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治疗胆胰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应用国产乳头柱状扩张气囊对88例胆胰疾病患者行EPBD治疗,如有胆管结石,行胆管结石取石术或碎石术,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88例患者行乳头气囊扩张均获成功.61例胆管结石患者中55例采用网篮或取石气囊取出结石,4例采用机械碎石篮碎石后取出;1例2次内镜取尽结石;另2例患者改行EST后成功取出结石.胆总管下段良性狭窄扩张后有效率达94.11%(16/17),未发生出血、穿孔等急重并发症.结论 EPBD对胆总管结石的取出以及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的治疗效果明显,尤其适用于需要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的年轻患者及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禁忌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时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实施EPBD68例,应用气囊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扩张至8-10mm,直接用取石网篮或取石气囊取石。其中63例在EPBD后当即清除结石(9例在EPBD后再行EST取石);3例7-10d后在十二指肠镜下再次行EPBD取尽残余结石;2例改行外科手术取石。(2)实施。KST63例,应用拉式切开刀对乳头作12-15mm切开后取石。其中59例用取石网篮及取石气囊当即清除结石(其中7例附加碎石网篮碎石后取石);2例7-10d后在十二指肠镜下再次取尽残余结石;2例改行外科手术取石。结果:68例完成EPBD的病例中,无出血、穿孔、胆管炎及重症胰腺炎发生。63例完成EST的病例中,无穿孔发生;胆管炎2例,出血2例,重症胰腺炎1例。9例在EPBD后再行EST取石的病例,无出血、穿孔、胆管炎及重症胰腺炎发生。结论:EPBD联合EST取石可提高取石的成功率,且胰腺炎的发生率较单纯EST显著降低,发生出血、穿孔的风险也明显降低;EPBD联合EST取石,出血风险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单纯EPBD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内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方法:对246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全部行逆行胆管造影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根据情况分别行网篮取石、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或气囊取石。结果:246例患者行EST后239例取出结石,213例行鼻胆管引流术。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内镜下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胆管结石合并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经内镜下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取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0 cm直径乳头气囊扩张管行气囊扩张术在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Olympus公司TJF230/240十二指肠镜、Cook公司1.0 cm直径乳头气囊扩张管配合碎石器、取石篮、鼻胆管等对31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31例行10 cm直径乳头气囊扩张管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辅以取石、留置鼻胆管治疗,取尽结石,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化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访2年28例治愈无复发.结论 1.0 cm直径乳头气囊扩张管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对107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ST和(或)适度水压气囊扩张,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 107例行EST后99例取净结石(92.5%),术后发生胰腺炎3例,出血2例,穿孔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4%。结论内镜下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只要熟悉胆总管末端与憩室的解剖关系;明确适当的切开指征,掌握EST及取石的操作技巧,就可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实施EPBD术38例。应用气囊将十二指肠乳头开口扩张至8mm,直接用取石网篮取石,当结石较大时先行机械碎石网碎石后再取石。术后鼻胆管引流,并造影复查。结果:37例成功完成EPBD,36例在EPBD后清除结石,7例附加机械碎石术。37例中,2例十二指肠镜下取石2次,1例再次ERCP时改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取石。37例中无出血、穿孔、重症胆管炎或重症胰腺炎发生,无术后胆管明显积气;9例出现高淀粉酶血症,72h内恢复。结论:EPBD后取石具有与EST后取石相近的成功率,出血风险低,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并不高,机械碎石比例较ESr术后为高。适用于10mm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但对较大结石也可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中切开术(SM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的181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特殊十二指肠乳头38例(憩室内乳头14例、憩室旁乳头17例、细小乳头7例)、正常十二指肠乳头143例,前者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联合EPBD取石、碎石,后者行乳头括约肌中切开术(MEST)联合EPBD取石、碎石。结果 SMEST联合EPBD治疗181例,最大结石≥10 mm而15 mm的患者136例、最大结石≥15 mm而25 mm的患者45例,前者采用取石网篮直接取石成功115例、不成功21例,这21例患者行碎石后取石均一次成功,后者先碎石后取石,一次成功31例、二次成功14例,所有181例患者取石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00%。181例患者中,并发轻症急性胰腺炎8例(4.42%,8/181)、出血9例(4.97%,9/181)、穿孔0例,近期三大并发症发生率为9.93%(17/181),经内科治疗均治愈。结论 SMEST联合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有效,且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对于特殊十二指肠乳头患者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径1.0cm乳头气囊扩张管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的作用。