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2周的疗效。方法:治疗组57例,使用恩替卡韦口服,每日0.5mg,同时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对照组51例,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只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治疗前、治疗期间每2周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测HBV-DNA、TBIL、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腹部彩超等,共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的下降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血清HBV—DNA阴转率为78.94%,而对照组仅为11.76%。治疗组谷丙转氨酶、TBIL下降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为1.75%,对照组为7.84%。治疗组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的几率为1.79%,而对照组有31.91%的患者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可以降低乙型重型肝炎的死亡率及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2周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9例,使用恩替卡韦口服,每日0.5mg,同时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对照组47例仅使用常规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治疗方案.治疗前、治疗期间每两周及治疗结束时,分别检测HBVDNA、TBIL、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腹部彩超、无创瞬时弹性检测等,共观察12周.结果:治疗组血清HBVDNA的下降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3.67%,而对照组仅为8.51%.治疗组ALT、TBIL下降水平、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病死率2.04%,对照组8.51%,治疗组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的几率为2.08%,而对照组有34.88%的患者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结论: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治疗,可以降低乙型重型肝炎的病死率及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对38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口服,分别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4、8、12、24周)的生化、凝血原活动度的指标及治疗第4、12、24周的HNV—DNA定量的变化。结果治疗8、12、24周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治疗4、8、12、24周的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治疗12、24周的血清白蛋白(AI,B)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4、12、24周的HBV—DNA定量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结论:恩替卡韦能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生化指标,有效抑制HBV的复制,缓解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恩替卡韦治疗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该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86例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率.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4.6%,对照组患者死亡率为25.3%,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且观察组患者HBV-DNA水平、ALT与HBeAg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乙肝病毒耐药引起的慢性重型肝炎疾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方法可降低患者治疗期间的死亡率,同时还可改善患者肝功能,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93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其中对照组47例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4周后肝功能、PTA、HBVDNA定量及12周后存活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使用恩替卡韦组在治疗2周、4周后与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症肝炎的疗效和抢救作用。方法对6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综合治疗和加用恩替卡韦(ETV)的治疗(0.5mgqd),每周观察肝功能(Tb、ALT、AST、Alb、PT),HBVM及HBVDNA,以及患者显示疗效的时间节点、好转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恩替卡韦治疗者降低HBVDNA较明显,1~2周为疾病高峰,3~4周高峰渡过、肝功能改善有显著性差异,好转率不断增加。结论一般重肝3~4周仍然疾病高峰,但ETV治疗组3~4周肝功能改善、组间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提前渡过危险期,提示有一定的抢救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以基础治疗为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将恩替卡韦与血浆置换联合应用为治疗组,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χ2=5.330 8,P<0.05).结论:恩替卡韦与血浆置换联合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选择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及综合治疗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阴转率、生存率及恩替卡韦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ALT、TBIL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活动度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HBV-DNA阴转率为43.75%,生存率为75.00%,并且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病例;对照组HBV-DNA阴转为0例,生存率42.86%;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生存率及HBV-DNA阴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效并且较为安全,可以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4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并给予内科综合及血浆置换治疗;治疗组24例,在此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TB(总胆红素)、PTA(凝血酶原活动度)、ALB(白蛋白)及HBV-DNA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PTA及提高治疗有效率、HBV-DNA阴转率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血浆置换等的治疗基础上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到12月间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82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为拉米夫定组,以同期我院应用恩替卡韦疗法的82例患者为恩替卡韦组,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HBV-DNA定量检测值、CTP分级评分、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血清肌酐等情况。结果:恩替卡韦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HBV-DNA定量检测值、CTP分级评分、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血清肌酐等情况均显著优于拉米夫定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拉米夫定疗法,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症状和生化指标显著改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临床数据,比较恩替卡韦(ETV)和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5年12月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就诊且初始治疗使用ETV或ADV治疗的慢乙肝患者427例,收集两组患者基线及治疗期间的HBV DNA、HBeAg、ALT的改善情况,计算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ALT复常率,使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两组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HBeAg阳性及阴性组中,使用ETV治疗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均高于ADV组;HBeAg(+)患者中ETV组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ADV组;HBeAg(+)患者中,ETV组的ALT复常率在第3个月和第18个月的ALT复常率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患者中,各个时点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和阴性的患者中,两种抗病毒药物组的HBV DNA应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论HBeAg阳性或阴性的慢乙肝患者,使用ETV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优于ADV,ETV是慢乙肝患者初始治疗的理想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HBV相关肝功能衰竭的短期疗效。