迅速减轻局部疼痛、肿胀,促进变性组织恢复,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效果显著。结论喜辽妥在治疗甘露醇外渗中,耐受性好、安全性高、效果佳、恢复快、方法简单,患者舒适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静脉注射甘露醇在治疗颅内高压发生外渗的原因以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对入住我院需要静脉注射甘露醇的颅内高压的患者60例,回顾分析在静脉注射甘露醇时发生外渗的情况并作相关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相关的预防性护理措施。结果发生静脉注射甘露醇时外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穿刺部位不合适、患者体位的改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输液结束后患者及其家属对穿刺部位按压时间不足等。相关的预防措施有注射前药物的合理准备、严格的无菌操作、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严密观察、对室内温度以及液体温度的控制等。结论静脉注射甘露醇时,对于外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在发生外渗时及时的采取救治措施,加强静脉注射甘露醇的安全性,提高护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外渗不仅增加患儿的痛苦 ,同时也影响治疗和抢救工作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难题。对外渗药物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 ,通常用 33%硫酸镁湿敷治疗 ,但效果并不理想。笔者采用酚妥拉明湿敷治疗输液外渗 ,尤其是对葡萄糖酸钙、碳酸氢钠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外渗引起的炎症反应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因头皮静脉输注甘露醇、葡萄糖酸钙、苏打等药物外渗引起的局部皮肤肿胀、皮肤颜色改变、水泡 ,甚至坏死的早产儿及新生儿 30例 ,外渗时间均在 2h内。1.2 分组 将 30例患儿随机分为 2组 ,每组 15例。治疗…  相似文献   

4.
分析甘露醇外渗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及发生外渗后的护理措施。分析总结甘露醇外渗的原因、预防及护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外渗的发生率,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针对发生外渗后判断静脉炎分级选择中西药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静脉滴注20%甘露醇外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静脉滴注的20%甘露醇治疗的患者共89例进行研究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n=43)按一般静脉输液要求静脉滴注20%甘露醇,而观察组患者(n=46)则在静脉滴注20%甘露醇前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并及时对甘露醇外渗患者进行事后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甘露醇外渗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3.48%(43/46),仅1例患者出现甘露醇外渗现象,外渗率为2.17%(1/46),而对照组患者则为79.07%(34/43)、13.95%(6/43);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治疗表示满意29例,良好16例,一般1例,差0例,总满意率高达97.83%(45/46),而对照组患者表示满意8例,良好27例,一般5例,差3例,总满意率为81.40%(35/43),可见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甘露醇外渗率以及患者对护理治疗的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20%甘露醇时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20%甘露醇的外渗现象,患者的临床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治疗药物,为高渗性溶液,外渗后,若不及时处理,常造成局部组织严重的病变,甚至坏死、溃烂,临床处理虽有多种方法,但效果不尽相同。我科自2000年始至今对20%甘露醇发生血管外渗漏的患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并采用几种有效的护理方法,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护理常见的难题。它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治疗、抢救工作。新生儿血管壁较薄,容易出现外渗、肿胀、发红、甚至坏死,但新生儿表皮易脱落,角化发育不完全,局部药物湿敷易吸收,基底细胞层和结缔组织中血管丰富,有利于细胞和组织的新陈代谢和再生,外渗早期,及时处理,减轻水肿,能够避免坏死的发生。一般常用33%硫酸镁湿敷,临床效果不理想。我们采用湿润烧伤膏与山莨菪碱联合用药,治疗输液外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将头皮静脉输液,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果糖、丙种球蛋白等刺激性药物外渗引起的静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甘露醇对老年人产生的副作用,外渗原因分析夏护理对策。方法观察138例患者使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后患者主诉、生化检测及穿刺部位局部反应。结果138例患者用药期间发生心功能不全5例,肾功能损害12例,药物渗漏26例。结论老年人滴注甘露醇时,应严密监测心肾功能,同时,选择前臂或较粗大的静脉穿刺,且避免在同一根血管同一部位反复穿刺4次以上,可有效控制甘露醇外渗。  相似文献   

