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泌阳凹陷西部井楼和古城地区原油均遭受了中等-严重的生物降解,很多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很难真实地反映它们的成因、成熟度等特征,也难以建立原油的分类方案.为此,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研究区11个原油样品的芳烃化合物进行了检测,详细分析了其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利用芳烃的总体分布特征图、(C20+C21)-三芳甾烷/∑三芳甾烷与C20/(C20+C28R)-三芳甾烷关系图以及(C20+C21)-三芳甾烷/∑三芳甾烷将研究区原油分为2种类型,即"后峰型"(第1类原油)和"前峰型"(第2类原油),与饱和烃中抗生物降解能力较强的生标参数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关系图分类结果完全一致.根据三芳甾烷成熟度参数判识"后峰型"原油为低熟油、"前峰型"原油为成熟油.  相似文献   

2.
对准噶尔盆地中部Ⅲ区块的3类原油或油砂样品抽提物饱和烃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饱和 烃中甾烷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类原油的甾烷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 性,C27规则甾烷相对丰度明显低于C28、C29;C27、C28、C29异构体αββ型相对丰度明显高于ααα型(C28αββ(20S)或 C29αββ(20R)丰度最高);但这3类原油的成因是不一致的,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热演化、生物降解、运移分馏以及古 环境或岩性4个方面,其中第1、3类原油主要以热演化作用与运移作用为主,第1类原油还可能受到古环境或岩 性影响,两者均不受生物降解的影响,第2类原油则受到热演化、运移作用及生物降解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系统剖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尕斯库勒、油砂山油田(A区)与北区南翼山、油泉子油田(B区)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和分布特征,探讨了A区和B区原油的成因差异及其地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A区部分浅层原油正构烷烃碳数分布不完整,具有异常高的姥鲛烷(Pr)与n-C17峰面积比值和植烷(Ph)与n-C18峰面积比值,说明A区浅层油藏保存条件较差,部分原油遭受了轻微生物降解; A区和B区原油中甾藿比均大于2.4,且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多大于1,指示这2个区域原油母质来源都以浮游藻类为主,但B区原油中甾烷C27R与甾烷C29R峰面积比值和补身烷系列相对含量普遍高于A区,表明B区原油浮游藻类和细菌生源贡献可能相对较高; 所有原油都具有低姥植比、高伽马蜡烷含量的特点,且都检测出一定丰度的β-胡萝卜烷,说明生成原油的烃源岩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但A区原油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以及β-胡萝卜烷与C30藿烷峰面积比值明显高于B区,且升藿烷系列呈“翘尾巴”分布模式,而B区原油则没有这种现象,揭示生成A区原油的烃源岩沉积水体盐度更高、还原性更强; 甾烷异构体比值(C2920S/(20S+20R)值和C29ββ/(ββ+αα)值)表明A区均为低熟原油,而B区多为成熟原油。结合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纪湖盆沉积和构造演化史,认为南区与北区烃源岩沉积相带的不同空间展布情况是造成A区与B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呼和湖凹陷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低含蜡量和低凝固点的特点。其正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nC14~nC35,主峰碳数多为nC21,奇偶优势基本消失,nC2-1/nC2+2为0.55~1.186,为轻质油。原油姥鲛烷优势明显,且伽马蜡烷、β胡萝卜烷含量低,为淡水-沼泽环境。原油饱和烃含量高,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轻重烃比值较高,C29甾烷20S/(20S+20R)和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均在0.45~0.58,C31藿烷22S/(22S+22R)为0.58,这些特征表明该区原油属于成熟原油。油源对比研究表明,研究区原油只具有与南二段煤系烃源岩大致相同的碳同位素、甾烷及萜烷分布特征,原油来源于南二段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对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原油、油砂和泥岩进行了族组分、碳同位素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族组分含量表现为高饱和烃、芳烃与低非烃和沥青质;原油族组分碳同位素具有海相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有机质生物源主要来自盐湖相的水生生物和细菌;植烷优势明显,甾烷参数C29αα 20S/(20S+20R)为0.37~0.57,C29ββ/(ββ+αα)为0.41~0.65,重排甾烷和γ蜡烷含量相对较高,γ蜡烷指数达到0.55~0.84,表现为典型的盐湖相还原环境下形成的原油;油源对比分析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原油与沙三段烃源岩关系密切,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柱色谱分离方法,分别以氧化铝(5g)、上部为氧化铝下部为硅胶(3g∶2g)、上部为硅胶下部为氧化 