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温病范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伤于寒"是为少阴阳气受损,阳气亏虚;春季少阳当令,伏邪温病转出于少阳,故称"春必病温"。伏邪传变外出即转出少阳,内陷即陷入少阴。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理论指导治疗春季发热病,辨证结合患者的体质、发病节气,注重"天人合一"的原则,在治疗上寒温并用,对指导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指导春季发热医案的辨治体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立秋后,气候是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中医顺应四时养生原则,秋冬养生宜"养收",入秋后养生要注意以下"四原则"。润燥养阴慎进补王乐荣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以  相似文献   

3.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  相似文献   

4.
正秋季燥邪当令,干燥是秋季气候的主要特点。中秋之后,天气渐凉,秋风肃杀,燥邪易与寒邪结合侵犯人体,故多表现为凉燥。到了冬季寒邪当令,由于北方的冬天北风呼啸,雨水极少,所以,冬季的另一个气候特点也是干燥。秋冬燥邪伤人,最易伤肺与皮毛,引发咽干鼻燥、口中干渴、咳嗽少痰、嘴角口唇干裂、皮肤干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症。  相似文献   

5.
五运六气学说是《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思维的一大特色,更是中医科学性的重要体现。叶桂承经旨而博采众长,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诊疗中风的宝贵经验,其中蕴含着五运六气理论的应用经验,叶氏认为,风木司天容易出现气火上亢,脾土受克又兼气机上下滞塞,而天符岁会年气候变化剧烈,阳气开泄,阴不内守而中风。中风发病特点与时令之气有关,厥阴风木主时与火热之气当令,耗气伤津,气津输布异常致络脉空虚而中风;冬令天反暖失于封藏,多肾阴暗耗而动风。针对上述病机,其中厥阴风木当令,脾胃受邪,故治以培补中气,同时兼以敛降之品调节人体升而不降的气机状态;火热当令,阳气发泄,致络脉空虚而中风者,补益脾胃以实卫气;冬令当寒反暖,致肾精不固而中风者,则以滋水涵木为法。叶氏重视外界环境因素对病机的影响,将天人相应的思想运用于中风的辨证论治中,示人以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阳气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疼痛的发生与阳气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阳气分布广,阳气失调则头部最易受影响,出现头部经筋的痉挛而发生偏头痛.阳气失调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把偏头痛分为阳气虚损、阳气郁闭及阳气亢逆3种类型,通过针灸疗法以温阳化气、通...  相似文献   

7.
正"冰销远硐怜清韵,雪远寒峰想玉姿。"北风萧萧,寒冬来临。冬季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万物沉寂,但是对于养生来说,这又是一个最重要的季节。冬季是从立冬之日起,到立春之日止,包括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6个节气。冬天昼短夜长,中医认为:冬季自然界的阳气潜藏在地下,地面上阴气当令,主万物闭藏。此时天地间寒气凛冽,草木凋零,万物蛰伏,人体的阳气也会顺应天地阴阳升降的规律而闭藏于内。  相似文献   

8.
浅析寒邪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外寒属病因范围,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凝滞,主收引。内寒属病机范围,是阳气虚衰,机能减退的一种表现,又称虚寒,其中阴寒为标,阳虚为本。冠心病的病因病机与内寒、外寒的关系密切,是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扶阳气"概念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杨 《国医论坛》2004,19(3):1-1
扶阳气是贯穿在《伤寒论》六经病中的基本思想之一,故温病学家吴鞠通指出“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但多数医家常常因阳气易伤而把《伤寒论》之扶阳气片面理解为温阳,笔者通过对《伤寒论》的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发现扶阳气的概念不只是局限在温阳一途。首先,从历代医籍医论  相似文献   

10.
谈冬季护肾     
冬季寒冷,寒水当令,万物收藏。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不及为"涸流",太过为"流衍"。 肾气在冬季虽最旺盛,但亦最易阴阳失调,封藏失职。故肾病、关节痹痛以冬季为多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文化和中医都非常注重时间,一天养生法即十二时辰养生法:子时—胆经当令;丑时—肝经当令;寅时—肺经当令;卯时—大肠经当令;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  相似文献   

12.
从阴阳二气,阳主阴从;阴阳二气,尤重阳气;阳气之中,肾阳为本;易损难复,惟此阳气;治寒以热,温补阳气;阳虚易辨,阴火难识6方面小结王自立主任医师独特的学术思想,指出对于阴阳二气,尤重阳气,因为阳主阴从,阳气之重要,犹如太阳与天体的关系,不可或缺,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但其特性却是难得而易失,易失而难复,故临证之际时时顾护阳气,形成了独特的温阳思想。  相似文献   

