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的结果是检验真理的客观尺度。真理的证实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实现过程。实事求是内涵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再到“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化和逻辑展开,体现着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行程和价值要求。因而应当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上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一方面要继续打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走出姓“公”姓“私”的困惑;另一方面要反对把生产力标准简单化、庸俗化、抽象化,防止淡化或否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以来 ,少数人从“利”字出发 ,误以为追逐短期功利、私利也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实际上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科学内涵”是有机统一的一个标准 ,其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 ,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标准.但是由于对生产力基本价值标准存在着一些错误理解,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这一理论是生产力价值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展开.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具体提出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衡量社会不同领域发展与进步程度的基本价值标准体系.江泽民同志这一思想是以生产力为价值基础、以"三个有利于"为价值导向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系统的价值理想的现实实现.  相似文献   

4.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引发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至今,20余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思考,历经三次重大的理论进步.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再到"三个代表"标准,标志着我党思想上的不断解放和理论上的不断成熟;体现出真理标准-价值标准-实践标准的逻辑轨迹;反映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当中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第一,社会价值评判标准以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为基础,而新的社会价值6标和价值取向的确立离不开对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类历史使命的本质把握,以及对中国基本国情和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认识;第二,“三个有利于”是一种社会价值评判体系,它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物质利益标准,是以增强综合国力为标志的国家整体利益标准,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的人民根本利益标准;第三,运用“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价值认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价值实现的目的和方式、价值功能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等关系。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价值哲学思想,其主要理论内容有以民为本的价值主体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价值选择论,注重务实、讲求效益的价值原则论,以三个"是否有利于"为尺度的价值标准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论.邓小平的价值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价值观念变革的正确导向,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价值哲学始终面向改革开放的实践,以价值哲学的理论逻辑深刻表达着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首先探讨价值概念,揭示价值的本质,探究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深化实践标准的理解,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解决对与错的问题提供哲学基础;其次,讨论评价标准,探究评价的合理性,论述“三个有利于”标准,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解决好与坏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再次,讨论价值观的变革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提供最根本的理念支撑和理论支持。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解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发展,不仅能够使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当代中国价值哲学的整体图景,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追求和实践意蕴。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并列,这里的"实际"、"实事"要理解为"事实",并且事实具有直接性和可靠性,由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事实包括客体事实和价值事实,价值事实在"实事求是"中更为重要。从价值事实中求"是",这个"是"就集中体现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事求是"的最终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最高标准。由此人民利益标准就成为"实事求是"的最高标准中的核心。人民利益标准既是"实事求是"的最高标准,又是"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因而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标准的核心。只有坚持人民利益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终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位于最高层次,是衡量和判断一切价值手段或价值标准的标准。它在理论上凸显了共同富裕这一最终价值目标的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在实践上对解决现阶段贫富分化问题、缓解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给人无限美的遐想,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是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标准不仅仅是个理论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现实中急需回答并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真理标准问题的启蒙意义可以从政治启蒙、学术启蒙、价值启蒙三个维度来探讨。就政治启蒙而言,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澄清了人们对何谓社会主义的模糊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形成的八大举措和主张,成为政治启蒙的标志性成果;就学术启蒙而言,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全国学术研究的"圣人标准",开启了新时期我国知识界独立研究的学术风尚,激发了我国学术界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价值启蒙而言,这场讨论使自由、民主、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全社会得到了普遍认同和增强,使其超越了传统意义而具有当代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实践标准与价值标准内在统一的角度,探讨现时期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必然性,认为它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需要,又是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应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科学定位人生价值取向,把自己造就成一代“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剖析,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和价值标准多元化、提出了坚持用无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学生,坚持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原则,引导大学生转变观念,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闻价值的评判是一个价值评价问题 ,在传播学发展历程中 ,价值评判的标准不断地嬗变。从自由报刊主义理论到社会责任论 ,从客观主义理论到新新闻主义 ,在媒体、社会、个人之间的权衡中 ,媒体评价新闻的标准也不断改变 ,从主体属性的评价到客体属性的评价 ,对于新闻价值评判标准的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文章认为新闻价值的产生 ,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而新闻价值在新闻人具体的运用中 ,更多的应取决于媒体自身的特点、事件本身等因素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革命的功利主义思想,坚持了以民为本、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由此确立了“以民为本”的价值观,同时,从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出发,确立了“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价值目标,坚持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通过改革开放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社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人们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识是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现开始的,大致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初创预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构想、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升华三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从基本价值现到核心价值观的跃迁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层面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的卓越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尚需进一步凝练.  相似文献   

17.
以主体需要作为价值标准,这是国内哲学界多数学者的观点。主体需要并非天然合理,以主体需要作为价值标准,必然导致混乱,它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价值标准.而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具体而言是实践标准、实效标准),构成了科学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冲突及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一元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要正确处理价值主体关系、明确合理的价值标准、坚持价值评价的导向,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相符合、与人类发展规律相一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认识过程中的科学认知和价值评价是相统一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统一的,科学认识知和价值评价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此三个标准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决定与价值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在确立了价值标准即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的稳定状态基础上,批判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决定价值的观点,从生产商品劳动耗费发展的必然性方面,社会生产的历史和现实方面以及经典论述三方面论证了价值由生产满足一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合理需求的商品所要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