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科近年来采用等长收缩及痛点推拿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6例均为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诊断为前斜角肌综合征的患  相似文献   

2.
作者以足后内侧松解胫前肌外移术治疗小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31例53只足。随访4年9例17只足,随访6年16例26只足,外形满意,踝关节和足的各项活动基本正常,足能放平走路,检查患儿鞋底磨损与正常儿童鞋底磨损无明显差别。总优良率93%。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1例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1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穿戴功能性电刺激仪进行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训练。分别于入组时、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进行10米舒适步速测量、简化Fugl-Meyer下肢评定(FM)及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FAC)评定。通过统计学分析,考察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FM分项中FM3(伸肌协同运动)治疗2周后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4周后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FM总分及其余各分项在治疗2周和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C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组内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米舒适步速测试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步速改善更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均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可能具有优于生物反馈电刺激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改良胫后肌移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足下垂及内翻畸形的早期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6例腓总神经麻痹性足下垂及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33~48岁[(39.5 ±6.0)岁].左侧4例,右侧2例.患者均行胫后肌移位术,通过异...  相似文献   

5.
电针联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邓兴华  王友良 《西南军医》2009,11(4):623-624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随机将脑卒中急性期后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8例分为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42)。治疗组患者给予电针和早期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治疗1月后,治疗组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急性期后脑卒中患者进行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对比电针疏密波治疗脑卒中后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临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相同的基础治疗前提下,观察组采用电针疏密波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者的瞳孔直径和眼裂宽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7.
孙小惠  王燕  马延爱 《武警医学》2015,(3):280-281,285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足托板对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住院患者76例,随机分为足托板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足托板组在康复治疗前、后使用新型足托板,每天间断使用3次,总穿戴支具时间每天不少于8 h;对照组足下垫方枕,均使肢体保持功能位(踝关节处于90°)。两组均接受同样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治疗,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评患者足下垂、内翻角度。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足下垂、足内翻角度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足托板组与对照组比较,不论是足下垂角度(24.5°±4.2°vs 28.4°±5.1°),还是足内翻角度(19.4°±2.0°vs21.2°±1.5°),均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型足托板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所致的足下垂,提高生活能力,且携带和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医针灸原理,运用电针疗法结合功能康复训练,治疗脑瘤术后偏瘫患者,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且达优率显著高于单一的功能康复训练组(P<0.01)。结果表明电针疗法加运动疗法对脑瘤术后偏瘫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即时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最终脱落1例。实验组患者使用肌内效贴进行足下垂功能矫正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贴扎干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均进行两次评估,其中实验组贴扎前、贴扎后即刻各进行一次评估,对照组分上下午各进行一次评估。采用10米步行测试(ten-meter walking test,10MWT)、步态跑台分析系统对患者步行功能参数即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实验组贴扎后较贴扎前10MWT时间缩短,跨步长增加,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增加,摆动相百分比减少(均P<0.05)。对照组两次评估比较各数据未见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二次评估10MWT时间、患侧摆动相百分比减少;患侧支撑相百分比、跨步长增加(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增加患者的跨步长、缩短患侧下肢的摆动相、延长患侧下肢的支撑相,进而提高患者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张志伟 《西南军医》2016,(5):457-460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及其治疗方法最早是由Poncet于1875年提出,至今已有百年历史。该骨折发生率极低,约为每年3/100000,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人群,在小儿骨科中该骨折发生率与ACL实质部损伤的发生率基本相同[1]。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的增多及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变得越来越常见。最近研究表明,该骨折在成人发生率比以往预想的要高很多[2]。临床上对该骨折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积极研究和探索,但在如何选择固定方式及内固定物等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对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最新研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关节镜下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交通、建筑业的发展和各项群众运动的普遍开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急性损伤也日趋增多,其中急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临床上较多见。