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与散光状态的关系。方法对324例592只眼中390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和散光参差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最多38.37%,其次为复性近视散光27%,单纯远视散光13.72%,混合散光11.3%,单纯近视散光9.62%。结论导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散光度:单纯远视散光为1.62±0.52D,单纯近视散光为1.53±0.48D,散光参差度1.28±0.33D,单纯和复合散光及混合散光的最低球镜、柱镜度数均为1.0~1.5D。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3—12岁屈光不正患儿的散光度及散光轴向分布情况。方法对本院门诊就诊的3—12岁屈光不正患儿童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并对确诊为规则散光的其中散光度≥0.50D的375只散光眼的眼镜处方中的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12岁屈光不正患儿375只散光眼中复性散光306眼,占全部病例81.60%。复性散光中,复性近视散光116眼,占37.91%,复性远视散光190眼,占62.09%;单纯性散光22眼,占全部病例5.87%。其中,单纯性近视散光8眼,单纯性远视散光14眼,占单纯散光比例分别为36.36%和63.64%;混合散光47眼占12.53%。本组375规则散光眼中,循规性散光315眼,占所有病例85.2%;逆规性散光26眼,占所有病例6.93%;斜轴散光34眼,占病例9.07%。本组散光程度:0.50~1.00D者232眼,占61.87%;1.25~2.00D者92眼,占24.53%;2.25~3.00D者39跟,占10.40%;3.25D以上者12眼,占3.20%。结论3~12岁视力不良儿童375只散光眼中散光类型以复性远视散光多见,散光轴向分布以循规性散光为主。散光程度多在3.00D以下,0.50—1.00D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6~12月婴儿与自然群体3~4岁儿童眼屈光分布,为本地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 随机收集3~4岁儿童317例(儿童组)与6~12岁婴儿237例(婴儿组),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2组患儿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婴儿组远视性屈光占83.12%,近视性屈光占6.12%,混合散光占10.76%;儿童组远视性屈光占96.05%,近视性屈光占1.58%,混合散光占2.37%.2组近视性屈光和混合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2岁婴儿的屈光状态呈不稳定状态,由近视状态向远视状态发展为主,由远视状态向近视状态发展为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分析6~12月婴儿与自然群体3~4岁儿童眼屈光分布,为本地弱视防治干预措施提供资料。方法随机收集3~4岁儿童317例(儿童组)与6~12岁婴儿237例(婴儿组),使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对2组患儿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婴儿组远视性屈光占83.12%,近视性屈光占6.12%,混合散光占10.76%;儿童组远视性屈光占96.05%,近视性屈光占1.58%,混合散光占2.37%。2组近视性屈光和混合散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2岁婴儿的屈光状态呈不稳定状态,由近视状态向远视状态发展为主,由远视状态向近视状态发展为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品散瞳后儿童弱视眼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方法:门诊随机选择3~12岁矫正视力低于0.8儿童146例,采用国际标准E字视力表查视力,1%阿托品眼膏散瞳5天后,先行电脑验光再行检影试片验光。结果:146例儿童中,远视发生率68.2%,近视发生率31.8%,远/近视合并散光的比例占85%,散光类型以顺规散光为主,弱视眼矫正视力与屈光度数和的Pearson相关系数r=-0.557。结论:近视、远视、混合散光是造成儿童弱视的重要原因,弱视眼屈光不正度数和越大弱视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7~15岁儿童散光眼的散光类型、散光程度及分布规律。方法从2009年8至10月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视光门诊就诊患者中随机选择7~15岁儿童249例(498只眼),用1%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散瞳,瞳孔散大后进行屈光度检查。结果 498只屈光不正眼中,散光眼占80.3%(400/498)。各种散光眼中,复合型近视散光最多,占50.2%,其他依次为复合型远视散光21.1%,混合散光7%。散光程度≤1.00D者占57%,≤2.00D者占22.5%,≤3.00D者占12.5%,≥3.25D者占8%。按散光轴向分,顺规散光占87.5%,逆规散光占6.5%,斜轴散光占6%。结论散光在7~15岁儿童中的检出率为80.3%,各年龄组散光分布均以低中度散光为主,7~9岁儿童以复合型远视散光为主,10~15岁儿童以复合型近视散光为主,各年龄组散轴向均以顺规散光为主。  相似文献   

7.
