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ED)检查,探讨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速度的作用。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观察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其中针刺组临床治愈率为45%,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5%,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动脉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lt;0.05)。TCD异常率为77.5%(31/40),以椎基动脉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两组椎基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针刺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lt;0.05)。结论:针刺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vertebroarterial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vertebroarterial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1.4),(19.2±12.3),(22.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1.6),(19.4±10.9),(23.3±12.1)cm/s(P<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0.5),(24.4±10.3),(28.8±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9.7),(26.6±8.9),(29.4±9.5)cm/s(P<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3.
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LNA)、右侧椎动脉(right vertebroarterial 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77;11.4),(19.2&;#177;12.3),(22.7&;#17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77;11.6),(19.4&;#177;10.9),(23.3&;#177;12.1)cm/s(P&;lt;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77;10.5),(24.4&;#177;10.3)。(28.8&;#177;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177;9.7),(26.6&;#177;8.9),(29.4&;#177;9.5)cm/s(P&;lt;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的TCD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 ,治疗方法较多 ,目前对此病疗效评估多根据临床症状改善来判断 ,缺少客观指标。为此 ,我们在选用齐刺治疗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doppler,TCD)检测齐刺治疗 7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 ,为量化评估中医齐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的评估方法。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 70例患者均满足以下条件 :①以头痛、眩晕等为主要症状 ;②满足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③颈椎X片提示有颈椎异常改变。所有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针刺组 40例 ,男 2 1例 ,女 19例 ;年龄 2 8~ 7…  相似文献   

5.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采用配对设计研究方法.对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SA)住院患进行经颅多昔勒超声(TCD)检测分析。结果发现CSA组.TUD检测异常率为68.29%.统计学处理,其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显减慢(P<0.01~0.001)。这证实CSA患存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亦表明TCD检测能够为CSA的诊断提供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客观依据。本还发现.CSA组TCD检测正常转头状态下TCD频谱显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变,这表明转头可使其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加重。提示对CSA患尚需考虑不同头位的TCD检测。部分CSA患的TCD检测.其推动脉和基底动脉呈动脉硬化性改变,但统计学处理其血管搏动指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性差异(P>0.05),提示TCD检测尚不能代替临床血压。血脂,眼底动脉及心电图等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症状的改善状况,并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12在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完成。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先于风池、风府穴施用按、揉、指掐等手法,约5min,接着于肩井穴施用滚法、拿法,约5min,再于双侧太阳穴施用环揉手法约3min,并点按百会、按揉翳风约3min,最后结合按、揉、滚等手法作用于颈项肩背部,待肌肉放松后,行颈椎关节拔伸手法,约5min,1次/d,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自拟的临床症状评分(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不能坚持工作为重度均计3分,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但能坚持工作为中度计2分,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为轻度计1分,无计0分)评估其眩晕、颈肩痛及头痛症状改善情况;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基底及左、右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测量参数为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6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结果: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完整的有40例,20例由于资料不完整未进入结果分析。①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0&;#177;0.6,2.4&;#177;0.5;0.9&;#177;0.6,2.3&;#177;0.7;0.8&;#177;0.8,2.1&;#177;0.6,P&;lt;0.05,P&;lt;0.01)。②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57&;#177;9,50&;#177;11;37&;#177;8,33&;#177;7;25&;#177;6,22&;#177;6)cm/s,P&;lt;0.01)[,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增高不明显[(27&;#177;7),(25&;#177;9)cm/s,(P&;gt;0.05)]。③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左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8&;#177;11,42&;#177;12;22&;#177;7,17&;#177;6;30&;#177;8,23&;#177;6;16&;#177;4,14&;#177;4)cm/s,(0.09&;#177;0.03,0.08&;#177;0.04)L/min,(P&;lt;0.01)]。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53&;#177;12),(44&;#177;16);(20&;#177;7).(16&;#177;8);(29&;#177;9),(22&;#177;8);(16&;#177;5),(13&;#177;5)cm/s;(0.08&;#177;0.04),(0.07&;#177;0.04)L/min,P&;lt;0.01或P&;lt;0.05]。结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可提高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宏杰  王亚东  夏军 《现代康复》1999,3(5):580-580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多发病,其主要病因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化及关节突关节、韧带退变导致椎动脉受挤压、腔内狭窄、血管受牵扯、血流不畅.使脑供血不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可固体位改变而致短暂性晕厥.常伴有耳呜、眼眠失眠等症状。目前其治疗方法很多,应用推章、理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眩晕量表评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在针灸治疗基础上,分别加脑仿生电刺激和牵引。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进行评估,观察脑仿生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及眩晕症状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2组总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2组患者ESCV、椎动脉血流动力比较均有提高,且治疗组ESCV评估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TCD指标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的RVA、LVA、BA血流速度明显加快(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改善脑血流量,从而缓解其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 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症状的改善状况,并以经颅多普勒检测其血液流变学变化为量化评估标准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方法:实验于2001-01/2003-12在佛山市中医院推拿科完成。选择诊断明确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先于风池、风府穴施用按、揉、指掐等手法,约5min,接着于肩井穴施用滚法、拿法,约5min,再于双侧太阳穴施用环揉手法约3min,并点按百会、按揉翳风约3min,最后结合按、揉、滚等手法作用于颈项肩背部,待肌肉放松后,行颈椎关节拔伸手法,约5min,1次/d,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自拟的临床症状评分(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不能坚持工作为重度均计3分,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但能坚持工作为中度计2分,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为轻度计1分,无计0分)评估其眩晕、颈肩痛及头痛症状改善情况;经颅多普勒检查评估基底及左、右椎动脉血流变化情况,测量参数为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60例患者均知情同意。结果:实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完整的有40例,20例由于资料不完整未进入结果分析。①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眩晕、颈肩痛、头痛计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0±0.6,2.4±0.5;0.9±0.6,2.3±0.7;0.8±0.8,2.1±0.6,P<0.05,P<0.01)。