9.
危重新生儿并有低钙血症(血清总钙<1.8 mmol/L) 的患儿常需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1,2],但由于钙剂刺激性大,漏出血管外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或组织坏死,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静脉注射钙剂常遇到外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探讨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发生外渗。方法:统计笔者工作单位发生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次数,并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举措。结果:常见的静脉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原因有输液针穿刺不到位、输液针位置改变、专业知识不足、输液结束后按压时间短,相关防范措施有静脉输注前药物准备、穿刺部位的准备、正确的穿刺操作、加强输液中的观察、温度控制等。结论:对输注甘露醇发生外渗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提高甘露醇的安全使用率,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此来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梁巧玲 《当代医学》2010,16(15):105-105
颅内高压,青光眼,脑水肿患者治疗时常用药物是20%的甘露醇。少数病人在输注高渗甘露醇时出现外渗,经过临床观察,现将如何预防外渗及外渗后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输液外渗皮肤的用药护理措施。方法:79例输液外渗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予以针对性临床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79例输液外渗新生儿经针对性护理后78例(98.73%)皮肤恢复正常,1例(1.27%)新生儿头皮损伤,无功能障碍,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干预的满意度为97.47%。结论:加强新生儿输液外渗用药护理干预利于改善皮肤损害,降低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3.
董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90-90
目的探讨喜辽妥外涂对20%甘露醇血管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20%甘露醇外渗的患者,随机分为喜辽妥组、传统处理方法 50%硫酸镁组外涂,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喜辽妥组与50%硫酸镁组外敷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喜辽妥外涂能有效治疗20%甘露醇外渗致局部组织肿痛。  相似文献   

14.
静脉注射甘露醇致小儿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其香 《吉林医学》2008,29(10):820-821
目的:对静脉注射甘露醇引起的不良反应作进一步了解。方法:对2例肾损害患者的尿常规、血BUN、血Cr做动态观察。对1例静脉血管损害、1例甘露醇外渗致组织水肿,观察治疗转归。结果:2例患者尿量增加、肾功能恢复,2例患者肢体无肿胀,皮肤颜色正常,全部治愈。结论:甘露醇引起的肾损害,应用时剂量不易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加强巡视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甘露醇在脑炎的患儿中应用极为常见,但静脉输注甘露醇常引起局部的红肿、热痛,外渗时严重者可致局部组织坏死及功能障碍.我院于2008年~2009年中因甘露醇的外渗引起的投诉有4起.  相似文献   

16.
40%云南白药用于输液外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玲 《中原医刊》2003,30(8):49-5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外渗药物使局部产生炎症反应 ,出现发红、肿胀、疼痛 ,严重时可出现组织坏死。一般常用 3 3 %硫酸镁湿敷 ,但结果并不理想。经初步观察 ,75 %酒精加云南白药粉治疗浅静脉炎及输液外渗效果较好。在皮肤颜色、水肿程度、皮肤温度、疼痛各方面均有时显改善。因此 ,笔者分别对静脉炎及输液外渗病例采用 3 3 %硫酸镁湿敷及 40 %云南白药酒精湿敷对照观察 ,经 15例临床验证 ,疗效确切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由极化液、抗生素类、血管活性药物、甘露醇等外渗引起的静脉…  相似文献   

17.
葡萄糖酸钙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因而在临床应用中极易出现外渗形成钙结石,导致患儿毁容或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增加医患之间的纠纷。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以头部静脉补钙的新生儿、婴幼儿居多,尤其是新生儿更常见。由于新生儿血管细小,因此在日常护理中经常会遇到外渗现象。下面,据我在儿科工作多年的经验就此问题谈一些简要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甘露醇静脉榆注后发生血管外渗漏造成局部组织损伤的不同情况,采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以期找出理想的处理方法。方法:对临床出现的单纯性甘露醇外渗和甘露醇外渗伴局部瘀血的患者,分别采用临床常用的两种处理方法进行处理,通过肉眼观察其疗效。结果:50%硫酸镁湿敷对单纯性甘露醇外渗伴局部疼血的病例疗效最佳。结论:临床处理甘露醉外渗应首先明确判断其渗出的类型,再选择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造影剂血管外渗后早期用不同方法处理效果的比较和减少外渗对策。方法:采用2001年1月份至12月份在我科做CT增强扫描发生造影剂血管外渗漏的病人50例,分成两组,分别用33%硫酸镁热湿敷和20%甘露醇冷湿敷,观察处理后的效果。结果:20%甘露醇冷湿敷消肿时间平均为5.40 h,33%硫酸镁热湿敷消肿时间平均为7.98 h,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造影剂血管外渗早期采用20%甘露醇冷湿敷比33%硫酸镁热湿敷消肿时间快。要减少造影剂外渗的对策是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努力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加大宣传力度和加强护技间的配合。  相似文献   

20.
<正>在神经外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特别是病情危重,意识不清,需要脱水、降颅压、预防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支持疗法等,需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血管由于输液时间过长,或者有甘露醇、脂肪乳等高渗液体,加之患者躁动等原因,易破坏血管,使药液外渗,引起局部胀肿,疼痛,甚至发生静脉炎。2010年3月~20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