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各种异构网络逐步走向融合的今天,如何快捷灵活地实现业务的融合,已经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Parlay、ETSI、3GPP联合推出的Parlay/OSA解决了这个问题。Parlay/OSA API是业务网络和核心网络的接口,研究的是如何支持外部应用来访问安全网络的内部资源,是一组开放的、与具体技术无关的规范,其目的是提供一套网络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应用接入和控制核心网络资源的标准方法。体系结构如果按照面向对象的API来分类,Parlay/OSA API主要由三大逻辑块组成:框架接口(Framework)、业务接口(service/SCF)和客户端应用接口。其中,框架主要…  相似文献   

2.
Parlay/OSA是Parlay工作组制定的一套开放的、技术独立的应用编程接口,它向业务开发者屏蔽底层网络,实现业务快速接入。介绍了Parlay/OSA技术的产生和应用背景,以及技术总体概述。详细描述了Parlay/OSA的体系结构,包括框架组成和各部分功能详述。以号码翻译和多方呼叫为例,举例说明了Parlay/OSA的具体实现和应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Parlay/OSA技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IP电话为应用背景论述了网络融合的两种典型模型,讨论了采用Parlay/OSA 4.0开放业务规范实现网络融合的可能性,提出了一种能提供跨越因特网与传统电话网之间IP电话业务的网络融合方案:一种基于开放业务的网络融合方案,并讲座了该方案在实现网络融合相关的电信业务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网络业务能力标准Parlay和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NGN(下一代网络)业务生成框架模型,不仅实现了对异构网络业务能力的开放,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分布式集成机制。为了实现该模型,进一步提出了Parlay和OGSA间的一种面向服务(service-oriented)的通信连接方法。将网格技术应用在电信业务生成领域是一种全新且有益的尝试。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框架模型在跨越网络快速生成业务上的有效性,同时,该框架模型在部署上不需要现有终端设备更新或升级就能支持。  相似文献   

5.
Parlay的业务移动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Parlay业务规范的开放业务技术是下一代网络研究的重要内容.虽然Parlay业务规范目前已经被电信界普遍接受,但是,Parlay业务规范是否可以满足现在和未来电信业务发展的需求,这仍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论文通过构造两个典型的移动业务模型,并基于Parlay业务规范,设计了相应的实现模型,论证了Parlay业务规范对移动业务的支持能力.为了保证实现模型的正确性,论文采用通信顺序进程(CSP)理论描述了移动业务实现模型一最后得出结论:Parlay业务规范在跨业务管理域的业务调用、用户身份验证和用户业务逻辑传递方面仍然无法支持业务的移动性。  相似文献   

6.
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运营商来说,如何以更小的成本快速开发和部署新业务成了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分析了下一代业务开发的方法,介绍了Parlay/OSA开放架构,并就一个具体应用的开发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下一代网络在业务层面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势是业务提供能力的开放性。针对业务开放能力的要求,各个电信研究机构和组织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获得业界广泛支持的是3GPP和Parlay研究组提出的Parlay协议规范,该规范采用API的方式将电信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描述,从而提供了IT开发人员进行电信业务开发的能力。Parlay协议规范也称为OSA API。  相似文献   