铝(3g∶2g)和硅胶(5g)4种填充方法对原油和沥青砂岩抽提物进行族组成分析,对其饱和烃馏分进行气相色 谱-质谱分析,对比剖析了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这4种不同的填充方法对类异戊间二烯型烷 烃、藿烷、规则甾烷等生物标志物的分子组成影响一般均较小,但对于高碳数正构烷烃和重排甾烷等化合物的影 响则较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冷湖构造带和马北油田26个原油样品中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系统分析,发现马北油田原油中姥植比(低于2.0)相对偏低,伽马蜡烷指数(0.10~0.20)相对偏高,甾烷组成中明显富含指示藻类贡献的C27甾烷,且重排甾烷含量中等,它们与附近凹陷发育的中侏罗统湖相泥岩中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基本一致,显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而冷湖构造带原油中姥植比(2.0~2.5)相对偏高,伽马蜡烷指数(低于0.05)相对偏低,明显富含指示陆源有机质贡献的C29甾烷,且重排甾烷含量相对丰富,这一系列特征均明显有别于马北油田原油,而与冷湖地区发育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中的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相吻合,表明该地区发育的下侏罗统湖相泥岩是其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苏北盆地泰州组现今仍是一个新的勘探领域,根据苏北盆地海安凹陷泰州组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的馏分组成、分子地球化学参数等油源分析,显示泰州组原油来自泰二段烃源岩,系统阐述了泰州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成油母质类型、热演化程度及油源进行了讨论.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甾烷相对丰富,萜烷以藿烷为主,甾烷以规则甾烷占绝对优势.泰州组原油的生油母质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的低等生物,而高等植物则较少;有机质沉积环境整体为咸化、还原环境,但又有所差异,以富安断层为界,断层西北侧盐度高,还原性强,而断层东南侧盐度低,还原性弱;原油成熟度低,处于低熟-未熟阶段.  相似文献   

9.
含油盆地同一类型原油的精细划分与油源对比是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大量样品的GC-MS分析资料显示,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湖相烃源岩的17α(H)-C30重排藿烷(C* 30)相对丰度的变化特征相耦合,原油的C* 30相对丰度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与规律性,并且C* 30相对丰度的变化与重排甾烷。C29Ts、Ts等具有良好的关联性。因而,以C* 30相对丰度为主要依据,进行C* 30/C29降藿烷值-C* 30/C30藿烷值、C29Ts/C29降藿烷值C* 30/C30藿烷值等图解分析,可将中生界湖相油型油细分为异常高的C* 30相对丰度、较高—高的C* 30相对丰度和低C* 30相对丰度等3类。在此基础上,开展油岩的甾烷、萜烷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参数、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的对比,进一步结合烃源岩的发育特征、成藏组合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长7优质烃源岩(油页岩)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长7、长9黑色泥岩是次要烃源岩,长6、长8暗色泥岩对油源的贡献有限。中生界油源供给呈“一源主导、多源参与”的特征。这一认识对于盆地中生界资源评价与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车排子周缘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运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技术,对本区的油气来源、输导通道、运移方向等进行精细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认为车排子周缘石炭系以上的地层总体具有西北部为浅层,东南部埋深较大的特征,而油气来自于东南部凹陷的深层.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沙湾组稀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且可能有湖相原油的混源,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八道湾组为同一类原油,均来自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沙湾组、清水河组和八道湾组砂体砂地比均值分别为0.50,0.25和0.40,3个层位的砂体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白垩系和侏罗系底部不整合面有油气显示的井都位于孔隙度为10%的区域内,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地球化学参数示踪的油气运移方向指向砂体砂地比的高值区和不整合面孔隙度的高值区;石炭纪—侏罗纪发育的深大逆断层沟通了油源,而后期发育的正断层对油气藏起到了调整和改造作用.油气从深部向浅层、从凹陷向凸起的高部位运移而聚集成藏.深部的油气藏,输导体系单一,越靠近浅层,其输导体系越复杂.  相似文献   

11.
