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烟草病毒病历来是烟草生产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世界各产烟区都不同程度地有不同种类的病毒病发生。而几种严重威协烟叶生产的病毒病如黄瓜花叶病毒病(CMV)、烟草蚀纹病毒病(TEV)和马铃薯 Y 病毒病(PVY)都属虫传病毒。传毒介体昆虫在病毒的侵染过程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介体昆虫的种类、生物学特性、传毒机理及综合防治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与有翅蚜的第一次迁飞期的长短、早晚和有翅蚜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一烟草品种移栽越早,大田发病越重;不同烟草品种间存在不同的耐病性;越冬蚜量和越冬毒源似乎不是影响烟草蚜传病毒病的主要因素;有翅蚜的第二次迁飞与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相关性不大。文中还分析了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其它因素,如气象因素、栽培条件、烟草生长阶段抗病性、烟蚜的越冬寄主或中间寄主、烟蚜的天敌因素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苗床不同措施的避蚜效果及移栽后病毒病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避蚜时期及设施与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0目防虫网蚜效果最佳,悬挂塑料条和苗床四周铺薄膜也有较好的避蚜效果,薄膜揭开取走及常规对照的避蚜效果较差,网室栽培条件下,病毒病发生情况与移栽烟草所用避蚜设施的防效明显相关,避蚜效果越好,发病越轻,;大田条件下,不同为源的烟草发病情况几乎没有差异,地膜栽培相对裸地栽培有较好的避蚜防病作用,防效在50%左右,河南省许昌地区烟草病毒病的传播以蚜传为主,从移栽到6月27日期间的蚜虫传毒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烟田蚜虫与病毒病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烟草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据调查我国烟草上发生侵染性病害有60多种,而为害最重损失最大防治又比较困难的病害是病毒病害,特别是蚜传病毒病害。在烟田发生的蚜虫有50多种。蚜虫对烟草的为害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为害:即刺吸烟株汁液和分泌蜜露污染烟叶;二是间接为害:即作为传毒介体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害,如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马铃薯Y病毒病(PVY)和烟草蚀纹病毒病(TEV)等。   相似文献   

5.
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再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苗床不同避蚜措施在移栽后病毒病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避蚜时期及设施与病毒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40目防虫网避蚜防病效果最佳,悬挂塑料条带和苗床四周平铺薄膜也有较好的避蚜防病效果。网室栽培条件下,对照的烟苗带毒率都在30%以上,防虫网等避蚜防病效果显著。大田地膜栽培条件下,移栽后25d,防虫网等处理对蚜传病毒病有显著的预防效果。移栽后30d-40d,所有处理同对照无显著差异。移栽后45d-60d,防虫网处理的发病情况显著轻于对照。因此,苗期避蚜结合大田地膜覆盖对预防病毒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西烟草病毒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陕西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种类及初侵染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蚜传病毒病(CMV、TEV、PVY)为陕西烟草病毒病发生主要种类。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越冬油菜田,第一次有翅蚜迁飞高峰有翅蚜量与病毒病发生程度有很大相关性,越冬毒原量不是影响次年烟田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同时作了几种病毒防治剂对病毒病防效试验,500倍3.85%病毒必克防效最佳,达到82.1%。  相似文献   

7.
云南烟草漂浮苗主要病毒病种类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勇  李应金 《烟草科技》2006,(11):58-61
采用三抗体夹心法和双抗体夹心法对云南省烟草漂浮苗移栽前后样本进行了病毒种类的检测。苗期采集的1400多个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云南省为害烟草漂浮苗的病毒种类主要为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占95%以上;黄瓜花叶病毒(CMV)和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包括PVY和TEV等)较少见,占5%以下。感染TMV的育苗池,烟苗带毒率大多比较高(15%~80%);管理良好的育苗棚,烟苗TMV带毒率为零或很低(低于0.5%)。在移栽后团棵期对花叶型病毒病发病率高(20%以上)的取样点采集的697个烟草花叶症状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烟草病毒病害仍以TMV为主,检出率48.1%~100%,CMV和马铃薯Y病毒属病毒较少见,检出率0%~12.2%。因此,漂浮育苗苗期和移栽后大田前期病毒病的综合防治应以TMV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烟草病毒病已成为影响中国烟草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而以PVY和CMV为主的蚜传病毒已成为最主要病毒类群,控制有翅迁飞蚜进入烟田是防治该类病毒的有效途径,我们据此研制了防虫传病毒病微孔膜以防治该类病毒。  相似文献   

