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河北省坝上风电场建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分区、防治重点及植被恢复措施。结果如下: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为风电场工程的特殊性与坝上水土流失特征的相互耦合的表现;风电场建设区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点状与线状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土石方量较小、弃渣相对较少,水土流失重点在施工建设期等;风电场建设区的水土流失主要来自升压站、风机区、施工生产生活区、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和弃渣场等6个区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防治重点各有侧重;坝上风电场建设区的植被恢复可采取封育恢复自然植被,清理表土集中覆盖、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植被及人工植被建设3类途径。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山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风电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验收技术评估工作实践,对黑龙江省山区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措施布设进行了分析、探讨。风电场工程建设周期短、扰动强度差异显著、植被破坏点多面广、植被恢复难度大,具有点线面侵蚀并存、风蚀与水蚀共存的水土流失特点;运输道路区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是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部位。将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电机组区、运输道路区、输电线路区、升压站区、施工生产生活区,并有针对性地布设了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3.
开发利用广东省近海风能资源,不仅有利于广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环境保护,且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建设不仅破坏陆地和海岛地表植被,且在大风及降雨双重外营力的作用下,易产生水土流失,破坏周边景观和土壤生产力等,甚至影响周边或下游水体。文章以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为例,对海上风电场项目的水土流失分区及防治特点进行总结,以期为海上风电场项目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风电场工程作为一种开发建设项目新的建设形式,在其建设过程中扰动和破坏地表及原生植被,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通过对宁夏丘陵地区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段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同时段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为该地区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必然会扰动地表,破坏植被与水土保持设施,从而加剧水土流失。以神池县黄花母49.5 MW风电场为例,根据自然条件,针对主体工程设计未考虑或少考虑水土资源防护问题的风机箱变区、交通道路区和输电线路区,进行了水土保持措施布局与设计研究,可为同类项目的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在生产开发过程中更注重环保,而风能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及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本文以安溪龙门风电场项目为例,结合风电工程的特点,就风电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在编制过程中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说明,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防治措施章节提出水土保持相关要求,通过工程、植物与临时措施的结合,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也为下阶段主体工程进一步设计提供依据,力求把项目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7.
风电场工程的水土保持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近年来我国风电工程发展迅猛。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地表,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在分析风电场建设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重点区域的基础上,以原平市某风电场为例,提出了分区应采取的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风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发展迅速,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及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概述了风电项目水土保持特点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辽宁省法库柏家沟风电场工程项目为例,结合风电工程的特点,根据施工布局特征划分防治分区,分区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受降水、大风、温度、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及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掠取资源、破坏环境等人为因素影响.为防治西藏地区复杂多样的水土流失,结合西藏地区的自然属性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将西藏地区分为藏东南水力侵蚀为主区、藏西风力侵蚀为主区、藏北冻融侵蚀为主区及藏中复合侵蚀区,并针对各区的自然属性及影响因素,提出在不同时期以防治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为主的防治措施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宣传、研究水土流失机制和防治对策、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等举措,以达到防治西藏地区水土流失、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主要分布在山丘区,近年来在我省发展很快。但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原地貌、土壤及生态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以平鲁东平太10万千瓦风电项目为例,针对山丘区风电场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合理地布设了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体系,有利于保障风电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风能无须使用传统能源,风能产业未来5 a发展潜力巨大。瓦房店市风电产业兴起于2008年,截至2011年,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风电场工程有1项,正在建设中的风电场工程10项。瓦房店市属于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风电场建设过程中,难免产生水土流失。其特点:破坏范围较大、流失形式多样、流失危害潜伏。治理措施概括为6个字:分区综合防治。依据风电机组区、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变电所区(含建材加工场)各自特点,分别采取表土处理、边坡防护、修建截排水沟、恢复植被。  相似文献   

12.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云南省风电场项目建设在实现本省风电规划目标的基础上,为我国实现向低碳、清洁的能源机制转变做出了贡献,其中大理州是云南省风能资源最丰富的16个州市之一。在风电场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扰动地表和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清水朗山风电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水土保持设计,规范过程管控,积极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风电场通常位于高海拔山地区,水土流失风险高、危害大,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十分重要。以江西省吉安市华润峡江玉峡风电场工程为例,从扰动面积、水土流失、挖填方量等方面分析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动态特征,探讨山地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建设和防治重点。结果显示:风电场风电机组区和道路工程区是新增扰动面积和水土流失量的主要区域,也是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措施应在施工期第1年布设完毕,这样才能起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单台风机挖填方量、造成的水土流失均小于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表明其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挡土埂和挂网喷播植草是两种有效的边坡防护措施,可为同地区其他风电项目水土保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河北南部500kV输变电工程建设中的土壤侵蚀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变电工程土壤侵蚀属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其侵蚀类型、程度和强度与主体工程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对河北南部电网衡水等500 kV输变电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依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规范,计算出工程建设和植被恢复期产生的土壤流失量为3 423.74 t,新增土壤流失量为2 471.30 t。分析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确定了本项工程建设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针对项目建设提出了防治土壤侵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结合光伏电场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落实情况调查和监督检查工作实践,对辽西低山丘陵区光伏电场工程的水土流失特点、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分区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总结。该区内光伏发电场项目建设施工扰动及水土流失具有植被片状损坏、分区扰动差异、建设周期短且扰动集中和点、线、面侵蚀共存、水蚀和风蚀兼有等特点。将光伏发电项目划分为光伏阵列场区、场内道路区、集电线路区、升压站区和施工场地区5个防治分区,并分区针对性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铁矿开采扰动地表、破坏植被,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通过对铁矿开采项目的水土流失特点分析,总结其水土流失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铁矿的水土流失治理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从项目征占地、施工方法、施工时序等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沿海平原沙土区地表沙土松软,土壤扰动后,在强降水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流失。随着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加,导致沿海地区的河道淤塞,灌排困难,农田日益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以华能启东风电场工程为例,在分析沿海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和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和存在的水土流失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平原沙土区域的水土保持工程的措施设计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实施后,项目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防治,为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风电场工程建设呈点、线状分布,对地表的扰动和破坏呈现点多面广的特征,如不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极易产生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危害。为此,针对南方风力发电项目现状和水土保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梳理出该类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及其防治重点,提出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开发矿产资源过程中,生产区域内破坏原地貌和排放尾矿,会造成严重的局部点源、面源侵蚀。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项目建设的不同工程、不同部位、不同工序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有针对性地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防治措施,必须对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过程实行全程监测。预测内容为: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地、植被面积;弃土、弃渣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监测结果表明:生产运行期是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时段。因此,生产运行期的水土流失防治是方案针对的重点。建设期水土保持监测应对扰动地表面积、表土堆存区土体等重点流失部位进行定位监测,特别是在降雨条件下进行定点、定时监测。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山西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13 233.4 km2,属水蚀风蚀交错区,水蚀年均侵蚀模数为4 200 t/km2,风蚀年均侵蚀模数为2 600~14 500 t/km2。项目区共有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11个,开发建设中扰动地表、破坏水土保持设施、排放废弃物,都一定程度地造成了水土流失,加重了土壤、植被、水资源的破坏。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强烈的风蚀和水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了遏制。指出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搞好防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