运用生物标志物绝对定量分析方法,利用萜烷比值参数、C_(29)甾烷成熟度参数对新沟油田原油混源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原油除有来自新一区、新二区低熟烃源岩外,还有来自新392井区的成熟烃源岩,其中新392井区是主要的供油岩。新二区Ⅲ油组成熟油供油比例基本占90%,Ⅱ油组、Ⅰ油组成熟油供油比例基本占70%~80%,新一区各油组成熟油供油比例略有降低。生物标志物定量分析技术在新沟泥质白云岩油藏中的可行性应用,对泥质白云岩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百色盆地第三系百岗组和那读组湖相烃源岩为混合型.通过2个典型未成熟暗色泥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液态烃、气态烃产率及组成等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那读组样品在低成熟~成熟阶段(模拟温度为230~350℃)以液态烃产出为主,其中低熟油的累积产率约占60%的比例.百岗组样品在低成熟阶段液态烃产率略大于气态烃产率,到成熟阶段则以气态烃产出为主.在热模拟的气相产物组成中,那读组样品的气态烃含量随模拟温度升高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在热模拟液态烃中,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27/C29甾烷比值、姥/植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较小,Ts/Tm比值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周缘凹陷存在多套烃源岩,成藏条件较好,但其东段、中段及西段油藏类型存在差异。为了深入了解其差异成因,在烃源岩及其产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各段原油特征,对饱和烃色谱、原油碳同位素、姥植比以及甾烷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滴南凸起东段原油为典型的二叠系源岩成熟阶段产物,滴南凸起西段及中段原油来源于二叠系成熟阶段产物,同时存在侏罗系源岩产物的混和物。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采自塔河油田白垩系油藏的12件原油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系统研究了原油的地球化学和原油及族组成碳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白垩系原油中正构烷烃系列的碳数分布范围为nC10~nC35且呈前峰型单峰态分布,以nC1s或nC1s为主峰碳数、C21TT/C23TT值分布范围为0.51~0.56、甾烷质量分数C27>C2s<<C29,C29/C30藿烷值分布范围为0.55~0.69、原油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为-31.94‰~-30.00%0.东、西部白垩系原油在部分分子地球化学指标上存在差异.东部原油Pr/Ph>1.4,西部原油Pr/Ph<1.2;东部原油二苯并噻吩质量分数为50%~70%,西部原油二苯并噻吩质量分数>80%;东部原油C3o重排藿烷/C30藿烷值为0.20~0.23,西部原油C30重排藿烷/C30藿烷值为0.08~0.11.因此,白垩系原油与奥陶系原油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低密度、低含硫量、完整的正烷烃系列且以低分子量轻烃为主、C21/C23三环萜烷值<1、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型分布、高C29/C3o藿烷值、高二苯并噻吩含量、低碳同位素值,两者具有统一的油源,为同一成因类型.塔河油田白垩系东部6口井的原油与西部6口井原油分别属于不同的组群,造成东西部原油细微分子地球化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地层浸染或者气侵等次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阴离子树脂交换色谱法分离出的蒙旦蜡游离酸通过重氮甲烷(CH_2N_2)酯化,得到蜡酸甲酯。经GC/MS分析,碳数分布为XDCWFAC_(20)~C_(84),XDOWFA C_(20)~C_(34),SLCWFA C_(20)~C_(33),SLOWFA C_(20)~C_(33)。经硝酸氧化后,游离酸的碳数分布未发生变化。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正构一元烷酸在游离蜡酸中的百分含量为:XDCWFA50.52,XDOWFA78.47;SLCWFA83.01,SLOWFA97.63。在纯蜡中相应百分含量为:6.32,32.96,35.69,54.67。最高含量碳分布:SLCWFA和SLOWFA中为C_(28),XDCWFA为C_(28),而XDOWFA为C_(26)。与蒙旦蜡烷醇一样,表现出很好的奇偶规律,即偶数碳烷酸占绝对优势。XDCWFA和XDOWFA有着比SLCWFA和SLOWFA更复杂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发育有煤系(主要为炭质泥岩和煤)和湖相泥岩两种不同类型的烃源岩.通过TOC,热解,生物标志物和有机岩石学分析后认为克拉玛依组湖相泥岩是一套弱氧化—弱还原条件下的微咸水沉积,而煤系烃源岩则主要是一套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下的淡水沉积.研究结果表明:两类烃源岩有机质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为主,同时还有一定比例的藻类和微生物.烃源岩的氢指数平均216 mg/g,H/C原子比平均0.79,有机质类型均为Ⅱ_2—Ⅲ型,除生气外,还具有一定的生油能力.克拉玛依组湖相泥岩总体属于中等—好的生油岩,部分达到极好生油岩,丰度高于白碱滩组湖相泥岩;而克拉玛依组煤系烃源岩总体属于中等生油岩.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和T_(max)均较低(0.41%~0.85%和419~449℃),抽提物甾烷异构体未达到平衡值(C_(29)甾烷20S/(20S+20R)=0.08~0.42;C_(29)甾烷ββ/(ββ+αα)=0.13~0.48),说明总体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盆地模拟表明西北缘克拉玛依组成熟有效源灶仅在玛湖凹陷中心部位局限分布,是研究区一套次要的烃源岩.从全盆地来看,克拉玛依组成熟有效源灶的分布范围仍十分可观,有望今后成为准噶尔盆地一个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  相似文献   

17.
