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青海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吸收、积累及分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青海省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吸收、累积及分配规律,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青海省普遍种植的3种不同品种春油菜为材料,测定春油菜主要生育期各器官硒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春油菜对硒的累积能力不同,依次为青杂2号>青杂5号>青油14号;各品种春油菜根、茎、叶、籽粒、角果壳硒含量均在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达到最大值;根、茎、角果壳、单株硒累积量在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达到最大值;春油菜吸收的硒主要分配于生殖器官(籽粒和角果壳),尤以角果壳中分配的最多。可见,青杂2号对硒的吸收能力较强,角果期-成熟期(第120天)是春油菜吸收硒的关键时期,吸收的硒主要分配于生殖器官。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试验验证近年来青海省培育的几种甘蓝型杂交春油菜品种和主栽常规油菜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分析比较其生育期、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果层厚度、单株角果、角粒数等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构,从实践中筛选出适合青海省互助县半浅半脑以下地区种植的最佳品种,挖掘新品种增产潜力,推动油菜生产快速发展.结果表明,青杂2号成熟最早,青杂5号成熟晚,青杂2号F2代因性状发生分离,田间生长参差不齐,成熟最晚;有效分枝数、果层厚度、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单株产量等性状指标青杂5号最高,其次依次是青杂2号、青油14号、青杂2号F2代.青杂5号(305)产量最高,其次依次为青杂2号(303)、青油14号、青杂2号(303)F2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油菜品种引种鉴定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常规油菜品种青油14号产量最高,公顷产量为2722.5kg;杂交油菜以青杂2号产量最高,公顷产量为3925.5kg,青杂5号次之,公顷产量为3648.0kg。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高粱品种富硒能力的差异,筛选富硒能力较强的优质高粱品种,以山西省主栽的7个高粱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在高粱开花期通过叶面喷施硒肥,研究不同施硒量对高粱籽粒产量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叶面喷施外源硒能够显著提高各高粱品种籽粒硒含量,且随着喷施硒剂量的增大高粱籽粒硒含量增加;无论喷硒与否,各高粱品种籽粒硒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不喷硒条件下,7个高粱品种中以晋糯3号、晋杂22号籽粒硒含量较高,分别为0.160,0.142 mg/kg;在摄入硒的安全范围内,开花期亚硒酸钠喷施剂量以80 mg/kg最适宜,品种中晋糯3号富硒效果最好,籽粒硒含量达0.296 mg/kg,晋杂22号次之,籽粒硒含量达0.277 mg/kg,晋糯3号和晋杂2号籽粒硒含量约为对照的2倍,均达到谷物富硒标准。高粱开花期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各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山西省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选择晋糯3号和晋杂22号进行富硒高粱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对6个油菜品种施用30g/hm~2的硒叶面肥,以空白为对照,探讨了硒叶面肥对油菜农艺性状、产量及籽粒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硒叶面肥对油菜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对油菜二次分枝角果数的影响显著,施用硒叶面肥与品种互作对油菜二次分枝角果数的影响显著;(2)施用硒叶面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有增产趋势,施用硒叶面肥的油菜单产均值为199.64kg/667m~2,比对照增加了6.8%;(3)施用硒叶面肥可以增加油菜籽粒的硒含量,施用硒叶面肥的油菜籽粒平均硒含量为0.2605mg/kg,比对照增加了0.1875mg/kg,在供试品种中,楚油杂79吸收能力最好(0.297mg/kg),华油杂9号次之(0.257mg/kg),惠油杂6815、德新油53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籽粒硒含量分别为0.207mg/kg、0.236mg/kg。  相似文献   

6.
大通县是青海省油菜籽生产大县之一,油菜也是我县域内的特色优势作物之一,油菜年播种面积21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3%左右。全县油菜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主栽品种为青杂15、青杂5、青7、青9等,平均单产185 kg/亩以上,油菜品质大幅提高。全县油菜呈现出区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的格局,油菜籽种植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为了改变春油菜品种单一,筛选出大通县适宜种植的油菜新品种,对11个油菜新品种进行试种试验。试验目的为提高大通县春油菜品质和产量;试验方法:小区试验,11个处理,三个重复。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11个品种生育期较对照青杂15号短,且在生育后期抗倒伏、抗菌核病。HS08产量最高,比对照青杂15号增产49.2%;HS07亩产量308.35 kg,比对照青杂15号增产40.2%;HS03亩产量261.68 kg,比对照青杂15号增产18.9%;HS04亩产量231.68 kg,比对照青杂15号增产5.3%,可以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7.
