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黔产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根茎的脂溶性成分。方法丹参甲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采用硅胶、凝胶柱层析、重结晶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新酮(1)、4-亚甲基丹参新酮(2)、2-异丙基-8-甲基菲-3,4-二酮(3)、鼠尾草酚酮(4)、丹参酮ⅡA(5)、1,2-二氢丹参酮Ⅰ(6)、隐丹参酮(7)、丹参酮Ⅰ(8)、isomanool(9)、15,16-二氢丹参酮Ⅰ(10)。结论所得化合物均为丹参酮类成分。首次报道了4-亚甲基丹参新酮的~(13)C谱数据,并对其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绒毛栗色鼠尾草Salvia castanea f. tomentosa Stib.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绒毛栗色鼠尾草根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弥罗松酚(1)、柳杉酚(2)、新丹参内酯(3)、6,7-dehydrosempervirol (4)、16,17-二氢睾酮A (5)、△~1-丹参酮Ⅱ_A(6)、1,2-二氢丹参酮Ⅰ(7)、丹参酮Ⅱ_A(8)、丹参内酯A (9)、隐丹参酮(10)、15,16-二氢丹参酮Ⅰ(11)。结论化合物4~6、9、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轮叶婆婆纳的抗肿瘤活性二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轮叶婆婆纳Veronica sibirica中二萜类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作用.方法 应用现代提取分离和波谱分析方法对轮叶婆婆纳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SK-N-SH和BEL-7402肿瘤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T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从轮叶婆婆纳中分离鉴定了一个新二萜类化合物,鉴定为1,2-去氢隐丹参酮(Ⅰ);其他7个已知化合物:轮叶婆婆纳对醌A(Ⅱ)、轮叶婆婆纳对醌B(Ⅲ)、隐丹参酮(Ⅳ)、弥罗松酚(Ⅴ)、二氢丹参酮Ⅰ(Ⅵ)、丹参酮Ⅰ(Ⅶ)、丹参酮Ⅱa(Ⅷ).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Ⅱ,Ⅳ~Ⅷ对SK-N-SH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化合物Ⅱ,Ⅳ,Ⅵ,Ⅷ对BEL-7402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结论 轮叶婆婆纳中的二萜类化合物对不同种肿瘤细胞具有细胞毒选择性,有一定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4.
云南丽江丹参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云南丽江丹参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丹参提取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部分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1)阿魏酸;(2)对羟基苯甲酸;(3)原儿茶醛;(4)丹参素;(5)乌索酸;(6)6,7-二甲氧基-5,4'-二羟基黄酮醇-3-O-葡萄糖苷;(7)鼠尾草酚;(8)丹参酮ⅡA;(9)丹参酮Ⅰ;(10)5,6-脱氢柳杉酚;(11)隐丹参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山慈菇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法对氯仿层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色谱结构鉴定.结果从山慈菇氟仿层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烷-15-醇(Ⅰ)、豆甾醇(Ⅱ)、β-谷甾醇(Ⅲ)、二十九烷(Ⅳ)、三十烷醇(Ⅴ)、三十一烷十二醇(Ⅵ)、三十二烷醇(Ⅶ)和β-胡萝卜普Ⅷ.结论化合物Ⅰ、Ⅱ、Ⅳ、Ⅴ、Ⅵ、Ⅶ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庆  覃永俊  苏小建  罗伟生 《中草药》2009,40(4):533-536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Ⅻ)、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白花丹参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根据波谱数据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白花丹参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Ⅱ-A(Ⅰ),隐丹参酮(Ⅱ),丹参酮I (III ),丹参新酮(Ⅳ),柳杉酚 (Ⅴ),丹参醇 A (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 (Ⅷ).结论 化合物Ⅴ~Ⅷ首次从白花丹参中得到.  相似文献   

8.
