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先生《明堂庙寝通考》提出以“室”为宫室之制始的观点。本文从阐释“室”所反映的“中和”宇空文化象征寓意出发,以各家学说观点对照先秦建筑考古成果的二重证据分析方法,阐释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发展与文化象征意义传续之间的关系,再论王国维先生“四栋(阿)之室”原型理论对于分析中国早期宫室建筑形制的重要价值,进而论证了以“择中”和“顺应天时”为思想核心的周制明堂“五室”形制来源以及早期宫殿建筑路寝“一室四堂”空间结构合理性以及对宫城“三大殿”格局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刘敦桢先生《大壮室笔记》等系列论文所论述的周制“前堂后室”格局的延续性问题,是隐含在建筑史中的一条内在线索,对研究礼制影响下建筑形态的演化有重要意义。结合相关史书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进行延伸考察,笔者推断堂室格局及其功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分化,出现了“前后殿、东西堂”的组合形制,而在主殿 (前殿)内部及士大夫住居的“厅事”等礼仪空间中仍见维持旧制。  相似文献   

3.
曹春萍 《华中建筑》1996,14(1):50-55
“四阿重屋”指殷代礼制建筑的平面形式如四出式的亚字之形,“四阿”与“重屋”指同一概念,与殷商王陵在形制上互通,这种形制可与先秦典籍中的亚形结构相印证,汉代的明堂,辟雍,灵台承袭了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借助对古典文献与考古材料的深入挖掘,尝试厘清先秦时期的宗庙格局与制度:夏代宫室(宗庙)建筑呈现廊院围合单体的院落式;商代宗庙呈数个院落的群组式; 周代则是按庙制等级昭穆秩序数庙并置的集群式。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先秦时期宗庙形制的集群式与同构性特征, 包括庙、庙寝与宫室(居寝)建筑空间的同构性,集群式宗庙内各独立庙院的同构性,以及从“士一庙”到“天子七庙”所反映的宗庙制度与社会制度系统的同构性等。进而揭示先秦宗庙建筑遗址与经史典籍文献二者之间的平行信息与持续性关联,认为“集群式”“同构性”的宗庙形制体现了先秦时期基于数理逻辑的等级观念,彰显了“以礼联宗家天下”的庙制思想。  相似文献   

5.
何鑫  杨大禹 《华中建筑》2009,27(3):125-128
该文以《周礼》等多部文献中有关宫室的记载为参考,分析考察西周时期“天子六寝”的空间形制与建筑式样,并探讨这种形制与式样形成的因素和其对后代皇室寝宫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斌  王鹏程  陈蔚 《室内设计》2022,(3):147-154
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动态使建筑符号 的“形—意”本原研究或可从早期人类以原始 神话思维为起点建立的“宇宙生成模型和时空 观念”出发进行源流推演性解读,找寻一种根 植于人类文化符号系统“形—意”同构的原型性 解释。本文从梳理形式符号原型研究的理论范 式出发,以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建筑类文字“宅、 空、室、楹、阑、坛、台”等为研究对象,以象形 文字字形特征的普遍解读方式结合建筑学本体 思考,阐释早期中国建筑在类型、形态上的发展 以及建筑符号象征表意功能传承实现的过程。 管窥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崇天—通天”时空观念 象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探析我国早期建筑 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相似文献   

7.
“Rotunda”是一种以圆形大厅及穹顶为典型特征的集中式构图的建筑形制。它早期主要应用于欧洲宗教建筑,后逐渐推广到商业、休闲、政府、文教、居住等世俗建筑中。自19世纪末开始,这种源自欧洲的建筑形制被逐渐移植到了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之中,并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本文简述了“Rotunda”的特征及发展,归纳分析了该形制在中国近代大学校园建筑中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0)
我国古代建筑的建筑思想博大精深,与古代传统文化是密切相关的。其中焦循著的《群经宫室图》是系统阐述我国古代传统建筑原理的书籍,其中对建筑的形制以及建筑思想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与古代"礼制"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建筑精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建筑不只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史 《建筑师》2007,(3):69-74
“中国建筑为何用木构”是中国建筑、中西建筑比较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但却是一个不成立的伪问题。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五材并用”的传统和“土木之功”的表述的分析,否定了以“木”具有“阳”,“生”等“意义”来阐释中国建筑木结构体系成于“阴阳”、“五行”等说;提出了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结构形式,中国建筑都不局限于木的观点。作者认为对中国建筑的认识和研究应该走出以木结构为主的局限,希望建立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建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沿海地区、河西走廊及华北东北平原常有台风和风沙的灾害。“古之民未知有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人作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围风寒”一直是建筑的一个基本目的。古代文献中记载了许多台风“发屋折木”的灾害。古代防风技术深刻地影响了古建筑形式,成为古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建筑除不住人的塔以外,极少有建筑向高空发展。从建筑发展史看,当木结构技术刚起步时,建筑出现过向高空发展的试探  相似文献   

