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因自主神经尤其是副交感神经障碍所引起的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无力、尿潴留。其病因主要是膀胱排尿神经、排尿肌障碍,导致膀胱的排尿功能障碍。我国2型糖尿病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高于l型糖尿病,约为60%,且女性多于男性。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出现的尿潴留可明显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长期尿潴留可因压力上传,造成肾盂积水、肾实质受压和缺血,甚至坏死,导致梗阻性肾病和肾功能不全[1]。本病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治疗以滋阴益肾、温阳化气、通关利尿为法。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糖尿病导致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病变所引起的膀胱平滑肌麻痹和排尿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糖尿病并发症。由于膀胱内潴留大量尿液,长时间可引起泌尿系感染、肾积水等,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指糖尿病影响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发病率为27%~85%。由于排尿障碍,易致顽固性尿路感染,加重糖尿病以至影响肾功能,甚至造成肾衰竭,为糖尿病患者的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并发的自主神经病变累及支配膀胱的副交感神经及交感神经,常引起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紊乱。其发病率高,占糖尿病患者的25%~85%[1],即使经治疗控制了高血糖,仍有25%的发病率。其早期表现为尿频、尿急、膀胱感觉灵敏度增高、逼尿肌功能亢进、顺应性低等不稳定膀胱表  相似文献   

5.
<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之一,发生率为25%~87%;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绝大部分学者认为因长期的糖尿病引起自主神经病变,膀胱括约肌功能不全及膀胱张力低下是其主要致病因素[1]。长期的尿频、尿失禁、排尿不尽容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由于本病病情复杂且反复,临床疗效多不见佳,笔者近年来在西医常  相似文献   

6.
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是一种慢性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该病是由于自主神经特别是副交感神经障碍所引起的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尿无力、尿潴留[1]。目前西医对于此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即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营养神经、扩展血管和导尿治疗[2],但研究证实支持疗法不能取得确切的疗效。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患者1例,取得了临床治愈的  相似文献   

7.
敬满芳  张玉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5,14(12):1185-1185
糖尿病性膀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主要体现在膀胱的排尿功能障碍,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的神经病变的一种类型.若失治、误治可致肾功能衰竭,而危及患者生命.笔者近年来以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性膀胱 20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泉霖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0):448-449
糖尿病患者可因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平滑肌麻痹,排尿功能障碍,以致尿潴留或溢出性尿失禁,称为糖尿病性神经原性膀胱。有报道〔1〕指出,88%的糖尿病患者可有泌尿系统症状,其中约有52%的病人膀胱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发病早期主要为膀胱感觉神经受损,开始症状为排尿次数减少,尿流无力,膀胱排空不全,充溢性尿失禁等,因此常不能引起患者及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由于膀胱充盈不能引起病人的排尿感,易出现尿潴留。长期尿潴留可引起肾脏感染或出现氮质血症,诱发肾衰竭。其诊断要点主要包括:(1)糖尿病病史;(2)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外周神经损害症状与…  相似文献   

9.
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英 《河南中医》2006,26(3):62-63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平滑肌麻痹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目前对本病尚缺乏疗效满意的治疗措施。我们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0例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0.
张风梧 《中医杂志》2011,(Z1):190-19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是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所致的排尿功能障碍,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长期尿潴留可引起尿路感染、输尿管扩张、肾功  相似文献   

11.
排尿是受大脑、脑干高级排尿中枢控制的一种膀胱壁牵引性反射,一般成人膀胱内壁在400ml以上时,膀胱内压上升,从而引起排尿反射[1]。老年性尿失禁由多种疾患或因素诱发,常常影响患者疾患恢复和生活质量,目前无可靠确定统一疗法,笔者尝试耳穴压豆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取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其发病多由糖尿病神经病变累及支配膀胱及尿道括约肌神经引起的并发症,占糖尿病患者的40%~80%。其主要表现为:排尿间隔逐渐延长,随着病变进行性加重。最终发生逼尿肌失代偿,逼尿肌收缩无力,可出现排尿用力,尿线无力,排尿不净,尿潴留及溢出性尿失禁,伴腰痛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中医属“淋证”、“癃闭”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进一步发展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相似文献   

13.
温阳利水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较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支配膀胱的自主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平滑肌麻痹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目前对本病尚缺乏疗效满意的治疗措施。我们采用具有温阳利水功效的中药方剂治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0例均符合WHO糖...  相似文献   

14.
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一种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前列腺间质和上皮增生导致的前列腺进行性增生引起膀胱排尿受阻为特征的疾病[1].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以尿频、尿急、急迫性尿失禁为主的膀胱刺激症,和以排尿踌躇费力,尿流细弱,终末滴沥,排尿延时为主的尿路梗阻症状两组症候群.  相似文献   

15.
深刺会阳,中膂俞为主治疗排尿功能障碍及机理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排尿功能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不同程度的尿潴留和尿失禁,如神经原性、炎症、梗阻等。我所近10年来采用尿流动力学方法研究对神经原性所引起排尿功能障碍的作用,选择以膀胱功能障碍为主的糖尿病性膀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3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比较隐袭,主要是由于糖代谢紊乱所致植物神经病变而引发的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表现为排尿次数减少,尿流无力,排尿启动延迟,膀胱排空不全,晚期则排尿困难,有排不净感,甚至尿潴留,B超显示膀胱残余尿量增加.1999年5月-2003年5月,笔者采用针灸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DM)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50%以上的DM患者并发DNB,在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中DNB发病率高达85%。即使经治疗血糖得以控制,发生率仍达25%[1]。早期主要表现为膀胱感觉减退,排尿无力,膀胱容量及残余尿增加,晚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上尿路扩张及尿液返流,导致反复泌尿  相似文献   

18.
<正>正常成人白天排尿次数为4~6次,夜间排尿次数为0~2次,尿频是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增多;正常成人24 h尿量约为1 000~2 000 ml,24 h尿量超过2 500 ml称为多尿[1]。尿频可以是生理性的,患者无相关器质性病变,常因精神紧张刺激、饮水过多、天气严寒等引起小便次数增多;尿频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膀胱炎、尿崩症、膀胱结核、前列腺增生、尿道口周围病变等所致的尿频;同时,尿频还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伴随症状,例如急性肾盂肾炎、糖尿病、子宫肌瘤压迫膀胱、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表现出的尿频症状[2]。对于非生理性尿频,需积极寻找其病因并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必要时配合口服药物、膀胱训练、尿道扩张、外科手术等治疗方式[3-4]。中医药治疗生理性尿频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常采用口服中药、针刺、敷贴、推拿等疗法,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5-6]。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bladder,DNB)是指由于自主神经尤其是副交感神经障碍所引起的排尿反射异常、膀胱功能障碍,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其发病隐匿,临床上常常容易被患者及医护人员忽视。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方法较多,各种治疗方法和疗效不同,大多疗效不尽人意,因此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神经源性膀胱是指控制排尿的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后引起膀胱储尿或排尿功能障碍,以尿失禁或者尿潴留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源性膀胱可以引起泌尿系感染,最终引起肾积水、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危及生命。前期的研究提示我们电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单纯的康复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1]。但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年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及长期被针刺的接受程度比较差,考虑到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具有无创伤不致引起人们的恐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