肥料运筹对不同熟期品种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不同熟期的油菜品种采用2种肥料运筹模式进行种植,研究其对不同熟期油菜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的产量、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中熟品种华油杂62和华油杂9号的产量较高;早熟品种青杂7号的产量较低,其单株角果数明显比中熟品种少,但千粒重高。在品质方面,对同一品种,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蛋白质的含量有所增加,含油量有所降低;同一氮素水平下,不同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别,青杂7号的含油量较华油杂9号和华油杂62高,华油杂9号与华油杂62的含油量无明显差别。不同氮素水平对同一品种的芥酸含量无明显影响,在同一氮素水平下,华油杂62的芥酸含量最高,华油杂9号次之,青杂7号最低;硫甙的变化趋势和芥酸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山丹县种植的油菜品种,确定最佳的种植密度,2016年通过对引进的11个甘蓝型春油菜品种以及当地对照品种青杂5号的生育期、农艺性状以及产量性状进行多重比较,以筛选出各性状较优的油菜品种华协1号。2017年用华协1号进行密度试验,共设置4个密度处理(23.82万、29.25万、33.75万、43.65万穴/hm~2),筛选出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华协1号产量为3 776.7 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5号增产2.47%,华协1号与对照品种青杂5号成熟日期相同,且丰产性、稳定性较强,故华协1号为最优油菜品种;华协1号油菜品种的播种密度为33.75万穴/hm~2(67.5万株/hm~2)时,油菜产量较对照青杂5号29.25万穴/hm~2有大幅度提高,产量可达3 784.5 kg/hm~2。故在该地区华协1号播种密度为33.75万穴/hm~2时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互助县春油菜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柳应兰 《现代农业科技》2010,(7):107-107,110
互助地区春油菜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青杂2号、青杂5号、互丰030、油研52、油研1707等品种表现生长势强、荚长粒多、产量较高、抗逆性强;综合各种因素,青杂5号在互助地区表现最好,其次为青杂2号。  相似文献   

10.
甘南州甘蓝型春油菜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2011—2012年在甘南州高寒阴湿区进行了甘蓝型春油菜品种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在露地条播条件下,青杂6号折合产量最高,为3 210 kg/hm2,较对照品种甘南3号增产154.8%;青杂5号次之,为3 150 kg/hm2,较对照品种甘南3号增产150.0%。综合分析认为,青杂5号、青杂6号增产潜力大,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适宜在甘南州洮河沿岸大面积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油菜对不同外源硒吸收利用的差异,以华油杂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硒源(硒矿、硒粉、硒酸盐、亚硒酸盐)对油菜生长及硒吸收累积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壤中残留硒的形态.结果表明:相比对照(不施用硒肥),不同外源硒对成熟期油菜籽粒、果荚、茎叶和根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施用硒矿、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后,油菜籽粒、果荚、茎叶...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甘肃省春油菜区试天祝点结果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天祝县华藏寺镇进行的春油菜品种区试结果表明,春油菜品系819生育期短,生长势旺,单株生产力好,抗病抗逆性强,折合产量最高,为4 415 kg/hm2,较对照青杂5号增产3.52%,可在天祝县春油菜种植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杂3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春油菜新品种陇油杂3号以BN网3A (保持系BN网3B)为母本、CN20为父本组配杂交选育而成。在2018—2020年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中,3 a平均折合产量3 459.65kg/hm~2,较对照品种青杂5号减产0.97%,较对照品种青杂7号增产7.79%。陇油杂3号含油率443.5 g/kg,硫苷含量28.26μmol/g,芥酸含量3.2 g/kg。生育期120 d,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适宜在甘肃省中南部、河西春油菜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双低优质油菜应用硒矿粉对富硒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油杂2号、中双9号两个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施用3种不同含硒量的富硒矿粉,结果表明:①应用富硒矿粉能够提高双低优质油菜的植株含硒量,3种硒矿粉处理的油菜植株含硒量为0.1137~0.1352mg·kg-1,比对照增加0.0600~0.0815mg·kg-1,平均增128.68%;②高含硒量富硒矿粉的效果优于低含硒量的矿粉,但施用含量为1494mg·kg-1矿粉的油菜植株含硒量仅比含量为104mg·kg-1矿粉高18.91%,这说明较低含量的矿粉同样具有应用价值;③油菜不同时期的含硒量不同,苗期最少、后期较高,这说明硒元素在油菜中也存在着一个积累过程;④不同遗传基础油菜品种的聚硒效果不同,中油杂2号富硒效果优于中双9号,两者在苗期的差别较大,花期、成熟期的差别较小。  相似文献   

15.