我院骨科从1998年3月至2001年3月,在关节镜下用抽出钢丝治疗急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7例,取得初期良好效果和临床经验。现将主要技术方法及临床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前交叉韧带和半月板均为膝关节的重要组成结构。前交叉韧带是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具有维持膝关节前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的功能。半月板充填于膝关节间隙,具有稳定膝关节、吸收震动、保护关节软骨等作用。半月板功能的发挥与前后角的完整性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与外侧半月板前角止点的密切关系正逐渐被认识。本文将重点阐述二者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进一步说明该解剖关系所产生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TightRope环扎内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6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3~37岁,平均18.9岁;运动伤16例,道路交通伤6例,摔伤4例;骨折分型(Meyers-McKeever-Zaricznyj):Ⅱ型8例,Ⅲ型14例,Ⅳ型4例。患者均行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TightRope锁扣带袢钛板环扎固定术。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及膝关节Tegner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通过Lachman试验及pivot-shift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记录手术时间、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0~15个月,平均12.5个月。平均手术时长(37.5±6.9)min。末次随访Lysholm、IKDC及膝关节Tegner评分分别为(95.4±4.2)分、(93.5±4.5)分、(7.9±1.5)分,高于术前(45.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复位经骨隧道缝线固定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区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采取关节镜下复位经骨隧道缝线固定技术治疗的ACL胫骨止点区撕脱骨折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6~15岁,平均10.2岁;高处坠落伤5例,运动损伤13例,道路交通伤4例;骨折Meyers-McKeever分型:II型12例,III型7例,IV型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11d,平均6.3d。从复位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等方面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3.6个月。患儿术中均获得满意复位及固定,术后3个月均骨性愈合,无屈伸活动受限,术后1年膝关节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Lysholm评分分别为(33.0±4.4)分、(89.7±2.5)分、(97.6±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经骨隧道缝线固定治疗儿童ACL胫骨止点区撕脱骨折复位好、固定牢靠、功能康复良好,疗效满意,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创伤性足下垂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51例创伤性足下垂的致畸原因及预防措施,对创伤性足下垂的非手术治疗及功能重建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加 TDP 治疗仪等4种方法治疗军事训练致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胫骨疲劳性骨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电针组、TDP 组、对照组,每组各4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电针加 TDP 治疗,电针组单用电针治疗,TDP 组单用 TDP 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热敷治疗,5 d 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疼痛模拟评分法(VAS)和临床疗效分级,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联合治疗组的 VAS 评分显著低于其他3组(P ﹤0.05);电针组的 VAS 评分低于 TDP 组和对照组(P ﹤0.05);TDP 组与对照组的 VAS 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 ﹥0.05)。联合治疗组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 ﹤0.05),且总有效率高于 TDP 组和对照组(P ﹤0.05);电针组的治愈率也高于 TDP 组和对照组(P ﹤0.05),TDP 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没有显著差别(P ﹥0.05)。结论电针加 TDP 治疗,对于军事训练致胫骨疲劳性骨膜炎的临床疗效最好,应该在临床大力推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电针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一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根部撕脱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例成功治疗,对此类患者手术方式和康复方案提供了一种参考。病例描述:患者男性,35岁,以“跌倒致右膝肿痛、活动受限1天”为主诉来我院就诊。骑电动车摔倒后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完善检查诊断:1、右膝胫骨髁间棘骨折;2、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3、右外侧胫骨平台骨折;4、右膝外侧半月板损伤;5、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行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结果:患者3个月骨折愈合,逐渐恢复到正常生活中。结论:我们的联合关节镜技术能够很好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和半月板根部撕脱骨折和内侧副韧带损伤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十"字缝合固定在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4年5月应用"十"字缝合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24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6~55岁,平均(35.1±13.6)岁。新鲜骨折21例,陈旧骨折3例;运动损伤17例,跌倒摔伤4例,道路交通伤3例。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检查骨折复位均满意,韧带张力恢复;术后8~10周X线复查示所有患者骨折完全愈合。根据Lysholm评分标准,术前为(30.15±2.07)分,术后为(91.46±2.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5.223,P0.05)。术后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患膝屈曲活动均90°,测量下肢力线正常。结论应用"十"字缝合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方法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手术简单、费用低及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