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垂向非均质砂岩油藏周期注水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砂岩非均质油藏进一步开展周期注水矿场试验或工业性开采提供依据,利用三维三相黑油模拟器和准两层地质模型进行了垂向非均质砂岩油藏周期注水开采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研究各种地质、开发因素对周期注水效果的影响程度,得出砂岩非均质油藏周期注水的主要作用机理:周期注水增强了层间压差及弹性力的作用,活化了毛细管力和重力的作用,使高、低渗透层之间产生了油水交渗效应,增大了水驱波及系数,提高了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周期注水渗流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评价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了一个适合于研究非均质油藏周期注水渗流机理的数值模拟模型,将微观剩余油储油可流动空间列为第二级渗流系统,采用两套空间重叠的网格描述油藏的非均质性。运用该模型模拟计算油水驱替运动过程,对比分析影响周期注水效果的油藏地质因素和人工注水方式参数,研究周期注水的驱油机理及适宜采用周期注水的油藏条件和合理的注水方式参数,为周期注水的决策及方式参烽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周期注水是提高纵向非均质性油藏采出程度的一种重要方法。由渗吸实验及周期注水物理模拟实 验结果可知, 岩心在经过一定程度水驱后, 再进行渗吸, 很难继续提高采收率。对纵向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进行周 期注水, 采出程度有明显提高, 但随周期数的增加, 采出程度的增幅呈递减趋势。通过毛管束模型对非均质油藏周 期注水过程中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 渗吸作用停止的条件是毛管中的流体达到受力平衡; 连续注水采出 程度趋于稳定后转为周期注水, 此时周期注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毛管力的变化量, 而与毛管力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高低渗层之间由于注水波动引起的附加压差是促使毛管力发生改变的诱因。  相似文献   

4.
目标区块属于典型的碳酸盐岩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尝试运用周期注水技术改善生产井含水率上升快、注入水利用率低等问题。为评价周期注水实施效果,并对周期注水进行优化,基于周期注水原理,建立了平面上周期注水压力波动方程,形成了压力波动的评价方法,并运用这项压力波动评价方法对周期注水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运用该方法诊断周期注水井组在实施过程中效果“时好时差”的现象,进一步形成了实践性强的周期注水实时监控与优化调整技术。在目标区块现场运用,取得了较好的稳油控水效果,周期注水技术在区块实现了推广应用。并且该方法还适用于其他多种类型油藏,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冲积扇形成的低渗透砾岩油藏,储层岩石成份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平面、纵向非均质性强,常用的注采能力、井网适应性、采收率等指标难以有效评价和对比该类油藏的注水开发效果。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开发因素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筛选9类20项开发动态指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定量评价不同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一块为层状边水普通稠油油藏,投入开发以来,不断加强注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随着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受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平面、层间水淹状况差异逐年增大,剩余油分布日趋零散,注水开发调整难度逐年增大。通过分析开发矛盾,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在完善注采系统、注水井细分重组、整体调堵、动态监测、不稳定注水及合理量化采液强度等方面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注水调整及配套稳产措施,保证了断块的持续稳产。  相似文献   