巨霞  李宗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213-11215
[目的]对不同类型油菜(Brassica L.)品种(系)的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揭示不同油菜品种的光合特性。[方法]选择青海省主栽油菜品种(系),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杂交种为青杂7号、青杂5号、青杂3号、青杂2号,白菜型油菜(Brassicacampestris L.)为青油241,甘蓝型油菜为青油14和No.46,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为青海芥菜。[结果]不同类型油菜品种(系)各生育期净光合速率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苗期时甘蓝型常规种青油14、白菜型油菜青油241和芥菜型油菜青海芥菜蒸腾速率与单株产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盛花期时只有白菜型油菜青油241的蒸腾速率与单株产量之间呈现极显著相关;而在角果期各品种(系)油菜的蒸腾速率与产量之间均无相关性。单位面积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对产量的影响大于蒸腾速率。[结论]在油菜品种选育中可把净光合速率作为一个重要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卓扎滩开展多品种春油菜种植试验,以当地主载品种青杂5号为对照,选择新品种HF6、云油杂34、中油108、FY19-68、华秦油911、德源797、QH832的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中油108小区产量最高,试验小区平均产量为12.30kg,折合产量为348.67kg/666.7m2,对照青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川西高原春油菜高产高效施肥量.[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3个油菜品种为主因素(P1 -P3),6个不同施肥处理为副因素(F0-F5),在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增施肥料对春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有显著影响.P1(青杂7号)和P2(国豪油8号)籽粒产量均以F3处理的值最大;P3(长江早油...  相似文献   

18.
青杂7号是青海省春油菜研究开发中心育成的高产优质特早熟甘蓝型油菜杂交种,2009年12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国审油2011030).该品种与白菜型油菜品种青油241和青油9号熟期相近,比甘蓝型油菜品种青杂3号早熟3天左右,亩产一般200 kg,高产的可达240 kg以上,比青油241和青油9号增产30%以上,比青杂3号增产10%,其芥酸含量低于1%、硫苷含量低于20μmol/g,含油量45%左右,抗菌核病性比白菜型油菜强.2011年在湟中县田家寨镇大面积推广种植,经测产最高亩产达224 kg,平均亩产197 kg,增产增收效果明显.该品种是替代在海拔2 900 m左右地区种植的白菜型油菜和青杂3号的理想品种,同时也适合在春油菜区一般甘蓝型油菜品种不能完全成熟的地区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油菜品种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生态适应性,为呼伦贝尔不同生态类型区适宜油菜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研究分析了4个油菜品种在3个地区的生育期进程、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参试油菜品种华垦2号的生育期与当地油菜主要种植区域的生长季相符合,在拉布大林和谢尔塔拉地区为华垦2号的产量分别为2970.90 kg/hm2和2824.20 kg/hm2,比当地对照品种青杂5号分别增产了5.88%和8.34%,华垦2号适宜在拉布大林和谢尔塔拉地区种植,特泥河适宜种植的品种为青杂5号和华垦1号,但优先选择青杂5号。综合性状较好,适宜在本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0.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圣光402是以雄性不育系206A作母本,以恢复系P61-2作父本配制而成.在2008—2009年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658.1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油5号增产14.09%;在2009年的春油菜生产试验中,折合产量3273.45 kg/hm2,较主对照品种陇油5号(CK1)增产13.65%;较副对照品种青杂2号(CK2)增产11.40%.籽粒含油率48.59%,芥酸含量0.042%,硫苷含量11.78μmol/g,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适宜在甘肃省海拔2600 m以下有灌溉条件的春油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