11.
《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是中国建筑学专业里两门各自独立的必修课程。在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体是以“土木/营造”为代表的建构文化之当下,应该将“营造”作为充分研讨的主题。以原型、规律与形制、造型拓展3个层面,把中国传统建筑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演变,以“土木/营造”的规律进行了体系化的归纳与诠释。通过学术性认知,意图表明不必受制于至今建筑学科规定的构造和建筑史课之界限,可在建筑学学术本质上将二者合一去理解,以更整体统一的思路去认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鲁民 《建筑师》2008,(4):97-101
文章对伊东忠太提出的中国传统建筑是以合院式住宅为原型的“宫室本位”说提出批评,并通过对早期建筑遗址形态系统地梳理,认为合院式住宅是在居住建筑中采用祭祀、礼仪建筑格局的结果,做出了中国传统建筑是“庙堂本位”的结论。并指出中国传统合院式住宅的流布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由中原到边缘,由政治文化据点到广大乡野的过程;在社会使用阶级上则经历了一个由上层社会到普通百姓,由富人到穷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时间观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洋 《华中建筑》2003,21(4):1-3
提出应将时间观引入建筑文化研究,通过阐释明堂与月令时间模式的密切关系及中国园林的生命时间观特征,说明时间观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筑作为文化重要的物质化显现结果,承载着诸多非物质意涵。“本土性”则是阐述文化建筑各类意涵属性的根本,其多元化的特质决定了文化建筑对空间和形制的多样性要求。因此,文化建筑内装配式应用的范围十分有限。本文以“本土设计”策略为触媒,以酉阳四馆、徐州儿童友好中心为例,讨论装配建造模式下文化建筑的“本土性”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何丽  刘管平  巫丛 《中国园林》2010,26(7):65-68
简析唐"亭"的功能性及空间特点,论证唐柳州东亭的水陆馆驿建筑性质及其建设场址,结合柳宗元的相关史料、文学作品,进一步论证章士钊先生对柳州东亭的"明堂"化设问;辨析该唐亭的馆驿、教化、休闲及景观功能;提出在中原文化拓荒阶段的边郡馆驿建筑,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使命,具有政治、文化、景观、旅居等功能混合的特点;根据馆驿建筑的相关文献,对该"明堂"化唐亭的五室平面布局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说“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潮 《华中建筑》1997,15(3):29-31
文章以大量考据材料对多年相沿的中国“建筑”一词源于日本之说作辨正,提出中国“建筑”一词原原本本出自中国,并进而对中国“建筑”一词之本义作了阐释,非“Architecture”可等同也。追究“建筑”一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肖旻 《华中建筑》2002,20(3):65-67
在中国古建筑群体的构图方式上,存在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一是“明堂式”构图方式在早期的流行和后期的式微,二是“序列化空间组织”的发展及其与“明堂式”构图方式的交叉关系。建筑群体从楼台中心到四合院序列的平面纵深布局的变化,可能和社会意识形态从宗教向现世伦理秩序的转变有关。“四合院式”在中国建筑群体构图方式的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必须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处在宗教文化盛行的时期,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文化并行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发展出不同的建筑形式。该文从巴西利卡式、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三个典型的中世纪建筑风格为主线叙述了欧洲宗教建筑空间的演变过程。并以明堂建筑及佛教建筑为代表阐释了中国建筑的空间序列。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宏观比较,进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内涵与表达,并通过这一时期建筑元素的分析,对当今中西方建筑及其文化领域的交融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婷婷  刘彤彤  刘蛟 《山西建筑》2011,37(24):10-11
对"立于礼,成于乐"的礼乐精神进行了初步阐述,从建筑布局、形制、规模、装饰装修四个方面分析了礼对建筑的影响,并从民居中的"室"和园林的角度分析了乐对建筑的影响,最后以礼乐复合,得出了不同的建筑形式下要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体现了礼乐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