13.
清热化湿、通瘀降逆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基本治法,但根据天人相应理论,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也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季节变化而调整用药:春天万物生发,以少阳生发之气为主,易引发胃气上逆而下降不足,故春季治疗该病应注意疏泄肝胆之气;暑湿为夏季之主气,湿邪易困阻脾胃气机而影响脾胃之气的升降,治疗应注意健脾化湿和胃;秋天燥邪当令,而胃喜润恶燥,治疗应注意生津润燥,养胃通下;冬主收藏,阳气内敛,体内阳热之气易上冲而导致胃气下降不及,且易化生湿热阻滞气机,故冬季用药应佐用下气消导之品。文章以四个临床病案进一步阐明了顺应四时气候治疗胃病的实际临床疗效,探讨对中医时间医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炎炎盛夏,阳气最盛,暑热当令。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活动是相互关联、相互通应的,人要健康长寿就应该"顺天应时",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心通于夏气,是说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一年四季都应养心,夏天尤其要注意养心,老年人更应如此。因为在  相似文献   

15.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主要强调阳气的重要性,阳气既能养神,又能柔筋。笔者在本文中重点强调阳气柔筋的功用,并将其应用于痹证的治疗中。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肝肾阴虚多为致痹之本,因此很多医家善从滋补肝肾阴精治疗痹证。而笔者认为无湿不成痹,湿邪是致痹的重要因素,湿邪又与阳气有密切关联,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或湿胜则阳微,因此可推断阳气与痹证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而阳气本身也具备养筋之用,唯有散寒祛湿,温补阳气,使阳气通畅、充足,筋脉才得以濡养,则痹证自除。故痹证病机可概括为“阳虚为本,阳郁为标”,并提出温阳、通阳的治则,为今后治疗痹证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丽萍 《四川中医》2005,23(10):13-14
从<素问·脏气法时论>的主旨及前后文之提示,对"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进行探讨,提出"燥"是冬令时节,寒气当令,阳气内敛,水液代谢障碍,水津不布的病理表现,"润"是辛温之品治疗的结果.后世医家所论的众多"辛润"之法,是从不同角度对经文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于波教授认为阳气不足是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发病基础,人体阳气充足则可推动精微物质化生以濡养神志,阳气虚弱则神志功能减退而易发生记忆力减退。该文基于温阳升清法对MCI的中医病机及中医治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8.
"湿胜则阳微"由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首先提出,对于治疗湿邪为患颇具临床指导意义。对此,笔者认为湿邪不仅易伤阳气亦易遏阳气,遂成"阳微""阳郁"等证错综并见,治疗应以化湿利小便为宜,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但也须虑其阳气,适时兼用温阳之法方可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9.
李梅素 《河北中医》2007,29(8):754-75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中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采取家庭病床的方式不仅方便了慢性患者的就医,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因住院而引起的某些精神负担、经济负担、家庭负担。家庭病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区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如何将中医护理学有效地应用到家庭病床,探究具有中医特色的家庭病床护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起居护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万物生机盎然,气候温湿,机体腠理开泄,出汗较多,加之乘凉喜冷更易损伤阳气,致使阳气耗损,故春、夏季应早睡早起以增加日照时间,以适应外界阳气生发旺盛之性;秋、冬气候肃杀,阴气当令,肌表致密,阳气不易外泄而致阳气偏盛,阴气偏衰,故秋、冬季宜早卧晚起以避其寒,适应冬季阳气闭藏之性。随着一年四季阴阳寒暑的不断转变,人体必须顺应变化而做相应调节,方能养阳以助生长之能,育阴以益收藏之本。天气的阴晴、冷暖变化均能引起病情的变化,某些疾病如心脏病、哮喘、风湿病、中风后遗症患者尤为敏感,如心脏病患者遇阴沉天气时会出现喘憋不得卧,心悸等;哮喘患者在闷热的环境会加重病情。此外,家属要随时协助患者调整体位,注意胸...  相似文献   

20.
黄亦兵 《养生月刊》2007,28(7):618-620
夏季为三个月,起于农历立夏,止于大暑,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六个节气。夏季暑气当令,就是一个“热”字,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此季节一定要顺应自然而养生,根据夏季“万物生长,心气火旺”的特点而进行饮食养生,采用清热解暑,健脾和胃化湿,益气生津化暑等方法进行调节,方可防病强身,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