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振动时效机理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芦亚萍  何闻 《农业机械学报》2006,37(12):197-200
运用细观力学的方法分析位错及其塞积群的应力场,在此基础上研究外力作用下塞积的开通与残余应力释放的关系,得出了使内部残余应力得到宏观释放的激振动应力条件为残余应力和激振动应力之和应大于材料的屈服应力。同时从微观角度揭示了振动时效时,工件内部位错密度增大、位错分布更趋均匀的过程,并得出适当的振动应力可以使工件的疲劳寿命提高的结论。最后用实验验证了振动对位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中振动筛振动电机的正确选型分析,激振力对筛分性能的影响及调整激振力的方法分析,提出了正确选取激振电机,合理的调整激振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红枣收获机振动收获效率,对激振装置激振频率进行了优化。首先,建立激振装置与枣树振动系统动力学模型,获得激振装置曲柄转动角频率为2.7rad/s,激振频率为16.9Hz;其次,在ADAMS环境下进行运动学仿真分析,当曲柄转动角频率为2.7rad/s时,机构运动较平稳、无剧烈振动现象,装置机构运动满足要求;最后,对激振装置工作性能及作业效果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液压马达转速为25.0~26.5r/min时,即激振频率为16.5~17.4Hz,红枣采净率大于90%,红枣损伤率小于8%,装置各项性能均满足要求,可为红枣收获机激振装置激振频率设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时效是机械制造业必不可少的工序.传统的时效方法有自然时效、热时效、喷丸时效等。VSR方法又称振动时效技术,它正以其工艺效果好、易操作、节能效果显著,而且不对环境产生污染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二、VSR技术应用的可行性VSR机理是激报器材施加的周期性的动应力与工作内部残余应力相选加。当工件某点的动应力与残余应力之和大于材料的屈服极限时,该点就会产生局部的塑性变形.使残余应力获得释放.从而降低和均化工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匣分布不均且不稳定的残余应力趋于平衡和稳定.以保证时效后工件尺寸精度和…  相似文献   

5.
YT3090PD自卸车抖振问题的分析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车辆各系统的激振频率与固有频率的关系,找出频率相近引起共振的激振系统,从而通过改变系统固有频率,避开共振区,达到消除抖振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振动式采收是一种高效的林果机械化采收形式。在现有的激振形式中,非圆周激励可以使果树产生有效的振动,实现整体采收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果实的采收效率,针对非圆周激励中不同类型旋轮线轨迹进行深入研究。通过SolidWorks、ANSYS、ADAMS等软件建立果树柔性体模型。将不同轨迹参数的旋轮线位移载荷导入ADAMS,施加于果树模型激振点。比较不同轨迹的旋轮线位移载荷下果树模型的振动响应,确定3支线1号外旋轮线轨迹E为最优激振轨迹。根据最优激振轨迹,设计了由平面5R并联机构驱动的二自由度树冠振动装置。以油茶树为激振对象,确定频率6 Hz、振幅90 mm为激振参数,设计并搭建样机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7×7交错分布的激振杆布局方式的激振效果最优,该布局下树冠平均合成加速度响应为22.38 m/s2,激振加速度传递效率为77.63%,验证了二维激振轨迹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小型电磁振动给料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小型电磁振动给料器在用于种子丸化机输送粉剂时.其激振间隙、槽体倾角及无级调速对电磁振动给料器生产率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清筛装置对筛片的振动激励是提高物料透筛概率、减少筛孔堵塞以及有效清筛的根本因素。现有清筛装置多使用随机弹跳的橡胶球完成清筛作业,但其清筛效果易受到结构与工作参数制约。为解决橡胶球激振力难以精准调控问题,设计了电磁变频激振清筛装置,阐述了总体结构与工作原理,设计了激振清筛单体与变频激振控制系统,分析了振动激励作用机制;以加速度为指标,研究了弹簧预压缩量与激振频率对振动激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两者均与振动激励正相关;以净度、筛分效率、筛分时间、卡种数量为指标开展了16组玉米种子清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弹簧预压缩量为2 mm、工作频率为3.5 Hz、清筛频率为50 Hz时清筛装置具有较好的作业效果,种子净度99.1%,筛分效率88.6%,筛分时间70 s,卡种数量为0;通过分段设置工作频率与清筛频率,实现了清筛装置激振力的精准调控,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正常筛分与强振清筛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9.
采用机电磁联合仿真的方法,建立电磁振动排种器机电磁联合仿真模型,研究了电磁铁电感对线圈电流、激振力波形和排种器工作性能的影响,且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机电磁联合仿真模型精度较高,电磁铁电感对线圈电流、电磁激振力波形和电磁振动排种器的工作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且激振力为方波时,排种器工作性能较好;控制电路使电磁铁线圈电流和激振力波形接近方波有利于提高排种器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0.
