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黏蛋白MUC2、MUC5AC在原发性及结肠转移性卵巢上皮间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法),检测MUC2、MUC5AC在41例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良性12例、交界性9例、黏液性囊腺癌20例)、18例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将MUC2、MUC5AC表达与临床各病理资料间的联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18例卵巢的结肠转移性黏液性囊腺癌组织中均有MUC2表达,但无MUC5AC表达;(2)MUC2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原发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1/12)、5/9、80.0%(16/20),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12/12)、9/9、90.0%(18/20);(3)MUC2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分级之间呈负相关(P〈0.05),与临床分期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MUC5AC阳性表达率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MUC2、MUC5AC黏蛋白可用于原发与卵巢结肠转移性黏液性肿瘤的诊断;随着卵巢黏液性肿瘤的发展在良性、交界性、恶性卵巢黏液性肿瘤组织中MUC5AC的阳性表达率呈下调表达;MUC2的阳性表达率呈上调表达,其表达与卵巢黏液性肿瘤的细胞病理分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MUC1、E-Cadherin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ucin1(MUC1)及E-Cadherin在胰腺肿瘤中的表达及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10例正常胰腺组织和52例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MUC1,E-Cadherin的表达。结果:在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MUC1在胰腺腺泡及胰腺导管上皮细胞顶膜表达;E-cadherin均正常表达;在52例胰腺导管腺癌中,40例(76.9%)MUC1阳性表达,31例(59.6%)E-cadherin异常表达。MUC1阳性表达与病人性别、肿块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侵袭状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0.05);E-cadherin异常表达与性别、肿块大小无关(P>0.05),与肿瘤侵袭状况、淋巴结转移、肝转移有关(P<0.05)。结论:MUC1、E-cadherin是能较好反映胰腺癌恶性程度和转移性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可作为胰腺癌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6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就诊的32例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治方法。结果 32例患者男9例,女23例,年龄24~73岁。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多无特征性。3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32例术后病理回报均为IPMN:非浸润性IPMN 29例,其中单纯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不典型增生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伴钙化1例;浸润性IPMN伴中分化腺癌3例。随访1~36个月患者预后良好,1例患者合并中分化腺癌,于术后12个月死亡。结论对于IPMN患者,MRCP有助于明确诊断。而针对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报告3例胰腺IPMN病例资料,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病人均有腹痛,体重减轻,1例有黄疸及血糖、AKP升高,1例有新发糖尿病,2例近期有胰腺炎病史.术前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胰腺肿瘤,3例CA19-9升高,1例CEA升高.2例行脾脏、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IPMN,2例有IPMN腺瘤向IPMN腺癌转变的连续的病理改变.随访6~18个月,均无再发.结论:胰腺IPMN特征性的病理改变为胰腺导管不同程度的囊状扩张,扩张的导管内含有大量黏液.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体重减轻、黄疸和脂肪泻.B超检查可做为初选,磁共振胆胰水成像(MRCP)和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手术切除胰腺IPMN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s,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8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IPMN患者主胰管型10例(35.7%),分支胰管型7例(25%),混合型11例(39.3%),7例分支胰管型IPMN均为非浸润性IPMN;术后病理示腺瘤5例,交界性肿瘤12例,原位癌1例,浸润性IPMN10例。10例浸润性IPMN中有5例伴淋巴结转移,7例伴有神经侵犯,3例微血管侵犯,2例侵犯门静脉。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8例,胰腺局部切除6例,胰体尾切除4例。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较好的病变,积极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黏液癌黏液的性质及胃黏液癌中nm23与MUC1、 MUC2蛋白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黏液组织化学方法对57例胃黏液癌进行了AB/PAS/HID-AB检测,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了nm23、MUC1、MUC2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胃黏液腺癌以肠型腺癌为主,胃印戒细胞癌以胃型腺癌为主.其黏液成分与胃黏液癌的浸润转移无相关.②胃黏液癌中,nm23、MUC1、MUC2表达率分别为36.84%、64.91%、56.14%.nm23、MUC1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黏液的性质无关(P>0.05),MUC2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黏液性质有关(P<0.05).结论胃黏液腺癌的组织学发生是来自肠上皮的化生;胃印戒细胞癌的组织学发生是来自胃腺上皮.AB-PAS,HID-AB和MUC2的检测可鉴定胃黏液癌黏液的性质.nm23、MUC1的表达,对判断胃黏液癌的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组织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I)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NMT1、HDAC1蛋白在48例IPMNs和54例胰腺导管腺癌(PDAC)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NMT和HDAC1阳性表达率在由正常胰腺导管→1PMA,IPMB→IPMC→PDAc的逐级进展过程中均逐渐升高,二者在IPMNs不同亚型中均有阳性表达.