黄翠娥  钟晖  萧畅成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11-1812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儿童远视性屈光不正的屈光演变影响。方法 对105例(210眼)3~6岁远视性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屈光不正儿童给予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配镜处方根据检影验光度数给予不同程度的欠矫、第一组给予验光检影度数的80%(30例)、第二组给予75%(40例).第三组给予70%(35例),连续观察3年的屈光变化。结果 各组患儿的远视屈光度均逐年降低,但第一组的平均每年递减度数明显低于第二组和第三组(P〈0.01),第二组和第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有影响,适当欠矫有利于中高度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冯鑫媛  南莉  田璐 《天津医药》2021,49(7):727-730
目的 评价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对不同年龄、屈光状态、屈光类型及严重程度的弱视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弱视训练室收治的弱视患儿83例(112眼),所有患儿均在屈光矫正前提下进行调节训练治疗,单眼弱视儿童同时应用遮盖治疗。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屈光类型、不同屈光状态及弱视严重程度分组,分析不同组间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83例(112眼)中学龄前患儿33例(44眼),学龄50例(68眼);屈光参差47例(49眼),屈光不正36例(63眼);单纯远视5例(6眼),远视散光67例(88眼),近视散光11例(18眼);轻度弱视44眼,中度65眼,重度3眼。弱视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02/112眼),学龄前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学龄组(P<0.05);屈光参差组BCVA提高程度显著高于屈光不正组(P<0.05);远视散光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近视散光组和单纯远视组(P<0.01),而近视散光组与单纯远视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轻度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中度组及重度组(P<0.01),中度组和重度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重度组BCVA变化显著大于轻度组和中度组(P<0.01),中度组BCVA变化显著大于轻度组(P<0.01)。结论 传统弱视治疗联合调节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儿视力,学龄前、屈光参差及中、重度弱视患儿BCVA提高显著,远视散光患儿治疗有效率高,轻度组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对782例患儿(1408眼)进行散瞳验光,男420例,女362例,年龄3~14岁。结果: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80%、45.1%及8.10%;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异显著(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差异显著(P<0.01);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显著(P<0.01)。提示:妨碍儿童视觉功能的屈光不正以远视、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最少;弱视防治重在学龄前,近视防治重在学龄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儿童远视眼的屈光演变规律。方法观察136例(272眼)远视儿童,年龄4~9岁,平均(6.02±1.25)岁,每年应用1%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1次,连续3年观察远视度数的发展变化规律。结果4~9岁年龄组儿童远视眼的远视球镜部分和远视散光部分;远视屈光度数(球镜)部分逐年降低,平均降低0.41D,每年平均降低的幅度相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童远视眼远视屈光度(球镜)部分逐年降低,平均每年降低幅度相近,远视散光部分变化较小;儿童远视散光90%为顺规性散光。  相似文献   

11.
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对782例患儿(1408眼)进行散瞳验光,男420例,女362例,年龄3 ̄14岁。结果: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80%、45.1%及8.10%;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异显著(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差异显著(P〈0.01);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  相似文献   

12.
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医药论坛杂志》2005,26(20):30-31
目的 探讨儿童屈光不正与弱视的关系。方法 对520例患儿(928眼)进行散瞳验光。其中男279例,女241例,年龄3~13岁,记录并统计弱视的发病情况。结果 患儿远视、近视及混合性散光分别占46.77%、45.15%及8.08%;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的弱视患病率高于近视性,差别高度显著性(P〈0.01);学龄前患儿以远视为主,学龄期患儿以近视为主;学龄前患儿弱视患病率高于学龄期;弱视患病率随屈光不正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差异显著(P〈0.01)。结论 妨碍儿童视觉功能的屈光不正以远视、近视为主,混合性散光最少;弱视防治重在学龄前,近视防治重在学龄期。  相似文献   

13.