7.
伊拉克中南部的M油田为强非均质性碳酸盐岩油藏,其主力油层X层系渗透率极差大。为了解井与井之间的注水连通性、对应性及非均质性,开展了井间示踪剂监测试验。结果表明,注采井组范围内储层存在较强的非均质性; X层系中在2-1小层存在高渗透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非均质性较强的碳酸盐岩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高渗透层的存在及其对注水开发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牛圈湖西山窑组油藏属于特低渗、低压、低流度的"三低"砂岩油藏,开发方案实施后,表现出非均质性严重、注水效果差、单井产量低等现象。为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首先建立分区测井解释模型及标准,对所有井重新测井解释及储量复算,并开展精细储层非均质性描述及相控精细地质建模。在深化油藏认识基础上通过实施超前温和注水、开展井网加密调整、制定选井标准开展重复压裂、实施层内分注和双液法调剖体系改善剖面矛盾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油藏注水状况逐步好转,采油速度不断提高,开发效果明显改善,为此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粘土矿物特性分析在砂岩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粘土矿物是砂岩油藏储集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分析了砂岩油藏粘土矿物特性及其对油田开发效果的影响,列举典型实例,为江汉油区和其他油区砂岩油藏进行增产措施、注水开发和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试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0.
影响王78-2井区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天然能量不足、注水滞后,加之初期注水强度过大,造成了直接影响;二是注采井网不完善或注采井网与地质特征不匹配。采用周期注水或脉冲注水是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开发中重要的调整方式。保持合理的注采比能改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受边水活跃的影响,强边水油藏开发后期会因层内非均质性的影响而导致水窜现象的发生,开发效果受到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在大港油田应用CDG驱油技术进行现场试验研究,设计方案实施后井组综合含水降低5.76%,阶段采出程度提高3.74%.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近海稠油开发中存在的一次及二次原油采收率低、油水粘度差大、易水突、产层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生产压差大、油层内微粒运移严重、胶质、沥青质等有积垢沉淀物在井筒附近形成严重堵塞等问题,提出了采用微生物与CO2复合驱的方法.分别归纳了注CO2开发稠油与微生物开发稠油的方式及应用情况;分析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开发稠油的可行性;提出了CO2-微生物复合驱在开发稠油时需解决的问题.在稠油的开采与提高采收率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滨南油田火成岩油藏为裂缝-溶蚀孔洞双孔隙介质非均质储层,主要依靠较强的底水驱动.低部位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影响了采收率的提高.通过开展地质模型研究、储层渗流规律、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调整滨南火成岩油藏下一步开发方向,形成一套火成岩油藏后期挖潜的综合技术,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蒸汽驱效果受油层地质条件、油藏动态状况、蒸汽驱注采参数及现场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针对单83块实施的4个蒸汽驱井组,在油藏静态、动态拟合的前提下,系统地进行了蒸汽驱注采比、注汽速度、生产井提液等数值模拟综合优化研究,找出了此类油藏的蒸汽驱开采规律,以及适合油藏蒸汽驱开发的一系列参数技术界限,优化出可供矿场实施的开发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K油藏为浅层稠油油藏,油层平均埋深240 m,属于边缘氧化型稠油油藏.针对K油藏开发过程中注入蒸汽波及的效率低,热连通不充分,油汽比低,经济效益差的现状,选择该油藏有代表性的井组,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油藏连续汽驱、间歇汽驱、低干度汽驱等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合经济因素和最终采收率确定了合理的开发方案为高注汽强度的间歇汽驱,注汽强度80~100 m3/d,注汽周期为6个月.数值模拟结果对油田实际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八面河油田面14区沙河街组沙三上段属于高孔高渗透普通稠油油藏,受储层非均质性,注水、边水推进等原因,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表现出含水上升快,产量自然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的开发特点。针对高渗透稠油油藏特高含水开发初期稳油控水,2007年开展了整体氮气泡沫驱现场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控水增油效果,投入产出比为1∶7.0。研究结果对于同类油田氮气驱提高采收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超低渗透稀油油藏热水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体热膨胀性、黏度、润湿性等多个方面开展超低渗透稀油油藏热水驱研究。超低渗透稀油油藏较特低渗透油藏储层岩石更加致密,孔隙度更小,渗透率更低且渗流阻力更大,储层流体在地层中流动表现为非达西流动,并表现为更强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8.
喇嘛甸油田目前注聚对象已全面转向二类油层。与二类A油层相比,二类B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渗透率低,已投产的二类B油层聚驱开发效果不理想。为此,开展二类B油层聚驱渗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岩心渗透率的升高,聚合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等渗点向右移动,两相跨度增大;提高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注入质量浓度可使曲线右端点右移,开发效果更好;聚合物驱阻力系数、残余阻力系数随着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上升而增大,随岩心渗透率的降低、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增大;聚合物驱阻力系数与分流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阻力系数出现峰值时,分流率出现峰值,之后高渗透层分流率上升;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溶液质量浓度越高、渗透率级差越大,高渗透层分流率上升越早。  相似文献   

19.
在矿场应用中,注入CO2中混有的杂质气体会影响其驱油效果.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开发方案,有必要研究杂质气体对CO2驱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在纯CO2气体注入参数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N2与CH4两种杂质气体对CO2非混相驱体积波及系数、驱油效率、油井见气时间和采收率的影响;以尽量提高原油采收率为目标,确定了注入气中杂质气体的临界含量.结果表明,杂质气体的存在会导致CO2非混相驱体积波及系数增大,驱油效率降低,油井见气时间缩短;注入的CO2中N2的摩尔分数最高不应超过5%,CH4的摩尔分数最高不应超过14%.  相似文献   

20.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 ,特别是注水开发过程中 ,为了提高油田注水效率及对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 ,要求掌握油藏范围内单一储集砂体及渗流屏障的纵横向分布特征。然而 ,由于陆相地层纵横向相变快 ,常规的小层对比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地层的等时关系 ,因而井间砂体的准确对比及砂体时空分布一直是陆相油田储层研究的一大难题。本文探讨了在陆相油田开发阶段进行油藏范围内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展示了湖泛面识别和对比的新方法 ,总结了储层的高分辨率层序格架建立、流动单元划分以及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预测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