②基底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基底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犤(57±9,50±11;37±8,33±7;25±6,22±6)cm/s,P<0.01)犤,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与治疗前相比增高不明显犤(27±7),(25±9)cm/s,(P>0.05)犦。③椎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左侧椎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犤(58±11,42±12;22±7,17±6;30±8,23±6;16±4,14±4)cm/s,(0.09±0.03,0.08±0.04)L/min,(P<0.01)犦。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时间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犤(53±12),(44±16);(20±7),(16±8);(29±9),(22±8);(16±5),(13±5)cm/s;(0.08±0.04),(0.07±0.04)L/min,P<0.01或P<0.05犦。结论: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可提高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颈肩痛和头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Mulligan手法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地将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随机配对设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均采用扩张血管药物、颈椎牵引及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用Mulligan手法,对照组加用Maitland手法,两组均治疗1疗程。采用颈性眩晕评估量表(ESCV)、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以双盲法在治疗前后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的ESCV评分、CASCS评分、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ulligan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常规组,电刺激组加例,常规组20例,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电刺激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的比例为75%(30/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的比例为77.5%(31/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电刺激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电刺激组Ⅴ波的峰潜伏期(PL)、Ⅲ-Ⅴ和Ⅰ-Ⅴ波的峰间潜伏期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电刺激双耳后乳突部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情况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针刺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针刺组20例和常规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及BAEP,观察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85%,其中针刺组临床治愈率为45%,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5%,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②治疗前针刺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TCD异常率为77. 5% (31 /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 EP异常率为75% (30 /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③治疗后两组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针刺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 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V波的峰潜伏期(PL)、III V和I V波的峰间潜伏期(IPL)改善更显著(P<0. 05)。④基底动脉低流速与III V及I VIPL之间存在负直线相关关系。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4.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变化,从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角度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3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TCD和BAEP,观察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 (1)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90%,其中手法组临床治愈率为46.6%,常规组临床治愈率为33.3%,2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前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率为76.7%(46/6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BAEP异常率为80%(48/6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3)治疗后2组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2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手法治疗组V波PL,Ⅲ-Ⅴ和Ⅰ-ⅤIPL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颈曲值在相当程度上反应了颈椎退行性变的过程.目的手法恢复颈椎曲度已在临床上得到认同,探讨手法对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的影响.设计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脊柱骨科及外科,一所中医学院的骨伤科研究所门诊.对象研究对象来自1999-01/2001-12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脊柱骨科,第一附属医院外三科,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门诊收治的颈椎病患者60例,分有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无颈曲异常的颈椎病组,每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者做对照组.方法颈椎病组施行手法治疗.观察对比颈椎病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的颈曲值和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并统计它们的相关系数.主要观察指标①颈椎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颈曲值.②各组治疗前后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值的变化.结果颈曲异常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普遍降低,各血管收缩峰值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和颈曲正常组(P<0.05).治疗后,3条血管的血流速度有明显提高,治疗前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变化与颈曲值呈相关性,治疗后左椎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与颈曲变化值相关.结论颈曲对椎基底动脉有内在的致病作用.手法可以恢复颈曲形状,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并与颈椎牵引作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1999-09/2001-01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按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30,男10例,女20例)和对照组(n=30,男12例,女18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隔2d行1次手法,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隔2d日牵引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AUS-128DP深圳产)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右侧椎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较治疗前加快(P〈0.05)。结论:仰旋按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且其作用效果强于单纯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并与颈椎牵引作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1999-09/2001-01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按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30,男10例,女20例)和对照组(n=30,男12例,女18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隔2d行1次手法,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隔2d日牵引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AUS-128DP深圳产)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右侧椎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较治疗前加快(P<0.05)。结论:仰旋按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且其作用效果强于单纯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星状神经节阻滞术,观察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选用成年人尸体,借助显微镜,观察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在椎动脉Ⅱ段周围的分布特点。结果:阻滞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改善椎动脉血流速度:治疗前的平均血流速度为32.25cm/s,治疗后的平均血流速度为42.02cm/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046,P<0.01),临床效果:31例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解剖发现星状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神经攀附于椎动脉的表面。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可能主要是由于颈椎病变压迫、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3例,采用双向交替牵引手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采用颈椎牵引和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观察2组患者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①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5.3%和75%,其中观察组治愈率为65.1%,对照组为25%,2组间总有效率及治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VBA血流速度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双向交替牵引手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