8.
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运营商来说,如何以更小的成本快速开发和部署新业务成了当务之急。本主要分析了下一代业务开发的方法,介绍了Parlay/OSA开放架构,并就一个具体应用的开发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下一代网络在业务层面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优势是业务提供能力的开放性。针对业务开放能力的要求,各个电信研究机构和组织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获得业界广泛支持的是3GPP 和 Parlay 研究组提出的 Parlay 协议规范,该规范采用 API 的方式将电信网络的业务提供能力描述,从而提供了 IT开发人员进行电信业务开发的能力。Parlay 协议规范也称为 OSA API。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IN和OSA/Parlay体系结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IN和OSA/Parlay在网络功能上的相似性,提出了用IN平台实现Parlay网关的新思路,即用SIB编写业务逻辑程序的方法实现标准的Parlay接口类,为IN平稳过渡到Parlay开放架构提供了参考,并研究了业务逻辑程序和接口类的对应关系.然后本文以两个典型的应用为例,阐述了业务逻辑程序的启动、服务以及实例销毁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超  陈丹伟  李军 《电子工程师》2004,30(11):33-36
Parlay X是一套简单易懂、比之Parlay在更高层次抽象电信网络基本功能的应用编程接口(API),它以Web Service的形式供IT应用开发者在开发的应用中调用电信网络功能.下一代网络业务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对运营商来说,如何以更小的成本快速开发和部署新业务成了当务之急.文中介绍了Parlay X体系结构模型,着重提出了基于Parlay X的电信增值业务过渡模型,并对短信业务的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IP电信网中的业务体系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下一代IP电信网业务结构的基本要求,通过与传统智能网的比较,分析了基于API的开放式业务结构的技术特点,并详细介绍了软交换网络的业务体系结构和3G网络的OSA,Parlay业务结构,最后简要说明了智能终端的业务接口,指出其进一步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enormous increase in efforts to open up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for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n opening up the network, new business models emerge where applications can be developed and provided by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network operator domain. This new business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fact that applications can be built using standardized API with off-the-shelf IT technology and tools, will result in new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that will hit the market with drastically reduced development cycle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Parlay/OSA initiatives concerning the specification of a set of open standardized API. Furthermore, the article outlines some architectural aspects that are implied and implicitly contained in the Parlay/OSA specifications. These are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implications when allowing access to the network via Parlay/OSA. The article then outlines different types of applications that can be built using Parlay/OSA. Finally, we conclude with an analysis of the future of Parlay/OSA.  相似文献   

14.
电信网与Internet走向融合,而Parlay接口与Web服务作为各自领域开放技术的代表,也开始了互相结合。Web服务是一种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XML)、面向消息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与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RBA)等分布式对象技术相比,在Internet范围内的互操作性更好。Web服务是实现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的最佳候选技术之一。基于Web服务的Parlay接口包括Parlay Web服务和Parlay X。其中,Parlay Web服务模拟面向对象的Parlay应用编程接口(API)定义,Parlay X的设计遵循Web服务面向消息的技术发展思路。基于Web服务的Parlay接口技术为构建电信网和Internet融合环境下的统一业务体系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Web与IMS分别是互联网业务与电信网业务的主流技术,这两类业务的融合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概述了Web与IMS业务融合的实质与场景,总结了业务融合的两种技术方案,即基于集成应用服务器的方案与基于ParlayX网关的方案,并从适用场景、Web服务支持、通信效率及可实现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两种方案在适用场景和可实现性方面相当,但是第一种方案具有更高的通信效率,并且支持更多的Web服务模型。因此在通常的应用场合下,可优先考虑采用基于集成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融合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基于IMS的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GPP提出的IP多媒体子系统(IMS)技术体现了通信网和因特网技术的结合、下一代网络和3G网络技术的结合,已受到通信界和信息技术界的广泛认同,成为固定和移动网络触合的核心技术。其网络融合综合了互联网IP技术、软交换技术和蜂窝核心网技术,业务融合综合了开放式Parlay/OSA技术和Web Services技术,管理触合综合了电信网管理、IP网络管理和策略控制技术。面对互联网的严峻挑战,各个标准化组织正通力合作推进IMS的发展,统一IMS、业务代理和有管理的P2P业务是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In light of the increasing acceptance of the notion of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NGN), which results from the convergence of the fixed and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Internet, and entertainment sectors, there is a ne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ext-generation 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s to allow seamless and adaptive provisioning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o mobile users. This means that in such an NGN environment different end systems, access networks, and service platforms have to be integrated. For this highly heterogeneous communications and services environment, we propose a self-adaptive service provisioning middleware framework (ASPF), which, by interoperating with existing wireless and wireline service delivery platforms, aims to enable seamless omnipresent service provisioning to mobile users anywhere, anytime, and in any context. The ASPF is intended to "liberate" applications from space and time limitations, networks, platforms, and device dependences, minimize time-to-market constraints, and eliminate major hurdles that hinder the rapid deployment of new mobile services and applications. Key to this goal is interworking/integration with current SDPs, such as IN/CAMEL, OSA/Parlay, and the emerging I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