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2007年夏季发生在河套地区的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为对象,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对其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实况对比,表明模式对暴雨落区的模拟是成功,然后利用模式输出结果对暴雨形成机制在影响天气系统、水汽输送、不稳定层结和动力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大暴雨都发生中高纬十分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在第一次暴雨过程中,西北涡和低空西南急流是其主要影响系统,低涡东侧的辐合和低层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在第二次暴雨过程中,500hPa切变线为其主要影响系统,高层强烈的抽吸作用为暴雨区提供了强劲的上升运动,弱冷空气与低层暖湿气流之间形成强烈位势不稳定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一次暴雨过程中一直有高通量水汽输入,水汽由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两股偏南气流合并而成;第二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有台风"帕布"东北侧的偏东气流输送。与第一次暴雨过程无冷空气作用不同,第二次暴雨过程中由于有弱冷空气侵入触发了不稳定能量释放,更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和形成。低层螺旋度正值区与未来12~18h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高层为螺旋度负值区,螺旋度这种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和维持暴雨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
刘美耗  荆梁 《汉中科技》2011,(2):55-55,67
通过对2010年8月1日西乡县出现的短时雷暴及短时暴雨过程分析,表明前期大环流形势是处于两高之间的低槽区,中、低层有低值系统发展,同时具备大气层结不稳定以及能量不稳定条件是强天气发生的充分条件。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雷暴云经历了一个生成、移动、发展、消散的过程,并在移动、发展、消散过程中地面出现强降水天气,符合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生命史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物理量场资料以及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对2008年9月23—24日发生在山西北中部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此次暴雨的环流形势演变及影响系统,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和卫星云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主要是在高低空急流、中低层低涡切变以及地面冷锋这3个影响系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暴雨期间水汽比较充足,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暴雨区对流的发展;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说明暴雨的发生与中-β尺度对流系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选取2006年到2011年丽江市境内发生的76个强对流暴雨和冰雹个例,从影响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大气层结结构、能量条件和中尺度水汽、急流特征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如下主要结论:一是对流层中层偏北气流、中低层切变低涡、地面冷空气是强对流暴雨或冰雹形成的主要天气系统,夏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或东退过程中,在其边缘也有可能出现强对流暴雨或冰雹天气;二是大部分强对流暴雨或冰雹形成前,气层无明显不稳定特征,08时的对流不稳定度对其指示作用不显著;三是强对流暴雨形成前,中低层有深厚的高湿度层,而且有较好的水汽输送,而冰雹形成前,上干下湿的层结特征明显;四是对流层急流对丽江境内强对流暴雨或冰雹的形成作用不大,指示性较差;五是要重视更高层次垂直风切变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周长江  薛新慧 《科技资讯》2009,(18):251-252
2008年7月25日至26日,大到暴雨出现在沙湾一木垒的中天山,500hPa上中亚低槽的东移造成中天山的暴雨天气过程。暴雨发生期间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和聚集。高空急流出口区激发的次级环流加强了暴雨区上升运动的强度,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干位硒能较好地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一次连阴雨过程中暴雨天气的多普勒雷达图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6月15-22日宁夏连阴雨天气是由5次相对明显的降水过程组成,其中第1次过程为对流性降水,后4次过程为混合性降水,暴雨出现在16日下午到17日上午的第2次过程中.利用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发现,此次连阴雨天气的形成和维持是西风带和副热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北支干冷气团与南支暖湿气团稳定交于宁夏上空、高低空急流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暴雨发生期间,有4条多单体回波带和1条飑线自雷达站西南方经银川移向东北部,这种"列车效应"是宁夏中北部降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飑线低层弱回波区、中高层悬垂结构明显,多单体回波带与飑线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运用常规天气图以及数值预报产品,结合卫星云图和D opp ler雷达回波资料,对2009年"4.19"暴雨天气过程中天气系统演变及其物理量场进行分析,意在了解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  相似文献   

8.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12年6月25日贵州省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讨论了湿位涡与此次暴雨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此次暴雨过程中,湿空气对流活动层一般仅能达到500 hPa至600 hPa高度,高空大值湿位涡下传,使高空干冷空气入侵低层,即造成动力对流层顶折叠现象,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湿位涡的正压项是主要的,它反映了强对流天气过程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过程,而斜压项高绝对值区与暴雨落区吻合很好,对暴雨的强度和落区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次天津地区暴雨过程的中小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CEP再分析资料、雷达资料以及地面自动站每小时资料对2005年6月28-29日发生在天津地区的局地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是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背景,由天津市西南方向移来的中尺度系统与市区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共同作用是产生这次局地暴雨天气的直接触发机制。天津市区的局地条件在这次局地降水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西自动站观测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7年3月9-10日和4月6-7日江西省2次春季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6"暴雨的雨强略大于"3·9"暴雨,但持续时间较短,2次春季暴雨的强度不大,但降水量均达到暴雨量级,且持续时间长、雨量范围广而均匀,无显著强对流天气;2)急流在"3·9"暴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水汽通量辐合是这次暴雨过程的决定因素,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的上升区域与925hpa超低空低涡切变区域相对应,从而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4·6"暴雨的重要因素;3)"3·9"暴雨过程中,850 hpa上的水汽输送较强,而"4·6"暴雨过程的超低空水汽更为充沛,辐合和垂直运动更强;4)"4·6"暴雨下层辐合宽广,有利于上升运动。而"3·9"暴雨上层辐散区域宽广,垂直速度更大,动力条件更好;5)"4·6"暴雨的不稳定能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热力条件更有利于产生暴雨。  相似文献   

