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1965年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放化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194所工作,与邹先生的爱人李林教授同在一个研究所。李林教授是我改变命运的恩人!她帮助我于1979年步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有幸在邹承鲁先生的指导下开始了我的基础研究生涯。如今我退休了,邹先生和李先生也都已经仙逝。今年是二老百年诞辰,我经常怀念他们,看着这对科研伉俪在布满书籍的宽大书房中对坐钻研的照片,崇敬由然而生,怀念他们!愿二老在天堂恩爱如初!  相似文献   

2.
杨弋 《生命的化学》2023,(3):345-346
<正>第一次见到邹承鲁先生的时候,我心里想:“好一位睿智帅气又亲切和蔼的先生!”当时,我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由于研究需要,我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向邹先生实验室学习线粒体复合物的纯化和测定方法,从而第一次有机会向先生汇报我们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199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阎隆飞先生的推荐下,我报考了生物物理所邹承鲁先生的博士研究生,此后在邹先生的实验室度过了难忘的三年宝贵时光。在这期间发生了较多趣事值得回忆,其中有一件事是在我参加博士生面试的时候,当时我来到邹先生办公室,心情特别紧张且激动,我第一句话刚出口,  相似文献   

4.
<正>邹承鲁先生是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致力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在细胞色素与呼吸链酶系、人工合成胰岛素、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酶活性部位的柔性以及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等不同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我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后有幸在邹先生实验室工作近20年,在邹先生的指导和帮助下,对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蛋白质折叠以及帮助蛋白质折叠的分子伴侣和折叠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5.
1978年~ 1 982年期间邹承鲁先生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的一些老师 ,如蒋巧云、黄婉治老师 ,早年都曾经在邹先生实验室进修过 ,邹先生为中国科技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作出了贡献。我最早知道邹先生是在 70年代中期 ,在生物物理所进修期间 ,那时我与邹先生的一位研究生住在同一宿舍 ,她对我说“邹先生对学生特别严格 ,每天早上邹先生都是第一个到实验室 ,到实验室后首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印象。1 998年是科大建校 40周年校庆。邹先生来科大参加校庆活动 ,并对师生作了报告。我记得…  相似文献   

6.
1964年末 ,我有幸大学毕业的前夕被同意报考研究生。翻阅了招生简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邹承鲁先生指导的生物催化专业最令我感兴趣 ,向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工作的姨妈请教 ,她告诉我邹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 ,国内著名的酶学专家 ,能够考取邹先生的研究生是最好不过了。尽管别人警告我注意考不取的风险 ,我还是毫不犹豫地在研究生报考志愿表上填上了邹先生的名字。考试结束后 ,我翘首等待。等了5个月 ,终于收到了生化所的录取通知书。着实兴奋了一阵。当时中国科学院规定所有的研究生都要集中到北京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学习…  相似文献   

7.
<正>我的恩师邹承鲁是一位尊重实验数据,善于从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中发现闪光点,并勤于思考闪光点与生命现象本质的内在关联,孕育出创新发展科学实验的科学巨匠。我不是通过考试成为邹先生的学生的,也不是因为我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而被他选中,而是因为我做毕业论文实习的工作引起了他的关注。我的毕业论文的题目是复制一套检测大气电子辐射本底计量的设备。  相似文献   

8.
去年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表大会期间。我和邹承鲁先生等几个人一起散步时 ,他的一个 60年代的研究生对我说 :“严格地说 ,你和邹先生的过去的关系不能算是师生关系 ,只有正式做过他的研究生的人 ,才可以称为他的学生。”我一下子楞住了 ,我称邹先生为我的老师 ,完全出于对他尊敬、感激之情。现在电视台上 ,无论碰到什么人 ,都尊称他一声老师 ,老师的名称用滥了。学术界 ,也确有这样一些人 ,喜欢攀龙附凤 ,只要是名人 ,那怕是搭上一点八辈子的关系 ,就可称他为自己的恩师 ,尊敬有加 ;而自己的真正的老师 ,或是对那些…  相似文献   

9.
去年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代表大会期间 ,我和邹承鲁先生等几个人一起散步时 ,他的一个六十年代的研究生对我说 :“严格地说 ,你和邹先生的过去的关系不能算是师生关系 ,只有正式做过他的研究生的人 ,才可以称为他的学生。”我一下子楞住了 ,我称邹先生为我的老师 ,完全出于对他尊敬、感激之情。现在电视台上 ,无论碰到什么人 ,都尊称他一声老师 ,老师的名称用滥了。学术界 ,也确有这样一些人 ,喜欢攀龙附凤 ,只要是名人 ,那怕是搭上一点八辈子的关系 ,就可称他为自己的恩师 ,尊敬有加 ;而自己的真正的老师 ,或是对那些…  相似文献   

10.
在邹先生八十寿辰来临之际 ,作为先生的学生衷心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 !二十几年前我有幸从师于邹承鲁教授 ,专攻酶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毕业后回清华大学工作。先生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邹先生 1 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清华大学是先生的母校 ,他对清华感情深厚 ,十分关注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建立与发展 ,并长期担任我系的顾问与兼职教授 ,曾多次来清华作学术报告 ,亲自指导相关研究工作 ,为清华生物系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做出了贡献。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的迅速成长凝聚着先生的心血与期望。邹…  相似文献   