滇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含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超  陈科力 《中药材》2007,30(9):1088-1091
目的:对不同来源滇丹参及丹参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的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两者脂溶性成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P-HPLC法,建立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两种药材中三种脂溶性成分的含量。结果:两种药材中脂溶性成分的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平均含量约为滇丹参的17倍、2倍、3倍。结论:滇丹参能否作为丹参的代用品还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轮叶婆婆纳中二萜类化学成分的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轮叶婆婆纳V eron ica sibirica中二萜类成分的体外抗癌作用。方法以T J905和H eL a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 TT法对获得的化合物进行抗癌活性初筛并对初筛活性高的化合物进行剂量依赖性实验,测定其IC50值。结果对轮叶婆婆纳石油醚及醋酸乙酯提取物中的7个二萜类化合物:二氢丹参酮Ⅰ(Ⅰ)、丹参酮Ⅰ(Ⅱ)、丹参酮ⅡA(Ⅲ)、隐丹参酮(Ⅳ)、婆婆纳对醌A(Ⅴ)、婆婆纳对醌B(Ⅵ)、弥罗松酚(Ⅶ)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考察,表明化合物Ⅰ和Ⅳ具有显著的抗癌活性,化合物Ⅰ对T J905及H eL a细胞生长的IC50值分别为1.038、1.816μg/mL,化合物Ⅳ对T J905及H eL a细胞生长的IC50值分别为3.637、4.391μg/mL。结论轮叶婆婆纳中的二氢丹参酮Ⅰ和隐丹参酮对T J905及H eL a细胞具有较强的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丹参饮中二萜醌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丹参饮中的二萜醌类化学成分,以初步探讨丹参饮发挥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以水煮提,乙醚萃取纯化,硅胶干柱色谱分离的方法,从复方中获得三个二萜醌类化合物,并以波谱法测定其结构.结果:从该复方水提液中分离得到三个二萜菲醌类化合物,被鉴定为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丹参酮Ⅰ(TanshinoneⅠ)及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结论:三个化合物均可首次从该复方中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柱层析并结合重结晶等方法对牻牛儿苗的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再依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包括NMR和MS)对所分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Ⅰ)、山奈酚(kaempferol,Ⅱ)、山奈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Ⅲ)、柯里拉京(corilagin,Ⅳ)、鞣花酸(ellagicacid,Ⅴ)。结论: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实验结果可为牻牛儿苗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红花子(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法、制备HLPC法进行分离和纯化,采用谱学技术(NMR、MS、UV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水红花子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3,5,7-trihydrochromone(Ⅰ)、kaempferol(Ⅱ)、5,7,4′-trihydroxydihy-droflavonol(Ⅲ)、3-pyridine carboxylic acid(Ⅳ)、5-di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Ⅴ)5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Ⅲ-Ⅴ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小叶红叶藤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叶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Hook.& Arn.)Planch.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多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 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23-羟基白桦酸(Ⅰ)、熊果酸(Ⅱ)、hederagenin(Ⅲ)、(E)-ferulic acid nonacosyl ester(Ⅳ)、瑞香素(Ⅴ)、山奈酚(Ⅵ)、芦丁(Ⅶ)、正三十一烷醇(Ⅷ)、1-hexacosanoyl glycerol(Ⅸ)。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其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常用于治疗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瘟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等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薯蓣科植物黄药子(Dioscorea bulbiferaL.)块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95%乙醇提取物经系统溶剂萃取后,得到的氯仿萃取部分,应用硅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解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分析鉴定为黄独乙素(diosbulbin-B,Ⅰ),β-扶桑甾醇(β-msasterol,Ⅱ),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S)5乙基-8,8-二甲基壬醛(《S)-5-Ethyl-8,8-dimethyl nonanal,Ⅳ),2,3-Dihydroxyicosanoic酸(2,3-Dihydroxyicosanoic acid,Ⅴ).结论:化合物(Ⅱ)、(Ⅳ)、(Ⅴ)为首次从黄药子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大叶鼠尾草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ODS等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它们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丹参酮I (tanshinone I,1),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2),丹参内酯(tanshinlact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5),chrysene (6),methyl rosmarinate (7),ethyl rosmarinate (8),norsalvioxide (9),1,2-二氢丹参醌(1,2-dihydrotanshinone-I,10),丹参酮ⅡA酐(anhydride of tanshinone-ⅡA,11)。结论 化合物6~8为该属植物首次分离,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藏药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层析和重结晶方法分离和纯化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成分,利用理化性质和TLC、1H-MNR、13C-NMR等分析测试手段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甘青青兰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β-谷甾醇(Ⅰ)、α-香树脂醇(Ⅱ)、羽扇豆醇(Ⅲ)、(-)-反式松香芹乙酯(Ⅳ)。结论化合物Ⅱ和Ⅲ为首次从该化合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Ⅳ为首次采用柱层析的方法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藏药材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 Franch.)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NMR和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青海产藏药全缘叶绿绒蒿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去甲血根碱(norsanguinarine)①,β-谷甾醇(β-sitosterol)②;3-羟基-奇墩果烷-12(13)-烯-30-酸(3-hydroxyolean-12(13)-en-24-oic acid)③;6-丙酮基-5,6-二氢血根碱(6-acetonyl-5,6-dihydrosanguinarine)④;木犀草素(1uteolin)⑤;胡萝卜苷(daucosterol)⑥;quercetin 3-O-β-D-glucopyranosyl-(1→0)-β-D-glucopyranoside⑦;普托品(protopine)⑧。结果:化合物1,4和7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离鼠李科植物枳椇子种子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法对枳椇子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鉴定为:hovenitinsⅠ(Ⅰ),laricetrin(Ⅱ),Dihydromyricetin(Ⅲ)。结论:乙酸乙酯部位是枳椇子解酒的活性提取部位,该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得到的三个化合物均为黄酮类,为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和比较不同大规模栽培产地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Synchropak PR100-5色谱柱,检测波长分别为270nm和286nm。结果: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均较高的是四川中江栽培品。山西芮城栽培品丹参酮ⅡA含量尽管最低,但丹酚酸B含量却最高。结论:丹参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的含量与产地关系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作为丹参药材采购及临床选用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