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脾阴,脾阴虚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脾胃学说理论以及临床中,一般多侧重于脾阳、胃阴,而对脾阴、脾阴虚较少提及。事实上,对脾阴、脾阴虚的阐述古已有之,只是不够系统、完整。近年来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研究文章增多,今择其要者述评如下。1脾阴1.1历代医家论述有关脾阴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  相似文献   

2.
唐容川所著《血证论》提出脾阴对于血证类疾病治疗具特殊意义,即脾阴濡润,方能津血充盛,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得以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脾阴能够濡润脾脏并能激发脾生理功能,当脾阴生理功能正常能够使得津血生化有源,濡养周身脏腑组织。笔者通过分析脾、脾阴功效及二者与血证的关系,并结合卵巢早衰型闭经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二则案例,结合临床运用阐述从脾阴论治血证的运用体会,阐述从脾阴论治血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脾阴虚证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对脾虚证的论述较少,即或论述,亦不详尽,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替脾阴虚证,存在医家不重视、缺乏系统论述、临床无从着手的现象。文章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中医药治疗等方面探讨脾阴虚证,并提出治疗脾阴虚时应注意阳中求阴,兼顾脾气,药食同用等问题,对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脾阴及脾阴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脾阴及脾阴虚卢富华陶双友指导:张小萍(江西中医学院96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脾阴生理功能脾阴虚辨证论治脾为后天之本,它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临床上起因于脾或与脾相关的疾病非常多。五脏各有阴阳,然而历代医家在论及脾胃病时几乎...  相似文献   

5.
小议脾阴、脾阴虚及其治疗卢万义(山西省夏县中医院山西044400)关键词:脾阴;脾阴虚;滋脾养荣;滋阴益气;滋补脾胃之阴脾为后天之本,主司运化。然而,现在人们在论及脾主运化的功能时,往往多述脾阳而绝少提及脾阴。其实,脾阴的概念由来尚矣,自《内经》以降...  相似文献   

6.
略论五脏皆分阴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目前所见,各种中医书籍在论述五脏生理病理时,对心肾阴阳、肺阴、肝阴、脾阳及其病证均阐述得具体全面,实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心肾可分阴阳,此乃无所非议。而肺肝脾三脏是否亦有阴阳之分?进言之,临床上有无肺阳虚、肝阳虚、脾阴虚证?前人对此虽曾论及,然多简要不详,且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脾病辨证的补遗,本文对脾病辨证中的脾阴虚证进行了系统整理。文章从脾阴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脾阴虚的病因、脾阴虚的临床表现及症状分析、脾阴虚的治疗等方面,阐明(?)虚证应做为脾病辨证中的一个独立证型,从而进一步完善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8.
1 历代医家综论脾阴虚 有关脾阴虚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 《灵枢·五邪篇》说:“邪在脾胃,则病肌肉 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 是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但《内 经》对脾阴虚的治疗和方药均未涉及。开 创脾阴虚证治方药先河当首推,汉·张仲 景,《金匮要略》言:“脾中风者.翕翕发热,  相似文献   

