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广东省9个地区的4 489例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 489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3 057例,发生率为68.1%,其中以心理症状、躯体症状为主,分别为85.9%、86.0%,最为痛苦的是失眠,肌肉、骨关节疼痛,烦躁,头晕.性欲下降情况农村高于城市,而心理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城市高于农村.躯体症状、性欲下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相应增加,51~60岁为患病高峰.心理症状、躯体症状、性欲下降情况、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随着月经的改变而逐渐升高.未怀孕者的心理症状、躯体症状、血管舒缩症状、性欲下降均高于曾怀孕者,泌尿生殖道症状在足月妊娠、人工流产、早产者的患病机率高.患病与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经济收入、孕产次、月经、是否服用激素等密切相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后就医者仅占28.8%,农村高于城市,分别为31.5%,26.6%.结论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尤其是心理保健,以减少躯体疾病的发生,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深港两地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深圳市罗湖区、香港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社区,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在418例被调查者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者225例,发生率为53.83%,其中以骨关节痛、失眠、烦躁易怒、潮热出汗、容易疲劳或乏力、性欲下降等症状表现较为突出;血管舒缩症状、骨质疏松症状深圳妇女高于香港妇女(P<0.01),而精神神经症状香港妇女高于深圳妇女(P<0.01);随着绝经的来临和年龄增长,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1)。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的临床表现和心理状况,为认真做好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至201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25例临床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进行调查.结果 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精神与神经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血管舒缩症状、骨和关节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48.0%、38.4%、36.0%、12.0%,同时出现3个系统以上临床表现的患者占62.4%."固执、急躁"和"焦虑、恐惧"心理的发生率分别为58.4%和45.6%,明显高于其他异常心理表现(χ2=104.634,P<0.001).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多数患者症状较轻,只要注意围绝经期保健和合理饮食,保持健康心理,对症治疗即可;对重症者应掌握好适应证、禁忌证,小剂量合理应用雌激素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中老年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北京市第二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管辖范围内32~70岁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2 794人,平均年龄(53.54±7.13)岁,有症状者2 165人(77.49%)。所有症状中,发生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肌肉或关节酸痛"(41.3%)、"感到疲倦或精力不足"(35.5%)、"失眠"(34.6%)。学历、躯体疾病、更年期药物、体质量指数、月经情况等因素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及绝经者更容易出现更年期症状,应着重注意更年期女性躯体及心理健康,必要时进行药物、心理、社会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天山区6个社区40~55岁的350名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338份)。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和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表组成,资料由SPSS17.0软件包处理。结果:33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已绝经者24.26%,月经紊乱者24.56%,月经正常者51.18%,有围绝经期症状者81.66%;改良Kupperman评分总体均分为(12.89±8.869)分,更年期症状改良Kupperman评分13项症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依次为:易激动68.34%、失眠67.75%、疲乏67.45%、关节痛60.65%、头痛57.99%。结论:更年期症状是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其发生率高低与年龄、文化程度及月经情况等因素有关。应加强更年期妇女保健,改善更年期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焦虑症状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手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选取新疆医科大学6所附属医院围绝经期女性在编员工600例为研究主体。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探究,参照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SAS),及自行编制的《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症状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结果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9.67%,抑郁症及焦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2.07%、10.37%。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夫妻关系、子女关系、精神病家族史、性欲、运动情况、患病情况、月经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为抑郁/焦虑评分的影响因素。家庭收入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夫妻关系、子女关系、性欲、运动情况、月经史、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年龄为抑郁/焦虑症发生率的影响因素。结论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医院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高,生理、性格、经济、社会、家庭均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今后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医务人员的保健及健康宣传工作,防止其焦虑症、抑郁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是指从近绝经期时出现与绝经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开始到绝经后一年的这段时间[1]。在此期间内妇女因为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或波动,多出现植物神经、血管舒缩功能紊乱[2],并常伴有泌尿生殖系统萎缩、骨质疏松与一定程度的神经心理症状。患者常会感觉到潮热,出汗,心悸,眩晕,胸闷,体力、记忆力和工作能力下降等[3];心理上情绪波动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安徽省3个市共876名围绝经期教职人员进行调查,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K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老年人抑郁调查量表(GDS-15)进行调查和相关分析。结果围绝经期教职人员平均年龄(45.75±4.77)岁,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为60.9%。