前轮摆振是普遍出现在汽车上的一个相当复杂的振动现象,根据表现特性不同,前轮摆振分为高速摆振和低速摆振,前者属于自激型摆振,后者属于强迫型摆振.根据国内外前轮摆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阐述了高速摆振和低速摆振的故障现象,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自激型摆振发生的机理,即产生“负阻尼”的原因,并指出两种形式的摆振的表现特征,最后,从车轮平衡度、转向系、悬架刚度和阻尼、轮胎的侧向刚度、前轮定位参数4个方面分析了前轮摆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克服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变频液压可控周期性激振测试系统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能够人为产生和主动控制的液压激振水击波,首先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设计了变频液压激振测试系统.然后通过给定的偏微分运动方程,采用矩形网格特征差分法编程求解出激波器在变频条件下产生的激振压力和流速沿管道断面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数值模拟表明沿管道各断面输出的为简谐振动,且油缸处激振压力和流速随激波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系统实测数据与仿真结果接近,说明通过对激波器进行调频可以实现对液压缸激振压力和运动频率的可控调节,为液压激振的振动特性及可控性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控制自激振动的途径、动力吸振的原理,以及如何在无阻尼状态下,对附加质量的计算。  相似文献   

13.
采煤机牵引部、摇臂以及行走系等铸造壳体,经过铸造、机械加工等工艺过程,其内部产生残余应力。应力的产生极大地影响了零件尺寸的稳定性、强度、寿命和机械加工性能,甚至会导致裂纹和应力腐蚀,破坏了壳体的几何精度和缩短了使用寿命。因此,必须采用适当的工艺方法来消除或减轻这种危害。“振动时效”是降低铸造壳体残余应力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传统激振台不能实现多维同时振动的问题,基于并联机构组成原理,设计了用于中小型试验件振动测试的并联机构激振台,分析了3-PUU型三维纯平移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通过计算得出了正、逆解析解.在ADAMS中建立该并联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并联机构激振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方法,建立排种盘垂直速度和激振频率的数学模型,分析电磁振动排种盘的垂直速度和激振频率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并探讨它们对排种器的影响机理,为电磁振动排种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振动时效在柴油机机体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柴油机机体铸造内应力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了消除机体内部残余应力的新工艺-振动时效。不同时效工艺处理的对比试验及生产中的长期应用实例表明,振动时效完全可以替代热时效,它不仅保证了产品尺寸精度及稳定性,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数学建模方法,建立排种盘垂直速度和激振频率的数学模型,分析电磁振动排种盘的垂直速度和激振频率对排种均匀性的影响,并探讨它们对排种器的影响机理,为电磁振动排种器的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X射线法是测量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常用方法,但必须知道工件应力常数K值.为此,设计制作了简单、实用的应力常数测量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应力常数K的测定,能满足简单零件测试及教学科研要求.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振动辅助磁力研磨加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研磨加工的材料去除模型,分析得到增加研磨压力是提高磁力研磨加工效率的可行手段。通过在单纯磁力研磨工艺中引入超声波振动,增加了研磨粒子的瞬时研磨压力。经实验证明,在超声振动辅助磁力研磨加工中,研磨粒子在水平切削和垂直冲击挤压运动的综合作用下,对工件材料的去除率高且表面质量均匀;加工效率较单纯磁力研磨工艺提高了约50%;工件表面粗糙度Ra可降至0.06 μm左右;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其加工后工件表面形貌较单纯磁力研磨细密均匀;采用X射线干涉仪检测得知,经超声振动辅助磁力研磨加工后的工件材料(SUS304)表层的应力状态已由原始的残余拉应力+320 MPa变为压应力-40 MPa,有效提高了工件的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20.
焊接残余应力是焊件在进行焊接过程中通过热力加工、相对变化应力与塑造应力等超过焊件本身的阈值极限产生的,在经历冷却加工后依然不能进行消除的应力结果。焊接残余应力对大规模焊接工程十分重要,消除与否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后续焊接零件工程的使用年限,因此凡所涉及焊接的相关工程都对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方式方法十分关注。本文通过对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条件进行阐述分析,介绍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基本方法措施,从而探讨出焊接残余应力消除原理,提出在残余应力的产生过程中能够随着温度的持续上涨而发生弹性变化,并在常规条件下采用伸缩性应变能够减轻残余应力带来的弹性应变。此外,从焊接零件与工程还出现不间断裂纹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焊接残余应力消除原理的正确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验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