有效烃源岩的识别和评价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研究的基础。结合江汉盆地Ex下段原油地化特征,采用烃源岩中有机碳含量、Pr/Ph值、C27~C29正常甾烷的相对组成以及伽马蜡烷指数(伽马蜡烷/αβC30值)等方法筛选江汉盆地Ex下段有效烃源岩,并应用于江陵凹陷南斜坡地区。结果显示,南斜坡Ex组原油具有双重来源,即本地Ex下段烃源岩能够为本区提供一定量的成熟-高成熟油,紧邻南斜坡的北部凹陷带Ex下段高成熟烃源岩能够提供高成熟油。  相似文献   

18.
依据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不同类型原油样品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分析结果,可以将其划分为煤成油和湖相油两大类。以HZ9-2-1井为代表的煤成油表现出强烈的姥鲛烷优势,C19~C26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呈现阶梯状依次降低,C24四环萜烷相对丰度远高于C26三环萜烷,藿烷系列C29降藿烷和C31升藿烷较为丰富,新藿烷(Ts和C29 Ts)含量很低,甾烷组成中C29规则甾烷和重排甾烷占绝对优势,这与典型煤成油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一致。湖相油中姥鲛烷优势较弱,C19~C26三环萜烷系列呈现以C21为主峰的正态分布,C24四环萜烷丰度与C26三环萜烷丰度相当,新藿烷和重排藿烷含量中等,伽马蜡烷含量极低,2-甲基藿烷与C304-甲基甾烷十分丰富且存在正相关关系。它们可以作为鉴别研究区原油成因类型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原油与油田水物理性质、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以及萜烷与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多项地球化学指标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延长组长8、长6、长4+5等油层组原油性质较为复杂,其成熟度、母源氧化-还原环境及母质类型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烃源岩评价也显示长9、长8、长7、长6、长4+5段的暗色泥岩有机质质量和类型有所差别,但均具备生排烃能力。油源对比结果进一步证明:成藏过程存在多套油源混源供油的成藏效应,其中长8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8段烃源岩;长6油层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7—长6段烃源岩;长4+5油层组原油存在长7、长6及长4+5段多源烃源岩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析重质油在低渗透砂岩中的成藏特征,通过对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储层孔隙类型和原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质等方面的分析,对准东火北地区平地泉组储层特征和原油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对致密储层而言,储层物性对原油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孔渗较好的储层利于孔隙中流体的交换,源岩低成熟产物成藏后,后期成熟度较高的原油还可成藏,导致物性差的储层中原油成熟度低,物性较好的储层中原油成熟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岩石类型主要为云质极细粒砂岩,储层孔隙不发育,孔隙度主体小于5%,渗透率普遍小于0.1 mD,孔喉半径为0.037~0.148μm,属于纳米孔范畴.该区原油姥植比为1.34~1.36,碳同位素为-30.21‰~-30.01‰,饱和烃色谱存在奇偶优势,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ββ/(αα+ββ)为0.24~0.27,属于本身二叠系平地泉组低演化阶段的产物.原油以近源成藏为主,储层致密导致原油侧向运移困难,凹陷深部二叠系平地泉组成熟原油未能进入火北地区成藏.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应重视低成熟烃源岩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