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手术史、月经状态、怀孕次数、流产史、每天牛奶饮用情况、豆制品食用情况、慢性病患病、焦虑状况、抑郁状况与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患病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有月经状态、流产史、每天牛奶饮用情况、豆制品食用情况、慢性病患病、焦虑状况及抑郁状况(P0.05)。结论围绝经期教职人员更年期综合征患病率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40~55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服务需求,阐述在农村社区妇女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适宜技术。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某社区40~55岁妇女1667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保健服务需求。结果:48.59%的被调查者至少有一种及以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34.5%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认知。15.9%的有围绝经期症状妇女接受过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仅占13.4%,到妇科就诊的占70.1%,而其余的去内外科或精神科就诊。结论:①农村社区40~55岁妇女中将近半数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②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不能及时就医及有乱投医情况。③社区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滞后。总之,在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相当重要和必要,顺应农村妇女的需求,是妇女保健工作内涵的深入,也是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了解广元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状与保健需求。方法选取广元地区980例40~60岁体检妇女行问卷调查,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现状,探讨妇女保健在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需求情况。结果 980例受试者出现围绝经期症状632(64.5%),各年龄段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女性的发生率、平均改良Kupperman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55岁年龄段与56~60岁年龄段均较高;在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症状调查中以心悸(55.5%)、潮热出汗(54.0%)、疲乏(45.2%)较为常见;980例受试者对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有了解需求723例(73.8%),要求定期体检562例(57.3%)。结论妇女保健在围绝经期需求不容乐观,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保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为制订相应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城郊1 600名35~59岁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相关健康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70±3.35)岁,84%绝经前发生月经紊乱。常见的围绝经期症状为情绪波动、潮热出汗、性生活异常、失眠、疲乏,发生率分别为36.75%、34.94%、33.19%、32.38%、31.25%,症状的发生率有年龄差异,且随年龄的增长呈增加趋势。绝经的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29/47),明显高于未绝经的9.90%(10/101)。体重指数(BMI)随年龄而增加,45~59岁BMI均数>24;慢性疾病发生率也随年龄而增加。55~59岁潮热发生率高达64.26%。年龄大、生活压力大、文化水平高、吸烟、绝经、患有慢性疾病等是影响症状的主要因素。性激素周期序贯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Kupperman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自我保健,规范应用性激素,是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罗定市妇女围绝经期症状与保健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小玲 《现代医院》2008,8(6):142-144
目的调查了解罗定市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和保健需求,提出合理的围绝经期保健措施,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统一调查问卷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罗定市560例40~65岁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560例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有374例,发生率为66.8%,发生的主要症状有失眠,烦躁,性欲下降,头晕,容易疲劳或乏力,肌肉、骨关节疼痛等。出现围绝经期症状而就医者仅有30.6%,在未就医者当中有1/3妇女采取了自我保健的方式;有2/3妇女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治疗措施。结论罗定市妇女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与全国平均水平(2/3)相近。因此,建议我市妇女保健工作要加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教育,普及、加强自我保健,对严重影响妇女健康的围绝经期症状采取规范的性激素治疗,以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现状和保健需求,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提供帮助,为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组群抽样方法,选取丽水地区农村40~55岁的妇女54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结果:在540例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月经正常或基本正常306例,月经紊乱119例,绝经115例,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9.21±2.1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8.1%,主要症状为骨关节肌肉痛380例,失眠355例,头痛316例,头晕心悸316例,烦躁不安281例,易激动292例。不同年龄组别之间的妇女生存质量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17.4%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知识,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HT)率2.4%;仅有35.6%的围绝经期妇女1~2年内有过健康体检。结论:丽水地区农村妇女保健意识薄弱,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开展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芜湖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芜湖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的现况及相关因素,为实施农村已婚妇女生殖健康干预工程提供及时、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芜湖市3201例已婚妇女进行生殖道健康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芜湖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为61.2%(1959/3201),其中只患1种生殖道感染的为32.0%,2种的为21.1%,3种的为6.8%,4种及4种以上的为1.3%。生殖道感染患病率前4位分别为宫颈糜烂38.2%(1223例)、宫颈肥大27.3%(873例)、细菌性阴道病10.4%(332例)、宫颈黏膜炎7.9%(25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已婚妇女月经量越少、RTI知晓得分越高罹患RTI的可能性越小,为保护因素;而年龄越大、妇女外出务工、冬天洗澡间隔越长、与丈夫性生活前不清洗下身的频率越低越容易罹患RTI,为危险因素。结论:芜湖市农村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较高,有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定期进行妇科病普查普治,从而降低已婚妇女生殖道感染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16.
