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的长度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之一的"米(m)",为保持同国际一致的长度单位,我国建立的长度基准经历了实物基准、自然基准和复现以基本物理常数定义"米(m)"的激光波长基准的三个阶段。我国计量工作者在我国成功复现了"米(m)"并对国际复现米定义作出了贡献,经过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建立了我国系列长度计量基标准,保持了国家长度单位量值的统一及与国际量值的一致,长度计量基标准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3m测地基准尺C概况 3m测地基准尺C是我国用来检定24m殷钢基线尺长度的计量标准,同时也是协调空间大地测量仪器与常规大地测量仪器量值以及与国家基本长度单位相联系的中间计量器具。 3m测地基准尺C是瑞士日内瓦仪器公司  相似文献   

3.
刘胜松 《中国计量》2010,(10):56-58
建立复现准确度高、长期稳定、具有普适性的量子基准是计量学在新世纪的新追求。长度单位米的计量基准随着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实物基准——氪-86光波长度基准(米的第一代量子基准)——与基本物理常数相联系的633nm氦氖激光波长基准(米的第二代量子基准)的变革过程。米的两代量子基准各有特点,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计测技术》2005,25(3):63-64
2005年6月16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32nm(纳米)碘稳定固体激光频率标准,通过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使我国长度基准由气体发展到固体,提高了长度计量的精确度,为我国更为准确地实现长度单位“米”定义的复现提供了新途径,标志着我国长度计量跃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5.
平面度是长度计量中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机械零件形状误差的一个主要参数。平面度计量器具广泛应用于光学、机械制造业。一、平面度计量基准和计量标准1.平面度计量基 准目前我国平面度国家基准由平面等倾干涉仪、φ150mm基准平晶组、210mm基准长平晶组和310mm基准长平晶组组成。为保证平面度量值的准确传递,国家还设置与基准相同类型的平面度国家副基准。  相似文献   

6.
顾耀宗 《上海计量测试》2011,38(1):50-50,54
第二十六讲量块的等和级1概述量块是一种高精度的单值量具,是长度计量中使用最广泛的计量器具。通常将量块作为长度计量的标准,用于检定或校准长度计量仪器、量具等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再通过长度计量仪器、量具等计量器具对机械零件尺寸的测量,从而使各种机械零件的尺寸溯源至长度基准。  相似文献   

7.
1983年,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米定义可表述为“米等于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即米是基于真空中的光速c=299792458m/s这一基本物理常数而定义的。这表明长度基准走过了“实物基准二自然基准d基本物理常数定义”的发展过程。与以前的米原器或氛一86定义相比,该定义的最大特点是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义本身并不局限于规定某一装置或某一辐射为基准,任何一种激光辐射,只要能准确知道其频率,都可以用来复现长度单位米;其次,由于真空中光速C是一恒量,故激光波长的不确定度即为…  相似文献   

8.
长度计量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不可缺少的活动,是计量学科最基础的内容.国际单位制中长度计量的单位是"米",将全世界统一的国际长度基准"米"传递至各国的长度基准,然后再由国家长度基准传递至野外基线,通过野外基线将"米"传递至各种待定量,构成了测绘计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量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NIMTT)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其主要任务是贯彻实施计量法律、法规 ,面向全国提供计量保证。全院共计 40 0多名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 ,拥有 2 0 0多项国家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工作基准及标准 ,全面系统地建立起了长度、温度、力学、电学、声学、光学、放射、化学、无线电、时间十大计量项目。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计量测试研究所电学室拥有国家欧姆基准、电阻副基准和工作基准 ;国家伏特基准、电池副基准和工作基准 ;交 直流仪器、参数 ;数字式、指针式多用表 ;大功率电学及磁学仪表…  相似文献   

10.
刘忠有  钱进 《中国计量》2014,(12):58-61
<正>1964年,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成后的第十个年头,组建了第二光学室(第一光学室是现在光学所的前身),延续至今变成长度量子基准实验室,从事稳频激光及其应用的研究已有50年。半个世纪以来,不仅使我国长度计量基准从无到有,而且建成了世界先进水平的长度计量基准实验室。其间先后有50余人参加了其中的工作,可以说在出成果和出人才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对计量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