方法采用Olympus公司TJF230/240十二指肠镜、Cook公司直径1.0cm乳头气囊扩张管配合碎石器、取石篮、鼻胆管等进行治疗性ERCP。结果67例行10cm直径乳头气囊扩张管行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辅以取石、留置鼻胆管治疗。结论直径1.0cm乳头气囊扩张管行EPBD术在治疗性ERCP中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伴发乳头旁憩室或毕Ⅱ式术后的治疗性ERCP术操作难易程度上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对于〈10mm结石采用EPBD治疗,〉10mm采用EST治疗。结果:91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69例采用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自然排出者30例(18.7%);采用网篮或取石球囊取出结石有100例(62.5%),其中6例2次取石取尽,5例残留结石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石者25例(15.7%),其中单颗结石4例,多发性结石10例。13例1次碎石取出,10例2次取出,2例经3次内镜取石取净。1例继发急性胆管炎,4例急性胰腺炎。本组无1例消化道穿孔及死亡。结论:EST和EPBD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经验。方法 2005年2月~2009年8月采用EPBD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采用十二指肠镜,常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留置导丝,行EPBD,取石完毕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观察1~3d,无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十二指肠漏、胆管炎及胰腺炎者,在全身麻醉下行LC。结果 158例患者成功行EPBD、ENBD154例,手术时间32~56min,平均41min。1例取石时取石网篮将结石挤入左肝管并嵌顿,留置鼻胆管,放弃改开腹手术。1例因乳头纵轴较长,开口下移,且开口狭窄,呈"针尖状",造影导管及导丝不能顺利插入乳头,改用针刀开窗。1例气囊扩张乳头3次后,取石时网篮嵌顿于乳头部,努力使结石脱出网篮,切开乳头,取出结石。1例取石网篮成功取出2枚结石,再次检查取石时,乳头开口充血、水肿,反复努力,仍不能完成,改针刀开窗。术后并发症5例,4例急性轻型胰腺炎,经保守治疗后于术后1~2周痊愈,1例并发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经抗感染等治疗后于术后7天痊愈。154例EPBD、ENBD成功者中,成功行LC154例,手术时间26~85min,平均39min。1例LC术后4d出现胆漏,急行剖腹探查证实肝床有直径约0.2cm迷走胆管,缝合结扎胆管,行T管引流,术后10d痊愈。本组成功施行EPBD、ENBD及LC共154例,成功率97.4%。总住院时间7~19d,平均10d。ERCP术后住院时间1~14d,平均2.5d。LC术后住院时间3~22d,平均8d。无十二指肠漏、十二指肠乳头出血、急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出现。143例随访8~24个月,平均15个月,其中112例>12个月,无胆管结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掌握操作技巧,EPBD联合LC可作为治疗部分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不同直径大小气囊十二指肠乳头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近期疗效。方法将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普外科2015年1月-2015年10月连续收治的8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胆总管结石大小分别采用直径8、10、12和14 mm的气囊扩张,相应将胆总管结石患者分成4组,分别为8 mm组、10 mm组、12 mm组和14 mm组。然后采用取石网篮取石、取石球囊取石,必要时行机械碎石。观察各组患者术后24 h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和肠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2周行上腹部CT、胃肠造影检查,观察各组患者胆道积气、胆总管返流发生情况,分析比较不同组之间的近期疗效。结果各组患者均在EPBD下取石成功,取石成功率100.0%,各组间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2周胆道积气和胆总管返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B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取石方法,随气囊直径增加,对Oddi括约肌功能影响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内镜下气囊扩张术(EPBD)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内镜下治疗,其中38例行EPBD术,30例行EST术。结果结石取净率,EPBD术比EST术更加有效(分别为97%和81%,P=0.027);EPBD组总的并发症和胰腺炎并发症分别为5.3%和5.3%,明显低于EST组的20%和13.3%(P值分别为0.024和0.028)。结论EPBD术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比EST术操作方便、简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时,在减少内镜治疗并发症的同时保留乳头括约肌功能。方法应用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部分切开(endoscopic shincterotomy。EST)并气囊扩张(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md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108例,同时进行胆总管内压的测定,钡餐透视,观察有无胆道逆流情况,以鉴定乳头括约肌功能。结果取石成功率98.15%,1次取净结石达86.79%,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远期观察胆总管内压力无明显改变,钡餐透视无钡剂胆道逆流情况。结论内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部分切开并气囊扩张的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能够达到与EST的同样效果,弥补了EPBD的不足,在保留了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的同时减少了内镜治疗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技术与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1989年6月~2008年8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诊治患者6221例,其中,389例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接受了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经内镜网篮取石术(ESR)及碎石器机械碎石及取石球囊扩张等治疗,与同时期行同样治疗的400例无壶腹周围憩室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相比较.