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物排盐改良利用盐渍土的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内陆干旱区盐渍化土壤改良和盐碱地利用这一主题,通过对生物排盐改良利用盐渍土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总结,结合新疆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实践,从植物的耐盐与排盐特征和改良原理、干旱区农田水盐运移规律、灌区土壤盐分平衡、盐碱地耐盐植物种植与利用等方面评述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问题.指出基于植物盐分吸收的耕(根)层水盐平衡原理、不同植(作)物的盐分吸收特征、耐盐经济植物的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条件下防止土壤盐渍化和盐碱地改良利用方法等是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生物排盐与水利改良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是实现内陆干旱区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宁夏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主要内容有:植物耐盐性及耐盐植物的脱盐效果研究,盐碱地水盐动态及灌排管理研究,劣质水灌溉研究,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改良措施的应用。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该区今后盐碱地改良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需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改良措施为主,通过膜下滴灌棉田盐碱地的生物改良、化学改良、生物化学综合改良等大田小区试验,分析不同条件下盐碱地棉田膜间间作盐生植物时土壤的水盐运移特性和棉花生长特性,验证棉花间作盐生植物的改良效果。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棉田膜间间作盐生植物后,土壤含水率增大,生育期作物耗水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也有所提高。生育期始末Cl~-含量减小率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7 500 kg/hm~2石膏碱蓬15 000 kg/hm~2石膏碱蓬+石膏对照22 500 kg/hm~2石膏+孜然石膏孜然苜蓿苜蓿+石膏。处理K~+/Na~+随生育期的减小率依次为:碱蓬+石膏7 500 kg/hm~2石膏对照碱蓬,可见碱蓬处理在抑制K~+/Na~+增大方面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4.
引黄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引黄灌区盐碱地的成因、现状、危害进行了分析。在水资源紧缺的形势下,盐碱土治理必须采用水利、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技术措施。在次生盐碱化土地和潜在盐碱化地区发展节水灌溉,还应建立长期监测制度,并适时地对改良措施加以调整和完善。应从节水灌溉技术、节水防盐灌溉制度、劣质水在盐碱地的应用、生物措施等方面,加强盐碱地灌溉管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的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综合改良技术及效果。系统地研究了地埋排水暗管的埋深和间距;选择典型试验区对农艺措施和生物措施的改良效果进行了试验并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对盐碱地的改良技术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方平原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平原地区,尤指我国长江以北的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一直以来深受盐碱地的困扰。盐碱土地不仅危害农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甚至影响当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本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盐碱地改良利用的工作原则,综合采用"物理措施、工程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的治理办法,对松嫩平原盐碱地进行长期改良利用工作。因此,文章根据自身长期从事对松嫩平原盐碱地的改造工作的经验,进一步展开对北方平原地区盐碱地进行改良利用工作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响水县盐碱地土壤基本特点,分析了影响植物种植和生长的不利因素、水土保持措施体系构建的难点;结合当地盐碱地改良经验,提出了土壤改良、人工排盐、地形处理、土地整治、因地制宜,合理选择与配置植物、适当提高种植密度,采取复合种植模式等对策,为当地盐碱地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盐碱地主要表现在土壤盐渍化程度高,土壤板结严重,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原因。盐碱地的改良方式多种多样,多以化学和物理的方式为主,生物改良措施较少,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利津地区的盐碱土为例,开展盐碱地生物改良试验与研究,分析每种生物改良剂的应用效果,选出菊苣为最佳适宜栽植的生物改良剂。  相似文献   

9.
受污染水体底泥的处理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以疏浚为主要技术单元的易地处理处置技术是目前受污染底泥综合整治方案的基本选择之一,而受污染底泥的易地处理处置首先必须解决"受污染疏浚底泥的最终出路"。受污染疏浚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受污染疏浚底泥植物培植土利用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并具有良好前景的一种资源化利用技术。但受污染疏浚底泥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和环境兼容性等方面都明显有别于一般土壤,因此用其替代一般土壤作为植物培植土进行资源化利用,必须对其技术与环境可行  相似文献   

10.
人民胜利渠灌区盐碱地治理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胜利渠灌区于50年代中期就在全国率先开展盐碱地的治理与改良工作。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灌区针对盐碱地的成因和特征,科学合理地利用黄河水沙资源,采取地下水位调控、淤灌稻改、冲洗脱盐和其他农业措施分别对灌区内大面积的次生盐碱地、碱化盐土地和盐土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和改良。为防止大面积次生盐碱化的再度发生、巩固盐碱地的治理成果,必须加强灌区水盐运动的监测和预报,恢复、完善排水体系,坚持走“井、渠结合  相似文献   