11.
<正>2023年,又逢春风拂面的季节,也迎来了我的恩师、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先生百年诞辰。作为1978级文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我有幸投到邹承鲁先生门下。先生的教诲使我受益终身。邹承鲁先生是国际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一生取得了丰厚的创新性科研成果。在剑桥大学师从著名生化学家凯林教授(Keilin)做博士研究生时,  相似文献   

12.
<正>我是1992年10—11月份通过厦门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的主任颜思旭老师的大力推荐,有幸免试录取在邹承鲁先生研究室读研究生。颜老师是知名的酶学研究专家,和邹先生及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他老师有很密切的联系,经常参加也曾经组织举办全国酶学学术讨论会,申请国家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等。颜老师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 :“师父引进门”。回首近半个世记的科研生涯和起伏、艰辛 ,我的最大幸事在于从一开始便遇到了老师邹承鲁先生。四十五年前的夏天 ,作为一名学生到生化所酶室实习。我被琳琅满目的玻璃仪器、紧张有序的实验分析、畅所欲言的学术氛围和邹先生的严密思路和一语中的的谈吐所深深吸引。一年后 ,作为北大毕业生 ,我又被幸运地分配到心仪已久的生化所酶室。这时恰好遇上“向科学进军”高潮 ,就此深深卷入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的全过程。真正是“三生有幸”。在这个“攀登科学高峰”的大进军里 ,正是在王应睐、邹承鲁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  相似文献   

14.
邹承鲁先生出生于1923年5月17日,1951年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作为近代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在酶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为了纪念邹承鲁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将邹先生60年前完成的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蛋白质必需基团修饰程度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较详细地介绍给读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使读者看到老一辈科学家“是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成就”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为庆贺名誉理事长邹承鲁先生 80华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专约了几篇稿件 ,分别刊登在学会刊物《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和《生命的化学》上。本刊现发表其中的 4篇 ,是分别由许根俊院士、施蕴渝院士、杜雨苍先生和王恩多先生撰写的。他们都是直接得到邹先生教诲的学生。他们通过亲身经历 ,细致入微地回忆邹先生作为一位出众的科学家 ,对我国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等学科发展的贡献。阅读这几篇文章 ,邹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不脱离科学研究第一线、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 ,对学生言传身教的优良…  相似文献   

16.
196 0年秋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生。由于当时正处于“大跃进”尾声 ,研究所也在由“乱”向“治”的转变之中。因为在 195 9年春季我曾在生化所邹承鲁先生领导的“胰岛素二硫键拆合小组”学习过一个学期 ,于是就暂时把我分配在邹先生的研究组 (当时称三大队 )学习。半年以后 ,196 1年初生化所建立核酸研究室 ,王德宝先生为室主任。 196 1年春节以后生化所人事处分配我到核酸研究室学习。王先生给我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探索假尿嘧啶核苷 (pseudouridine)的生物合成途径。首先要做的就是从人尿中分离出假…  相似文献   

17.
对《生命的化学》青年读者的希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生命的化学》青年读者的希望邹承鲁(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01)[本文是邹承鲁院士应本刊设立“特约专家论坛”专栏而写,文中寄托着他对我国青年生化学者的殷切希望。这是一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教诲谆谆、陈述痛快淋漓的好文章,通篇漾溢着科...  相似文献   

18.
13年前的一天 ,我到市里一所中学见习 ,参观生物实验室时 ,发现墙上挂着几本装订在一起的《生物学通报》,取下随手翻了翻 ,感到很新鲜 ,我被吸引住了。正是这次偶然的机会 ,认识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期刊。回到学校后 ,我马上到学校图书馆专业期刊阅览室查找此刊 ,很快找到了。记得当时感慨很多 ,相见恨晚 ,在以后的日子里 ,《生物学通报》成了我必读的刊物 ,我的阅读视野也从过多的时尚类期刊转向专业类期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当年 10月份 ,我订阅了《生物学通报》。近 10年来 ,《生物学通报》一直是我桌上不可缺少的期刊 ,这对我的专业知识更…  相似文献   

19.
<正>能够在学术道路上得到邹承鲁先生的指导是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事。1968年,我参加了“人工合成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工作。这个课题组由微生物所代管,简称824组,是中国科学院从多个研究所抽调二十多名科研人员组成的。197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824组由生物物理研究所接管,我也随之调入生物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请邹承鲁先生做824组的业务指导,周翠林同志做行政领导。  相似文献   

20.
1965年我考取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的研究生.当我第一次踏进上海岳阳路320号的大门时.迎面大楼的建筑特色使人难忘.就像进入了一座科学殿堂。在这里集中了我国许多优秀的生物学家。他们作出了像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样的令世人瞩目的工作。在这个大院的原生理生化所大楼的三楼一间办公室.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第一位导师邹承鲁先生。邹承鲁先生已驾鹤西去.我失去了一位尊敬的老师.中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生物化学家。他的精神永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