11.
郑皓文  杨强 《山西科技》2013,28(2):42-4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及区域加密资料,对2012年8月16—18日出现在山西南部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在短波槽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南退的背景下,700 hPa、850 hPa切变线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与热力不稳定条件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及热力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与暴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大理州“2010.8.22”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TBB资料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对2010年8月22日大理州突发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切变线是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大暴雨发生在中尺度对流云团-52℃的冷云区范围内;物理量场与暴雨天气配合较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暴雨天气的发生;风廓线雷达的负垂直速度和信噪比变化可以揭示出中小尺度系统变化过程,降雨强时负的垂直速度和信噪比也加大;对提高中小尺度的监测预警有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张琪 《河南科学》2014,(9):1810-1814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三门峡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4日三门峡暴雨的环境条件、散度涡度场和中小尺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过程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促进气旋式涡度增加,上升运动增强;反之亦然.中层波动使得中低层辐合和中高层辐散更加深厚,进一步增强上升运动.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受弱冷空气阻挡在三门峡地区堆积,为暴雨提供水汽和能量.南下的弱冷空气与辐合线和低层切变线组成强有力的触发抬升机制.暴雨期间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和风廓线产品,跟踪暴雨前后垂直方向风的变化和辐合系统,在强降水的临近预报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天气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渭河流域致洪暴雨进行分析,以便得出其时空分布特征、天气环流特征,以及暴雨型和天气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致洪暴雨预报和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1954年至2004年渭河流域70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流域洪水灾害资料和高空天气图资料,应用统计学和天气学方法,得出近50年来渭河流域致洪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天气环流特征,总结出了暴雨型和天气型等不同类型,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近50年来渭河流域年均出现1次致洪暴雨过程,最多年份出现5次;致洪暴雨发生频率最高在7月上、下旬和8月上、中旬;致洪暴雨分为上游暴雨型、连阴雨中暴雨型、本区域暴雨型和叠加暴雨型4种类型,产生暴雨的大气环流形势分为低槽型、西南气流型、低涡切变型和副高控制型4种。结论渭河流域洪灾的形成与本地暴雨有密切关系,多数致洪暴雨都有低空急流相伴,低槽型和西南气流型是产生致洪暴雨的主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09年8月20—21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运用地面和高空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卫星云图以及micaps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对造成此次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演变以及卫星云图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为此类天气过程的预报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6日河南省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和垂直螺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西南涡沿切变线移出是暴雨形成的诱因,中低层低涡与涡前持续的低空急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大尺度天气背景条件.700 hPa水汽通量变化对强降水落区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暴雨区一般位于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附近和前端等值线梯度密集带内;水汽通量辐合增强增厚降水增强.强降水多位于垂直螺旋度正大值中心附近和长轴两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5日黑龙江暴雨预报落区订正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黑龙江省2008年7月5日暴雨天气过程发生前期的水汽和能量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暴雨过程中水汽条件和冷空气的作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期水汽通量高值区和高能量区对订正暴雨预报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高低空冷空气的到达时间不同步,是这次降水过程中无强对流天气出现的主要原因,干冷空气的侵入影响了蒙古气旋和华北气旋的完全合并和连接,阻断水汽和能量的输送。  相似文献   

18.
利用NCEP(1°×1°)FNL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发生在2017年夏季(6月29日)和2018年秋季(9月7日)的昆明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尝试为今后昆明不同季节的局地性大暴雨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06.29"过程暴雨带呈NW—SE向,"09.07"过程暴雨带呈准南北向."06.29"过程在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降水量和强降水范围方面均明显大于"09.07"过程;(2)"06.29"过程暴雨主要影响系统是低槽切变线,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而"09.07"过程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南海东部热带低压和近地层冷锋,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06.29"过程系统明显较"09.07"过程系统深厚,移动较慢;(3)2个过程的对流环境均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产生,"06.29"过程的对流环境条件明显强于"09.07"过程;(4)最大小时雨量出现站点的平均径向速度显示,"06.29"过程全部体扫(10个)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09.07"过程8个体扫同时出现了速度辐合和逆风区;(5)"06.29"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为片状混合性回波在昆明北部地区长时间维持,回波移动非常缓慢,后向传播特征明显."09.07"过程雷达回波演变为呈NW—SE向冷锋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形成NW—SE向带状分布的混合性回波向西南方向移动,回波移动快,列车效应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FY2D卫星云图等从影响系统、物理量场诊断等方面对2009年5月20日发生在江西赣中、赣东北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这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静止锋等天气尺度系统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暴雨区与垂直速度及涡度所表现的强烈上升区对应,并伴有高能高湿条件;地面弱冷空气入侵,导致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加强;由于高空槽前强的正涡度平流和斜压性,高空槽云系发展成典型的斜压叶状云型,对应地面锋生和江淮气旋生成,降水加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和红外云图,对2005年6月2日至4日发生在东疆北部巴里坤的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中亚低槽是暴雨的影响系统,水汽向暴雨区的输送和辐合、对流层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暴雨产生提供了动力和热力条件,暴雨主要由强对流天气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