方法60例HBV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LAM组、未抗病毒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分别接受ETV、LAM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MELD评分、病毒学指标及病死率的改变。结果三组患者12周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4周时MELD评分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血清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无明显的副反应发生。结论NA抗病毒治疗可能延长肝衰竭患者12周生存率,为肝移植赢得时间;ETV通过强效迅速抑制病毒治疗肝衰竭疗效可能优于LAM;抗病毒治疗肝衰竭的评价及药物选择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多聚酶区耐药基因突变的分布,以及恩替卡韦治疗拉米夫定失效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45例出现拉米夫定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P区基因RT区序列对药变异;应用恩替卡韦1 mg/d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36周、48周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临床效果及其预测因素。方法选择近年收治的未应用过抗病毒药物的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给予普通干扰素抗病毒治疗48周,随访24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预测因素。结果持续应答率为23.28%,HBeAg血清转换率为34.48%,持续应答组HBeAg血清转换率为63.04%。性别、是否母婴传播与抗病毒效果无关,基线HBV-DNA、ALT、AST、TBIL、GGT水平与抗病毒效果相关。基线HBV-DNA、ALT、GGT水平可以作为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效果的预测因素。结论普通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疗效确切。持续应答的患者能够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根据患者基线HBV-DNA水平及肝功能情况选择合适的患者是提高应答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文斌  王伯良  周小平  仲月霞 《医学争鸣》2005,26(21):1978-1980
目的:了解拉米夫定(LAM)和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为慢性乙肝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方法: 将HBV DNA和HBeAg均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1∶ 1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LAM 干扰素)为:INFα1b,隔日5 MU,im,及LAM 100 mg/d;对照组(LAM组)为LAM 100 mg/d,口服,共12 mo. 结果: LAM和干扰素(治疗组)对YMDD变异株的治疗作用初步结果明显高于LAM单独作用(对照组)(P<0.01). 结论: LAM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初步结果显示出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进一步验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应尽早进行积极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努力阻断成年后的一系列进展性肝病;即使抗病毒治疗未能获得持久效应,也可能缓和以后病变的进展。本文对儿童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儿童慢乙肝治疗的必要性、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及药物选择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7.
陈北昌 《华夏医学》2012,25(1):62-6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3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11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给予拉米夫定片治疗3年,观察患者乙肝标志物、ALT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患者血清ALT、血清AST及HBV-DNA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拉米夫定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咽痛、上腹部不适、腹泻、恶心、呕吐、头晕、头痛、无力,所有患者均能耐受,无1例停药.结论: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患者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小,一般均能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理干预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重组干扰素-α2b(rIFN-α2b)疗效的影响。方法CHB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除用rIFN-α2b治疗外加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单用rIFN-α2b治疗。rIFN-α2b治疗前、结束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进行心理测试,并相互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心身症状,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阳性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末观察组完全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CHB患者抗病毒前心理负担大,存在负性情绪;心理干预能减轻心理负担,且能提高干扰素-α治疗的远期疗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9.
安珐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治疗乙肝、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方法对208例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两组,两组综合治疗相同,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安珐特(复方牛胎肝提取物片)口服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C-Ⅲ、LN、HA、Ⅳ-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均<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珐特具有较好的保肝和抗肝组织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feature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CHB) with negative hepatitis B e-antigen (HBeAg). Methods A tatal of 743 in-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study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HBeAg status. The correlation among alanine transaminase (ALT) levels,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semiquantification, and the liver histopathological data were dectected.Results Of the 743 successive in-patients, 267 (35.9%) were HBeAg-negative. The HBDAG-negative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erologic HBV DNA levels (63.0% of&lt;100 pg/ml) vs HBeAg-positive (42.6%, P&lt;0.001), while more sever inflammation (58.1% of inflammatory scores of histological activeity index (HAIinf≥9) vs HBeAg-positive group (46.0%, P&lt;0.001) and severe fibrosis (45.3% of fibrosis scores of 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 (HAIfib≥3) vs HBeAg-positive group (27.9%, P&lt;0.001) of liver histology.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increasing ALI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 inflammation and fiborsis scores and low HBV DNA levels. However, it was not the case in the HBeAg-negative cases. I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91.3% of them had HAIinf≥9 and 65.7% had HAIfib≥3 with HBV DNA&gt;100 pg/ml, while 8.2% of them had HAIinf≥9 and 12.3% had HAIfib≥3 with HBV DNA&lt;20 pg/ml, indicating an obverse correlation between HBV DNA levels and histology scores.Conclusions As regards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background, the chronic HBeAg-negative hepatitis B is a different subpopulation from the HBeAg-positive counterpa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