9.
“中医脾阴虚理论”的成果转化及其推广应用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脾阴虚理论研究”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创意和精辟的论述,填补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运用脾阴虚理论来指导临床能卓有成效地提高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诊治效果。如何将这一研究成果所创制的理、法、方、药应用于实践,转换成生产力,造福于人类,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对此成果转化及其推广应用提出了积极建议,可供探讨、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滋补脾阴方药对脾阴虚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及ATP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脾阴虚组和滋补脾阴方药组,采用经典复合因素造模法(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结合耗伤阴液法)建立脾阴虚大鼠模型,使用细胞能量代谢分析仪检测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及ATP合酶活性变化及滋补脾阴方药的干预作用。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脾阴虚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均上升(P<0.01),ATP合酶活性增加(P<0.001);与脾阴虚组相比,滋补脾阴方药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活性均下降(P<0.01),ATP合酶活性减低(P<0.001)。结论 滋补脾阴方药能够改善脾阴虚大鼠骨骼肌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其机制可能与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Ⅱ、Ⅲ、Ⅳ及ATP合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脾阴虚证大鼠回肠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在理脾阴正方干预下发生的变化,分析理脾阴正方通过滋养脾胃、舒展脾气之法以改善脾阴虚证的作用机理,探讨其对能量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采取饮食不节结合劳倦过度之法建立脾气虚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辛热伤阴法复制脾阴虚大鼠模型,对健康对照组、脾阴虚模型组、脾阴虚中药反证组用比色法检测大鼠回肠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结果:(1)脾阴虚模型组回肠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果有统计意义。(2)脾阴虚中药反证组回肠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明显高于脾阴虚模型组(P0.05),结果有统计意义。结论:理脾阴正方能够提高脾阴虚模型大鼠回肠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及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活性,纠正脾阴虚证,其作用可能与细胞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脾阴虚证体液免疫机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脾虚状态时的机体免疫机能,对28例脾阴虚患者进行了血浆免疫球蛋白、补体C_3、总蛋白和cAMP、cGMP 测定。结果脾阴虚证患者IgG、血浆总蛋白及cAMP/cGMP低于正常。提示脾阴虚证存在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的趋势,脾阴与人体的防御机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试论脾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概念、生理功能、病理及治疗4个方面对脾阴进行了浅析,认为脾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它是对脾脏的濡养、成形和制约阳热等生理功能的一个概称,其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阴虚证,并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甘淡实脾的治疗法则3个方面对脾阴虚证进行了讨论,冀使脾阴学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将脾阴虚的治则总结为5个要点。即:滋脾阴当以平补清补为主;滋脾阴当顾及脾气;滋脾阴当缓缓调理;滋脾阴亦不废反佐与升提;滋脾阴须兼顾其它脏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脾阴亏虚治疗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举例论证。结果脾阴亏虚治疗在皮肤病治疗中应用广泛。结论在皮肤病的临床观察中,根据病情及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脾阴亏虚对疾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慎柔养真汤"是治疗脾阴虚证的有效中药方剂之一,文章就近年来运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等疾病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慎柔养真汤"在治疗脾阴虚证各种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于脾阴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今医者治慢性泄泻,用健脾、疏肝、温肾、固涩、化湿、消滞等法诸多,而甘寒诸品,以其性润味寒而易增滑泻,遂每为医者所远,笔者对此未敢苟同.诚然慢性泄泻大都与脾虚有关,但脾虚有脾气虚和脾阴虚之别,前者治以甘温香燥,而后者则当主以甘寒润泽,脾阴虚泄泻之患者,每兼内热烦懑,舌红脉数之证,此时投以凉润之品,非但无增泻之虞,却有脾旺阴复之功,医者决不能陈陈相因习俗所囿,而弃置此法.事实上前人有关论述颇多,在此就不一一复述.师于古人之训,验证于临床,每获良效,兹略举数例,以兹说明.  相似文献   

18.
脾阴是水谷所化生之精微物质,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滋生血脉、化生气血,灌溉濡润脏腑经络,营养肌肉四肢百骸的作用。脾阴虚多因有饮食失调、劳倦过度、忧思过虑、六淫之邪、或用药误治汗吐下太过、久病虚损等。临床表现有运化失司,阴虚内热,濡养无权3个方面。脾阴虚证治疗原则为“滋养脾阴”,补脾阴以甘味为主,当取“甘平”之法,补脾阴强调气阴兼顾,补脾阴注意阴血同源,补脾阴注重调畅气机,补脾阴不忘胃纳。  相似文献   

19.
“慎柔养真汤”治疗脾阴虚证诸病的临床研究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柔养真汤"是治疗脾阴虚证的有效中药方剂之一,文章就近年来运用"慎柔养真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胃轻瘫、功能性便秘、慢性胃炎、复发性口腔溃疡及小儿夏季热等疾病脾阴虚证的临床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慎柔养真汤"在治疗脾阴虚证各种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于脾阴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脾阴浅析     
一、脾阴之说发展过程 脾阴乃贮于脾中之营血、阴液和脂膏,是组成和濡养脾脏的特殊形质,其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为脾脏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脾阴一说早在歧黄之典、南阳圣书中已初见端倪。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脾气不濡”,《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而张仲景用麻子仁丸治疗脾约证诚开脾阴不足证治之先河,首次从临床上明确了脾阴不足的病理及证治特点。对此清代程应旄曾有过颇为精彩的阐发:“脾约者,脾阴外渗,无液以滋,脾家先自干槁了,何能以余阴萌及肠胃,所以胃火盛而肠枯,大便坚而粪粒小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