11.
暗管排水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亚年  李静 《人民长江》2011,42(22):70-72
合理有效地治理开发盐碱地对农业生产及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利用江苏滨海滩涂盐碱土壤,采用暗管排水的方法,进行了室内渗流槽试验,物理模拟土壤排盐过程。研究发现受暗管排水影响,土壤盐分极易排出,可有效地降低土壤盐度;表层土壤盐分运移主要受降雨量影响,盐分下降速率最快;深层土壤受上部土壤盐分的累积和降雨共同影响,盐分下降速率存在滞后性。数学模型Hydrus模拟与物理实验结果相似,并预测了试验后3个月的土壤盐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盐碱地种植水稻,采集试验田原裸地时期与插秧后、分蘖期、孕穗期、成熟期0 cm~20cm与20 cm~40 cm土层土壤样品,比较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水稻对盐碱地不同土层土壤p H、电导率、质地、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水稻可缓解土壤盐渍化,在水稻各生育期0 cm~20 cm与20 cm~40 cm土层土壤p H、电导率均有所降低,土壤中砂粒含量显著减少,粉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显著提高。种植水稻可有效改良盐碱地土壤质地,改善土壤养分状况。  相似文献   

13.
土壤机械组成是土壤最基础的资料之一,在土壤结构性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受到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根据《中国土种志》及部分地方土壤志记载的333个红壤剖面数据,研究了红壤机械组成受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均可以对红壤机械组成产生影响;成土母质与土地利用相比,前者对于红壤机械组成的影响更为深刻;土地利用对红壤机械组成影响不大。成土母质对红壤机械组成的解释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可解释红壤机械组成变异的25%左右。研究成果可为红壤性质的研究以及红壤的改良与农业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新疆盐碱地棉花膜下滴灌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新疆的气候特点、土壤结构、水资源现状,研究盐碱地膜下滴灌条件下水分和盐分的运动规律、施肥种类和施肥量、改良盐碱地和利用微咸水滴灌、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以及对土壤热环境影响方面的特性。结果表明:在新疆的盐碱地应用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既节水、节肥、节能、保墒、改良土壤盐碱化,又有相当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节水灌溉系统的规划布置有基础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地下滴灌的优缺点及应用现状进行了论述,概括了解决技术问题(防堵措施)的方法及运行管理办法,提出该项节水技术在保护地栽培、荒漠化治理、盐碱地改良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内陆盐渍土的冲洗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柴达木盆地内陆盐渍土改良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3个治理步骤:(1)兴建排水设施,降低地下水位至“临界深度”以下;(2)通过冲洗,淋除土壤中过多的盐分;(3)培肥土壤,建立稳产高产灌区.阐述了第二个治理措施─—冲洗淋盐技术,即冲洗定额和水量分配,冲洗方法、冲洗时期与盐渍土类型的关系,以及各类盐渍土的排盐系数、脱盐标准等参数.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渍土改良有一定的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提出以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将盐碱地治理以“排”为核心改为以“蓄”为核心,提出并应用了“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综合治理模式。揭示了在蓄水条件下,水与土壤之间的动态循环压盐机理。通过科学掌握水盐运移规律,合理规划布置工程体系,采用“人工-自然”二元措施,逐步恢复区域生态,实现系统自我调节,水地资源动态平衡。通过近10年实践已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并保证了区域“水土-生物-环境”生态系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固化盐渍土的最优改良方案,应用响应曲面法优化了石灰与粉煤灰复合改良盐渍土的室内试验方案。通过室内试验,测试了改良后盐渍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应用Design-Expert8.0软件分别选取含盐量X_1、石灰掺量X_2、粉煤灰掺量X_3为试验因素,利用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进行试验设计,分析了含盐量、石灰和粉煤灰掺量对固化盐渍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影响,并确定了盐渍土的合理改良方案。结果表明,二灰固化盐渍土最优配比:含盐量X_1为3%,石灰掺量X_2为12%,粉煤灰掺量X_3为24%时,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指标达到最大,该模型预测值为0.784MPa,与实测值仅相差0.014 MPa。响应曲面法可以用于各类固化盐渍土改良方案的比选和研究,对滨海盐渍土的其他固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