9.
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研究,明确了安徽省烟草蚜传病毒毒源主要为烟田及田边杂草,以及烟田周边菜地、中草药田等;明确了安徽省烟田发生的主要病毒病为PVY、CMV,其次为TMV、TEV、TRSV和PVX;探索了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的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物理阻断蚜虫法基本可以控制烟草病毒病的为害。研究开发了烟草病毒病抑制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控制烟草苗期病毒病,进行了种子携带病毒对烟草苗期病毒病发生的影响盆栽试验。取健康烟草种子用不同浓度的TMV、CMV和PVY侵染液浸泡处理后进行漂浮育苗。在烟苗大十字期测定浸种烟苗的病毒携带率及含量。结果表明,种子经TMV、CMV和PVY侵染液浸泡的处理烟苗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病毒病。导致烟苗带毒的侵染液最低病毒浓度(阈值)TMV为7.46×10~4copies/μL、CMV为7.44×10~4copies/μL、PVY为7.52×10~4copies/μL。烟苗携带病毒含量与侵染液的病毒浓度不相关。烟草种子表面携带病毒含量高于阈值则导致烟草苗期感染病毒病。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体色种群烟蚜传播CMV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体色种群烟蚜对CMV的传播效率和烟蚜的持毒能力。结果表明:红色和绿色种群的烟蚜,都可在0.5min时间内获毒或传毒,且传毒效率随着获毒或传毒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当获毒时间和传毒时间超过5min时,传毒效率提高幅度减缓。传毒蚜虫数量在低密度(1~5头/株)时,随着蚜虫数量的增加,传毒效率提高明显,当蚜虫数量大于5头/株时,传毒效率上升的趋势减缓。烟蚜的持毒时间在连续传毒的情况下约为25min,而在获毒后不立即进行传毒时,则持毒时间可延长至40min。因此,红色和绿色烟蚜种群的持毒能力均较弱,生产上防治CMV应采取驱蚜防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烟草丛顶病防治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0年的研究确认,在云南发生的烟草丛枝类病害是烟草丛顶病,病原物是烟草丛顶病毒(TBTV)和烟草脉扭病毒(TVDV)。蚜虫传播是田间最主要的传染途径。采用"治虫防病"措施防丛顶病效果达61%;"以治(避)虫防病为主体,综合防治烟草丛顶病技术"的防效为86.9%,20hm2中心防治示范样板防效为77.2%。1999~2002年大面积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烟草丛顶病控制在1%以下,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地进行清江流域烟区烟草青枯病的预测预报和合理防控,本研究通过定点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确定了清江流域烟区烟草青枯病发生危害、流行动态规律及主要流行气象因子,并提出了药剂防治时期。结果表明:(1)一元三次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烟草青枯病的流行动态规律,可根据该模型进行病害发生的预测。(2)该区域烟草青枯病整体呈现前期平缓、流行迅速、后期急剧的特点,病程阶段可划分为病害首发期(移栽后45~67 d)、迅速蔓延期(移栽后67~97 d)和全面爆发期(移栽后97 d~采收结束)。(3)烟草青枯病药剂预防期和防治关键期:预防期为烟叶移栽45 d(6月10日)之前且均温未达18.82℃之前;防治关键期为烟叶移栽67 d(7月1日)之前且均温未达22.00℃之前。结合病程阶段和气温两方面提出的药剂防治时期更有利于烟草青枯病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4.
陕西烟田蚜传病毒病的侵染源主要为油菜田,蚜传病毒病的发生程度与第一次迁入烟田的蚜虫量显著相关,以后烟田发病缓慢上升或维持一定水平,第二次迁入烟田蚜虫量与病毒病发生程度相关不大。预测模拟结果表明,第一次蚜虫迁飞高峰时百株烟草上有翅蚜量(X12)、2~4月份降水量(X4)、4月份平均气温(X13)与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病株率极显著相关,模拟所得方程为;Y=1.5973-0.0014X4+0.6084X12-0.1079X13,回归检测结果历史符合率为9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移栽期对烟叶品质形成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移栽期下烤烟成熟期的质体色素含量、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移栽期显著影响烤烟品质和产量的形成。提前移栽烟叶成熟前期质体色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提高,NR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较晚,有利于延长烟叶的功能期,但过度提前移栽的烟叶成熟后期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碳氮代谢转化不协调,不利于烟叶的成熟落黄,烤后烟叶产量和产值均较低,推迟移栽有利于提高烤后烟叶产量,但酶活性和质体色素含量较低,导致烟叶早衰,降低烤后烟叶产值、中上等烟比例和均价。不同移栽期试验表明,粤北烟区的适宜移栽期为2月19日-2月24日。   相似文献   

16.
为合理配置烟草品种NC55大田生育期,采用田间对比试验,设置4月25日、5月5日、5月15日3个移栽期,研究不同移栽期对NC55叶片发生进程的影响,明确有效积温与叶片发生的关系,并建立Richards生长动态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并没有改变烟草最终叶片数目,但对叶片发生动态规律有明显影响,各部位叶片发生时间均随移栽期推迟而缩短,但不同处理的中、上部叶发生所需有效积温无显著差异。建立了烟草叶片发生动态模型,R2值均在0.980以上,表明模型准确度很高;移栽期主要通过调控参数B值、K值和N值对叶片发生进程进行调控;有效积温综合模型的准确性好于生长时间综合模型;烟草叶片发生模型是只有缓增期和快增期的不完整"S"型生长曲线。  相似文献   

17.
烟草不同基因型叶片钾积累特性及变异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5个烟草基因型对烟叶钾积累和干物质积累特性及其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烟草叶片的相对钾含量随生育期推延逐步降低,生育后期有两个明显的下降高峰。移栽后75 d至烟叶采收结束单株烟叶的相对钾含量平均下降率为41.83%,此期的干物质积累率平均为21.91%,干物质积累的"稀释效应"不能完全解释烟叶钾含量下降的原因。叶片钾积累特性分析表明,烟叶钾积累达到一定量后积累总量下降,5个基因型单株叶片钾积累量的下降比率在20.06%~42.24%之间,基因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烟叶的钾积累量却是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总量减少,积累率为负值,在烟叶成熟期烟叶钾积累总量平均减少了27.45%,是烟草生育后期烟叶相对钾含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钾积累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后移是烟草钾高效积累的一个特点。5个烟草基因型的溶液培养试验表明,烟株地上部绝对钾含量与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8413*、r=0.7871*)。地上部钾含量与根系总吸收面积相关显著(r=0.7555*),但与根系活跃吸收面积相关性不大(r=0.4389)。提高烟叶钾积累量应特别重视培育一个强大的根系。采用12个烤烟基因型进行分析发现,在株高、单株叶数、茎围3个与钾含量有显著相关的因素中,单株叶数和茎围对提高烟叶的钾含量有较大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