615名低常视力儿童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少年儿童屈光状态的特征,加强视力保健,防治弱视及近视发生。方法随即选择门诊视力低常患儿3~14岁615例,≤10岁采用1%阿托品眼膏,>10岁用复方托吡卡胺眼药水,散瞳后检影验光。结果615例中5~8岁各年龄组间远视与近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9~14岁各年龄组之间近视与远视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散光多分布在0.25~2.00D,顺规散光占95.41%、逆规散光占4.59%。结论随年龄增长,远视人数逐渐减少,近视人数逐渐增多,7~10岁患儿屈光状态由远视向近视发展的趋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共同性斜视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1 146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均进行扩瞳检影验光,根据年龄分为两组,记录屈光程度分为低、中、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146例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795例,占69.37%,远视及远视散光占96.73%,其中调节性内斜视中78.16%为中度或高度远视及远视散光,平均3.12D,外斜视351例,占30.63%,其中68.09%为远视及远视散光,31.91%为近视及近视散光.结论:共同性内斜视因调节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内、外斜视中均以远视居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不同类型斜视中屈光状态的规律及其弱视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的450 例斜视手术患儿,均在睫状肌麻痹下散瞳检影,屈光检查.结果 共同性内斜视中远视与远视散光最多,占90.6%,与其他类型斜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与近视散光在共同性外斜视中略多于其他类型斜视,占42.9%,但特征不显著.弱视眼在共同性内斜视及非共同性斜视中明显多于共同性外斜视,依次为45.3%,37.7%,13.9%,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远视引起的调节因素为共同性内斜视主要发病因素之一.儿童共同性斜视中内斜视与调节的关系较外斜视更为密切.儿童屈光状态检查是小儿眼科的重要临床工作之一,对斜视、弱视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儿童屈光参差与弱视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伟  蔚伟 《河北医药》2009,31(3):291-292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参差和弱视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不伴有斜视的屈光参差儿童124例,对所选病例测定裸眼视力、屈光状态、最佳的矫正视力并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当远视参差〉1.0 D,近视参差〉2.0 D,散光参差〉1.0 D,弱视的发生率分别为43%、50%、43%;屈光参差〉3.0 D,弱视发生率达100%。结论儿童屈光参差可严重损害患儿的视力,随着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弱视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7.
李容贞 《贵州医药》2000,24(12):718-719
目的 探讨儿童高的类型与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426例3~14岁弱视儿童按年龄、类型及屈光状态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学龄前弱视患儿占60%,学龄期弱视患儿占40%,斜视性弱视占53.05%,屈光不正性弱视占37.56%。屈光参差性弱视占9.39%;各类型弱视的屈光状态锭视及远神散光占74.67%,探访及近视散光占21.65%,混合性散光占3.27%,正视眼占0.03%。结论 儿童弱视的类型、年龄分布及屈光状态之间的关系差异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散瞳检影屈光不正及弱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散瞳检影1411例屈光不正及弱视的效果.方法 12岁以下者用1%阿托品眼膏涂眼方法、13岁以上者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水散瞳,以视网膜检影镜及带状检影镜检影.结果屈光不正者1343例,占95.18%,正视眼者68例,占4.8%;屈光不正中近视或近视散光者910例,占屈光不正例数的67.8%,远视及远视散光346例,占屈光不正例数的25.75%;弱视患者433例,占屈光不正例数的32.24%;合并斜视者42例,占屈光不正例数的3.12%.结论中小学生的屈光不正以中低度近视和近视散光最多见,环境因素是引起近视及弱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1.本文分析4,236只正常視力的屈光状态,其中远視类型多于近视类型(3.5:1)。正視眼513只眼(12.1%)。 2.4,236只眼中,散光眼368只眼(8.8%),混合散光14只眼,占散光眼3.8%。散光軸向以合规则者为多。其散光度一般均很小。 3.两眼屈光参差计771对眼,占总数28.4%,其中近視、远视各约占近视、远視屈光类型41.0%。屈光度数差以0.25屈光度为最多。也可認为是生理性的屈光参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眼的特点及其性质,规范儿童眼保健工作,为防治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我院门诊36岁学龄前儿童260例468眼,患者小瞳孔状态下表现为近视,睫状肌麻痹状态下表现为远视。对每位患者进行常规的眼科检查,每天涂1%的阿托品眼膏2次(早晚各一次),持续5 d(少数患者7 d),然后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验光师进行验光。结果 260例468眼中,远视433眼,占92.52%;正视12眼,占2.56%;混合散光23眼,占4.91%。结论为避免误诊,对视力低常的学龄前儿童需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其结果才比较可靠,学龄前儿童假性近视眼的屈光基础实际上为远视眼,所表现的近视是由于调节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