结论:DNMT1和HDAC1高表达是胰腺癌的早期事件,二者的表达水平能够反映IPMNs的恶性进展,但不能作为IPMNs的组织分型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s)组织DNA甲基化转移酶1(DNMT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NMT1、HDAC1蛋白在48例IPMNs和54例胰腺导管腺癌(PDAC)组织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NMT和HDAC1阳性表达率在由正常胰腺导管→IPMA,IPMB→IPMC→PDAC的逐级进展过程中均逐渐升高,二者在IPMNs不同亚型中均有阳性表达。结论:DNMT1和HDAC1高表达是胰腺癌的早期事件,二者的表达水平能够反映IPMNs的恶性进展,但不能作为IPMNs的组织分型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检测Wnt5a基因在不同胰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发生中的作用,为胰腺癌的早期诊疗提供新线索。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Wnt5a在21灶正常胰腺导管(normal pancreatic duct,NP)、73灶胰腺上皮内瘤变(pancreat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PanIN)-1、29灶PanIN-2、16灶PanIN-3、2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腺瘤(IPMN-adenoma,IPMA)、13例IPMN交界瘤(IPMN-borderline,IPMB)、19例IPMN黏液癌(IPMN-carcinoma,IPMC)及50例PDAC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分析Wnt5a的表达与PDA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随着组织病变级别升高,Wnt5a表达逐渐增强,各组Wnt5a的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NP (0)、PanIN-1 (1.90±1.192)、PanIN-2 (3.03±1.322)、PanIN-3 (4.88±1.455)、IPMA (1.40±0.940)、IPMB (2.62±1.502)、IPMC (3.00±1.374)、PDAC (3.11±2.635)。Wnt5a的表达与肿瘤的增殖活度、远处转移、TNM分期及患者术后生存期相关(P<0.05),Wnt5a高表达组、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个月和21个月(P=0.015)。结论 Wnt5a参与了PDAC的发生、发展;Wnt5a表达增强是PDAC的早期事件;Wnt5a的持续表达和过度表达影响了胰腺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过程,并预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粘蛋白MUC2与MUC5AC在大肠腺癌及大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大肠腺瘤和60例大肠腺癌进行粘蛋白MUC2、MUC5AC检测.结果20例大肠腺瘤及60例大肠腺癌中,粘蛋白MUC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58.3%(P=0.000);在大肠腺癌中MUC2的阳性表达与生存期(P=0.008)呈正相关,而与浸润深度(P=0.009)、淋巴结转移(P=0.001)、Ddukes分期(P=0.002)均呈负相关.MUC5AC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46.7%(P=0.296);在大肠腺癌中MUC5AC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P=0.005)正相关,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P=0.039).MUC2与MUC5AC无相关性.结论大肠腺癌组织MUC2的下调表达可能参与了大肠腺癌的发生,对临床上判断预后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粘蛋白MUC2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胃粘膜、肠化生胃粘膜以及胃癌组织中MUC2蛋白的表达。结果 正常胃粘膜中粘蛋白MUC2无阳性表达 ,而肠化生胃粘膜和癌组织MUC2阳性率分别为 2 9.7%和 5 1.4% ,癌组织MUC2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 (P <0 .0 1)。胃癌组织中MUC2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无关 (P >0 .0 5 ) ,但和Lauren分型密切相关 (P <0 .0 5 )。结论 MUC2基因上调表达参与了胃粘膜的癌变过程 ,胃癌中MUC2的表达与Lauren分型有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特异、敏感的RT-PCR技术,检测来自20例乳腺癌病人的108个HE染色阴性的腋窝淋巴结MUC1 mRNA的表达,结果MUC11 mRNA在108个HE染色阴性淋巴结中阳性检出率为66%。提示:这些淋巴结中存在肿瘤隐蔽淋巴结转移,这种转移可能是一个或数个肿瘤细胞的转移,以此来提高微转移诊断率,可指导术后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结果表明:MUC11 mRNA的RT-PCR分析法可用于乳癌淋巴结微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UC1、MUC2及MUC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及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MUC1、MUC2、MUC3的表达。结果:MUC1、MUC2、MUC3在癌旁相对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7%、100%、100%,MUC1、MUC2、MUC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6.7%、60.0%、53.3%。黏蛋白MUC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黏蛋白MUC2和MUC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黏蛋白MUC1的表达上调和MUC2、MUC3的表达下调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黏蛋白MUC1、MUC2、MUC3可成为大肠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1、MUC2在十二指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十二指肠腺瘤(其中9例癌变)和10例正常十二指肠黏膜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40例十二指肠腺瘤中,低级别异型增生9例,高级别异型增生22例,癌变9例;在十二指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癌变中,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81.8%(18/22)、100%(9/9),阳性评分分别为1.33、5.86、8.67,MUC1呈逐步上调趋势(P<0.05);另一方面,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72.7%(16/22)、11.1%(1/9),阳性评分分别为6.33、5.86、8.67,MUC2呈逐步下调趋势(P<0.05)。结论 MUC1、MUC2可能是评估十二指肠腺瘤恶性潜能的有用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92-96
