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腰痛是指后背腰骶部的疼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或不伴有下肢放射痛.椎间盘是下腰痛来源的一个重要部位,这种由椎间盘自身引起的下腰痛,称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它是单纯由于椎间盘病变刺激椎间盘疼痛感受器而引起的下腰痛.现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病机制、诊断及临床治疗3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装甲步兵在长时间谐振环境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后对其改善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及拟定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对某部402名装甲步兵在谐振环境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人员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并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装甲步兵采取腰背肌锻炼方法,明确其改善情况。结果共发生椎间盘源性下腰痛37例,发生率9.2%。其中乘员和载员分别为27例、10例,分别占73.0%、27.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1~2年和≥2年军龄组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显著高于≤1年军龄组(P<0.05),≤1年和1~2年军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Ⅰ度疼痛共发生25例,Ⅱ度疼痛发生12例,Ⅰ度疼痛明显高于Ⅱ度疼痛(P<0.05)。通过8周的腰背肌锻炼后,载员的有效率明显高于乘员(P<0.05);锻炼前与锻炼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某部装甲步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发生率较高,乘员发生率高于载员,≥2年军龄发生率最高,疼痛程度多为Ⅰ、Ⅱ度,通过适当的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Ⅰ、Ⅱ度疼痛的缓解有效,可作为治疗并预防Ⅰ、Ⅱ度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的常规措施。  相似文献   

3.
单忠林  彭宁宁  杨磊  曹同军 《河北医药》2012,34(8):1202-1203
腰痛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能引起腰痛的解剖部位多且复杂,如何判断腰痛的来源,进行定性及定位诊断一直是临床实践中的难点.在众多可能产生腰痛的病因中,近年来椎间盘源性腰痛受到更多的重视,并被认为是腰痛最常见的病因[1,2].但是,如何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仍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作者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发现髋外侧痛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因此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观察,并利用腰椎间盘神经传导通路的神经解剖原理对此进行解释,以期通过提高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本质的认识,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合理和准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源(非神经根)性腰痛的椎间盘形态与神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腰椎间盘的组成、形态、神经分布,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为腰椎间盘源性腰痛提供解剖生理学基础.方法随机选择选患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成人20例,在显微下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病理方法观察神经浸润程度(实验组).12个正常椎间盘来源于4具尸体,组织学检查椎间盘(对照组).结果椎间盘源性患者的椎间盘均有一条从髓核至外层纤维环的不规则的血管化肉芽组织条带区,血管化肉芽组织和疼痛神经沿着纤维环的放射性裂隙长入。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P物质(SP)、神经丝蛋白(NF)和血管活性肠肽(VIP)3种神经肽阳性神经纤维分布数量和比例,较正常对照椎间盘明显增多(P<0.05).结论纤维环撕裂、纤维环裂隙内的肉芽组织以及在肉芽组织中存在丰富的神经纤维分布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生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断和手术治疗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的概念是由Crock[1]于1970年提出的,是指由于一个或者多个椎间盘内部结构和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不伴神经根性症状腰痛。病理变化为髓核变性并形成延伸至纤维环外层的放射状裂隙,在一定的外界机械或化学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所有患者均接受过其他保守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58例患者,随机分成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组30例及椎间盘胶原酶溶解术组28例,观察治疗后疗效。结果: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总有效率为93.3%。结论:C臂机引导下臭氧微创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疗效确切,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夏群  梁威 《天津医药》2015,43(11):1244-1249
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很多, 如肌肉韧带损伤、 脊柱关节退行性变、 椎管狭窄、 椎间盘突出、 腰椎滑脱、 椎间盘源性腰痛、 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 肿瘤、 代谢性骨病等。而椎间盘源性腰痛则是近些年被认识到的, 尤其是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之后, 对本病的认识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将从病因、 发生机制、 临床诊断及治疗几个方面对近年来关于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臭氧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7月至2011年12月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临床资料,52例患者采用CT引导下臭氧注射髓核消融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3.26±1.16)分,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67±0.96)分,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改善率79.86%。结论 CT引导臭氧注射髓核消融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现象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9年4月-2010年11月22例经保守治疗无效、CT影像上无腰椎间盘突出的下腰痛患者行腰椎MRI检查和腰椎间盘造影术,评估腰椎间盘高信号区现象在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22例下腰痛患者中,有68个椎间盘行腰椎间盘造影...  相似文献   

10.