Female sexual dysfunction is a multi-causal and multidimensional problem combining sexual, physiological,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interpersonal determinants. Loss of libido or loss of sexual desire, as a symptom of one of the primary sexual dysfunctions described in females, is highly prevalent in the general female population. Research on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libido among Hispanic female populations is limit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how the loss of libido is affected by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once potential confounders are controlled. Nine-hundred and nineteen Puerto Rican women ages 40 to 59 years living in Puerto Rico participated in health-fairs conducted in twenty-two municipalities between May 2000 and November 2001. Contingency tables and chi-square statistic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bivariate associations of loss of libido with demographic and lifestyle characteristics, symptom experience and obstetric and gynecologic histories.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magnitude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oss of libido and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fter controlling for confounders.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loss of libido in this population was 40.8%. Loss of libido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p < 0.05) after adjusting for ag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mployment status, physical activity, menopausal status/ hormone therapy use and genitourinary symptoms. Women reporting 1-2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67% (95% CI = 1.08-2.60) more likely than women reporting no symptomatology to report loss of libido. The odds of loss of libido increased as the number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creased [(3-4 symptoms: POR = 3.67, 95% CI = 2.16-5.56); (5-6 symptoms: POR = 5.52, 95% CI = 3.16-9.66)].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sign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oss of libido. Future longitudinal studies should further elucidate the temporal sequence between depression and sexual dysfunctions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北各地区城乡女性的围绝经期症状及抑郁程度,患慢性疾病状况,与患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7个地区按照城乡分层,每个地区100例,城乡各50例,共700例45~55岁的妇女。问卷由基本资料部分、Kupperman评分表和抑郁自评量表(CES-D)组成。结果:被调查者中,有围绝经期综合征者95.22%,肯定有抑郁者21.37%,患有慢性疾病者49.28%。患病与否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和抑郁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河北城乡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发生率高,患慢性疾病发生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石河子社区围绝经期女性的睡眠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三阶段抽样法随机抽取石河子市社区401名年龄40~55岁的围绝经期女性,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入户问卷调查。结果:401名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PSQI平均得分为(4.98±0.16)分,低睡眠检出率为17.2%;影响社区围绝经期女性睡眠的主要因素为绝经和年龄。结论:石河子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低睡眠检出率较高;女性绝经和年龄是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来深圳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口头宣教的对照组和进行围绝经健康教育、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护理干预的实验组。干预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绝经症状评分、缺血性心血管疾病(ICVD)10年发病危险评估、踝肱指数(ABI)、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压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护理干预治疗1年后绝经症状评分、ICVD评分、血压、总胆固醇等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没有明显改变。结论通过对围绝经期妇女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不仅能减轻患者的围绝经期症状,同时使ICVD评分、血压、总胆固醇均下降,从而降低围绝经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