结果:389例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经内镜治疗后胆总管结石取净率97.43%(379/389).内镜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ERCP治疗壶腹周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关键是正确判断胆总管末端的走向,选择合理的切口和切开长度,根据憩室旁乳头和憩室内乳头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切开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十二指肠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在胆道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总结57例胆道良、恶性疾病经EPBD治疗的成功经验。结果:EPBD后取石41例,EPBD联合EST取石6例,EPBD治疗胆总管良性狭窄6例、恶性狭窄4例。结论:EPBD取石可替代部分EST取石,亦可联合EST取石。EPB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诊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KCP)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对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十二指肠乳头的关系及其对ERCP成功率、EST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该组48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所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60%(48/80).EKCP造影成功率97.9%(47/48),47例患者中45例(95.7%)成功施行EST取石.2例EST失败,1例因结石太大网篮圈套困难,另1例因十二指肠变形,内镜难以达到理想位置取石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该组EST术中创口出血者4例均经局部内镜止血成功,术中及术后无十二指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胆道结石发生率与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发生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对ERCP及EST治疗胆管结石的影响是有限的,只要操作者耐心、细心,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管结石经内镜下取石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罗珉  李培明  李克  张威浩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2):157-159,162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及价值。方法 对35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并行网篮取石和(或)机械碎石后网篮取石。结果 35例行EST后34例取净结石,结石 取净率97%。其中大切开6例,中切开25例,小切开4例。术后无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术后AKP、r-GT、TB、DB等生化指标较术前明显下降。随访后33例治愈无复发,随防平均时间2.3年。结论 应根据憩室位置和结石大小因人而宜地选择合适的乳头切开长度,必要时采取碎石等其他辅助手段,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i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护理。方法 对52例利用EPBD结合取石篮、取石球囊的胆总管结石患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进行分析。结果 52例患全部顺利实施EPBD共排除结石87颗,7例行2次扩张术,术后患均痊愈出院,复查B超、ERC无结石残存,胆管扩张全部改善。结论 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微创、有效,已成为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护理应注重术前患心理疏导、术中医护配合以及术后病情观察,以促进患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9.
胆总管结石27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经内镜不切开乳头括约肌取石、EST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274例。对于<15mm结石采用不切开乳头括约肌取石;>15mm结石采用EST治疗;对于>25mm结石、充满型结石、胆总管狭窄段>15mm或乳头插入失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274例中203例(74.09%)采用内镜治疗全部成功,其中98例不切开乳头括约肌用篮或取石气囊取出结石,53例经EPBD后网篮或气囊取石;52例采用EST治疗后取石。40例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碎石片。168例一次取石成功,35例经2-3次取石后取净。内镜取石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49%。手术治疗71例,全部取净结石,并发症发生率为4.22%。134例术后胃肠造影检查,EST治疗中4例有钡剂入胆道。结论 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治疗中尽可能保留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胆道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63例,经过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肝胰壶腹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胆管肿瘤者行内镜胆管内支架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e-bile drainage,ENBD);胆管中段狭窄行ERBD;对术后胆瘘者行ENBD治疗.结果61例(96.82%)ERCP成功;未发现胆管内异常3例;胆总管内结石34例,31例内镜下取石成功;乳头炎性狭窄5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7例,均行ERBD成功;3例乳头肿瘤和3例胆管肿瘤患者经ERBD或ENBD后黄疸明显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行ENBD后治愈,避免再次手术.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结论ERCP能明确胆道术后的并发症并能有效地进行相应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