腰痛是脊柱疾患中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中最为常见的政状,正日益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60%~80%的成年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腰痛,在发达国家腰痛是失业甚至致残的首要病因,腰椎间盘退变是腰痛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关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理过程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近年有了新的进展,逐渐形成了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理论。本文就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髓核及纤维环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以其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无节段过度活动临床特点.下腰痛正日益成为严重影响健康的一种疾病,60%~80%的成年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下腰痛[1].对于椎间盘源性腰腿痛的治疗还没有肯定的结论,现将近几年来保守疗法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是指不伴神经根损伤、无节段不稳定、起源于椎间盘内部的腰痛。腰椎间盘退变是下腰痛产生的主要原因。估计有60%~80%的成年人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下腰痛^[1]。本文就有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过程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方法。方法应用在CT引导下射频热凝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28例,随访1~6个月并对其疗效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穿刺及治疗顺利完成,术后优良率86%,有效率96%。结论射频热凝消融术联合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安全、简单、有效的技术,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1]),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数有外伤史,据统计约有超过一半人口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腰痛~([2]),常在伤后数周或者数月出现,反复发作且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笔者所在科采用中药熏蒸配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谐振效应引起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相关炎性指标血清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谐振对椎间盘的损伤机制和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早期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取90只成年健康的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为造模对照组;C为4 Hz振动组;D为5 Hz振动组;E为6 Hz振动组。分别于2、4、6周每组在清晨空腹下经耳源静脉穿刺抽取5 ml静脉血,装于抗凝试管,离心取上清液在低温下保存,分别用ELISA法进行6-酮前列腺素1α(6-keto-PGF 1α)、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血清含量测定,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振动刺激6 Hz组及5 Hz组血清6-keto-PGF 1α的浓度在第2周末,第4周末、第6周末均明显高于造模对照组(P<0.05),振动刺激6 Hz组血清6-keto-PGF 1α浓度升高时间明显早于血清IL-1β浓度和血清TNF-α浓度。结论谐振与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炎性疼痛机制密切相关,可能导致椎间盘组织通透性增大并产生的高浓度炎性因子;监测血清6-keto-PGF 1α浓度可以较早、稳定地反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内炎性介质的变化,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早期诊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史春茂  王明复  杜明奎 《河北医药》2010,32(12):1555-1557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术加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射频消融术加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对26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治疗,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AS)和 Oswestry 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3 d、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 )分别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26例中,腰痛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24例(92.31%),腰椎功能明显改善21例(80.77%).术前和术后VAS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个月时VAS和ODI评分同术后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术加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杨洪亮 《河北医药》2008,30(7):1039-1041
下腰痛正日益成为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特别是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有证据表明60%~80%的成年人均经历过不同程度的下腰痛,随着人们对腰椎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检查手段的进展,认为椎间盘内部结构紊乱退变也可以引起腰痛.虽然经过20余年的不断探索及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认识上还存在很大争议,尤其在诊断和治疗方面[1,2].本文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与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诊治及术后疗效。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侧后路经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联合小关节突封闭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共60例,术前腰痛VAS评分为(6.71±1.13)分,ODI评分为(74.31±9.73)分。均采用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进行腰痛VAS评分、ODI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Mac Nab评分。结果末次随访VAS评分(1.37±0.87)分,改善率(80±9)%,ODI评分(16.98±5.86)分,改善率(77±10)%。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1)。按照Mac Nab评分标准,末次随访时17例优,41例良,2例可,总有效率100%,优良率97%。术后下腰痛复发3例(5%),出现椎间盘突出并行开放手术2例(3.33%)。神经根性痛觉过敏和灼样神经根痛4例(6.67%),给予营养神经、非甾体类药物等对症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结论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射频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熟练掌握该技术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91例腰痛患者进行椎间盘造影检查,确诊椎间盘源性腰痛后全部给予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有90个阳性造影间盘,共78例,其中L344例,L4537例,L5S127例,L3-4合并L4-52例,L45合并L5S18例.7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5年零10个月,平均2年零9个月.手术疗效优良率92.3%;植骨融合率94.9%.结论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确诊依据仍然是椎间盘造影,MRI只可作为筛选检查;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疗效确切;植骨来源取棘突、关节突和椎板骨质,操作简捷,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经济费用低,融合率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亚甲兰的疗效比较.方法 157例明确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A组56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1 ml+0.9%氯化钠注射液1 ml,B组10l例注射亚甲兰1 ml+0.9%氯化钠注射液1 ml,然后分别于治疗后1周、1年用VAS法测定治疗效果.结果 (1)两组治疗后1周VAS皆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1年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间盘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和亚甲兰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皆有效,亚甲兰疗效更持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