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干预与护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引起骨痛、畸形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2种,常见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症状是骨痛、易骨折、生长停止或身高下降.在我国6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者约为1.3亿人,男性在55岁以上,女性在绝经后易发生老年性骨质疏松,女性发病率是男性发病率的4倍.骨质疏松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节、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措施.本文回顾分析25例OP患者的临床资料、饮食干预与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  相似文献   

3.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有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OP患病率约为7%,其中50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为50.1%,预计2020~2050年中国患有OP和骨量减少的人数分别为2.87亿和5.33亿~([2])。OP是中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妇女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按其病因分为三大类:原发性OP、继发性OP和特发  相似文献   

4.
丁杰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5):6078-6079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骨健康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低骨量,骨组织的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殊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特别在绝经后明显高于男性,我国50~60岁女性约30%患绝经后骨质疏  相似文献   

5.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骨质疏松症[1]。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从而导致病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增加。我国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病人普遍存在,据调查显示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占总患病率为26.7%,随着年龄增长,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密度和骨质量不断减少为特征,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的疾病[1].临床上表现为骨量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及脊柱压缩性骨折等.根据骨质疏松发生的病因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以及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2-4].  相似文献   

7.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下降和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点,导致骨脆性增加及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主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年龄增加或妇女绝经后骨组织发生的一种生理性变化,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某些疾病或原因诱发而成的骨质疏松,如航天员的废用性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男性骨质疏松症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骨骼疾病[1,2]。在女性由于绝经引起一个明显的骨丢失过程,称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此外,在男女均有一个与年龄增加相伴的骨丢失,称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男性骨质疏松症和女性骨质疏松症虽有很多相同,但在病因学、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仍显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也只是在近几年才认识到男性骨质疏松症同样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研究材料很丰富,相对而言关于男性骨质疏松研究材料不很完整,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2])。OP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ory asteoporosis,POP)及继发性骨质疏松症,POP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好发于髋部、椎体及腕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可以看作是机体衰老过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病,特征为低骨量及骨组织中细微结构的破坏,引起骨脆性增加并容易导致骨折,临床症状以疼痛、驼背、变矮、骨折为主.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骨质疏松分为两型:Ⅰ型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脊柱和桡骨远端;Ⅱ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多发生在椎骨和髋骨。但两型都属于退行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则继发于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疾病、长期卧床等。本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为59.89%;每年因骨质疏松症而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对我院2 0 0 0年以来应用艾本(ibandronate monosodium,国产的伊班膦酸钠,由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研制)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和骨折后继发性OP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老年OP和骨折后继发性OP34例,其中男19例,女15例,骨折继发OP17例、有症状OP中,绝经1a以上女性13例、6 0岁以上老年男性4例。34例分为两组:艾本治疗组(16例)和钙片对照组(18例) ,治疗组平均年龄(4 6 .6±7.4 )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 6 .5±6 .3)岁,两组性别、骨质疏松发病病因等方面匹配。1.2 方法 骨质疏松诊断采用双能量X线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Ⅰ型胶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沈彬 《华西医学》2009,24(1):244-24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皮质骨多孔、变薄为特征,以至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的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翠娟  樊继援 《临床荟萃》2008,23(6):452-455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疾病,以原发性OP最为常见,可分为绝经后OP和老年性OP.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特征的全身性骨病。该病可发生于不同的性别及年龄,但绝大部分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其发病与遗传、个体生活习惯、生理状态及生存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根据OP发病的机制,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OP又包括绝经性OP(原发性Ⅰ型OP)、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骨质疏松症的诊治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医学界的热门课题 ,是跨学科共同关心的疾病。骨质疏松是以成骨母细胞代谢功能减低及破骨细胞相对增加和功能亢进所造成的一种骨质丢失状态 ;表现为总体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骨疾病。骨质疏松症主要影响老年人 ,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65岁以上的人群中 ,女性20%~30 %,男性10 %~20%发生骨质疏松。一旦发生髋部骨折 ,12 %~20%的患者死于合并症 ,如肺炎及其他感染 ,50 %的患者终生需他人护理 ,没有可能恢复到骨折…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文献报告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病率高达80%左右。一般易把骨质疏松所致的压缩性骨折误认为肿瘤所致的压缩性骨折。本文分析报告56例绝经后妇女,通过骨矿分析仪测定其骨矿含量,并摄胸腰椎X线片进行对照。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绝经后骨质疏松 (OP)是绝经后妇女常患的代谢性骨病。是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单位体积骨量降低,骨质有机成份生成不足,继发钙盐沉着减少,致使骨脆性增加易发生脊椎、髋部、前臂等处骨折的疾病。临床上常以腰背疼痛、活动受限、骨折、驼背为主要表现。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妇女绝经后OP的患病率至少在 1/3以上,他严重地影响了绝经后妇女的生存质量 [1]。由于药物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绝经后OP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但目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总结了采用药物、康复训练与针灸等相结合的方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近况及…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人类的重大疾病,在5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高达50%,而7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超过了20%。上海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达61.8%,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发病率为30%;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将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髋骨骨折造成的死亡率高达50%,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直接费用在1985年为50亿,至2001年已增加至170亿;因而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是老年人群面临的重大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浅谈具有抗骨质疏松症作用的中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P)是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多发于绝经后妇女、老人和多种慢性疾病患者。中医药在OP的治疗上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国传统医学中虽无骨质疏松的病名,但究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应归属于“骨痹”“骨痿”等范畴。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根据病因的不同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除了绝经和增龄以外的疾病状态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骨质疏松。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