目的初步探讨痤疮患者外周血多态上皮黏液素(MUC1)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外周血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1日至6月30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70例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病情分为轻-中度组和重度组,选择同期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健康促进中心进行体检的3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三组间外周血MUC1水平、外周血IL-4、IL-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重度痤疮患者外周血MUC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轻-中度组;重度组外周血IL-4、IL-8、IL-18、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MUC1与外周血IL-4、IL-8、IL-18、TNF-α和IFN-γ均呈明显正相关(r=0.762、0.675、0.599、0.628和0.610,均P0.05)。结论痤疮患者外周血MUC1的表达明显增多,并且与外周血炎症因子有明显相关性,提示MUC1与炎症因子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小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P5)和黏蛋白MUC5A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制作小鼠哮喘模型,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及肺组织湿干重比值,应用Real-time PCR法测定哮喘组(OVA组)和对照组肺组织中AQP5和MUC5AC mRNA的表达,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AQP5在肺组织中的分布,免疫印记法、ELISA法测定AQP5和MUC5AC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小鼠哮喘组肺组织中AQP5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而MUC5AC表达显著升高(P<0.01),两者呈负相关(r=0.901,P<0.01)。结论哮喘时肺组织中AQP5表达的减低可能与气道MUC5AC表达的升高有关,从而促进了气道黏液过度分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UC1、MUC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胆囊癌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和17例正常胆囊组织中MUC1、MUC2的表达。结果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19%和47.62%;明显高于正常胆囊组织(29.41%)(P=0.001)和11.76%(P=0.010)。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正常胆囊组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UC1、MUC2在胆囊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与胆囊癌组织病理类型、组织学分化、淋巴结转移及Nevin分期也有相关关系。但与有无合并胆囊结石无相关关系。结论MUC1、MUC2可作为胆囊癌患者预后评价指标,有可能作为肿瘤微转移的诊断及免疫治疗的靶抗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人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EA)、进行MUC1、MUC6的检测,揭示上述2种因子在BE、E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经胃镜、病理确诊的BE患者50例,取其粘膜作为BE组,取胃镜活检或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的EA标本25例,作为EA组。分别取正常食管鳞状上皮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标本中MUC1、MUC6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BE组MUC1的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P<0.01),而低于EA组(P<0.01);BE组MUC6表达高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组(P<0.01),且高于EA组(P<0.01)。②MUC1蛋白的表达与EA细胞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EA病理学分期呈正相关(P<0.05);MUC6蛋白的表达与EA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0.05)。结论:MUC1、MUC6的表达变化可能与BE、E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UC1、MUC6与EA的某些临床病理因素相关,监测这些指标可能为EA的诊疗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噬菌体随机12肽库中筛选出MUC1抗原的模拟表位,构建MUC1模拟表位的原核表达载体.方法通过生物淘洗、基因测序和氨基酸序列比较,筛选出模拟表位,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1b( ),用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Western blot鉴定其抗原性.结果筛选到的模拟表位与MUC1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较强.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蛋白在BL21(DE3)plysS中得到诱导表达,纯化的目的蛋白在SDS-PAGE上呈现特异的单一条带,Western印迹也检测到目的蛋白特异条带.结论筛选到了MUC1的模拟表位,成功表达和纯化了MUC1模拟表位蛋白,为研究其在肿瘤疫苗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粘蛋白MUC5AC和MUC6在胃印戒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型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依据2000年WHO分类标准,将68例胃印戒细胞癌分成5种类型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印戒细胞癌中MUC5AC和MUC6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部分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胃印戒细胞癌中MUC5AC和MUC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和39.7%。MUC5AC蛋白在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中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6蛋白在性别和发病部位中表达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UC5AC粘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的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有关;MUC6粘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胃印戒细胞癌性别和发生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