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常用药物性味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选择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其中常用15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再次进行统计处理。结果:171例肠易激综合征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疏肝理气药次之,15味中药归经以入脾经(93.3%)和肺经(60.0%)的药物为多,药性以平性和温性药为多,五味以甘味和苦味药为主。结论:甘平与甘温之类入脾经药物为治疗IBS的首选药物;入肝经的酸味药白芍是IBS的常用药;选用入肺经且具有宣肺理气功能的药物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检索词,查找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中医药治疗IBS-C的有效处方,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治疗IBS-C的方剂94首,涉及中药115味,总频次为916次,频次≥10有24味中药,其中甘草,白术,白芍频次最高;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和理气药为主;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苦、辛、甘药物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为主。结论:治疗IBS-C以健脾疏肝治其本,以清热祛瘀、化痰消积治其标,扶正祛邪,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药物性味与归经。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对其中常用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再次统计处理。结果:肠易激综合征用药以健脾类药物为主,疏肝理气药次之,药物归经以入脾经和肺经的药物为最多,药性以温性药和平性药为多,五味以甘味药和苦味药为主。结论:甘平与甘温之入脾经药物为治疗IBS的首选药物;入肝经的酸味药白芍是IBS的常用药;选用入肺经且具有宣肺理气功能的药物是IBS治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汤佳羽  蹇文渊 《河南中医》2021,41(2):245-249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用药规律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和人工筛选近10年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资讯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文献,整理出临床常用中药,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收入152首方中的中药共133味,药物类别19类,用药频数1 721次,用药频数较高的药物依次为金银花、蝉蜕、甘草、黄芩、防风、柴胡、荆芥、连翘、菊花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清热药,占28.57%,其次是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为主,累计频率为75.94%,以寒性最多,占46.62%;五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为84.98%,以苦味最多,占31.46%;归经以肝经、肺经、胃经多见,累积频率为53.75%,以肝经为主,占21.02%。结论:中医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最主要的单味药物为金银花、蝉蜕、甘草、黄芩、防风、柴胡、荆芥、连翘;按功效分类,主要为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药性以寒、温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经、肺经居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郑玉玲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肝癌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整理郑玉玲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门诊病例,建立肝癌病案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及药物关联规则、因子和聚类分析。结果 纳入病案148例、479诊次,涉及233味中药(累计频次8599次),统计分析得到柴胡、鸡内金、甘草等30个高频中药,所有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统计分析:四气以温、寒、平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肝、胃经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消食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对高频中药进行相关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个核心药组,因子分析提取出8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3类药物组方。结论 郑玉玲中医治疗肝癌以补虚扶正为主,从肝、脾、胃入手,疏肝健脾,消食和胃;注重活血散结,同时辨证配伍理气、化痰、祛湿、解毒等祛邪之药,寓攻于补,攻补兼施,以达到人体与肿瘤“和谐”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太平圣惠方》治疗消渴病用药规律。方法 应用MicrosoftExcel 2016软件对《太平圣惠方·三消论》治疗消渴的相关处方进行数据录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6及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运用Cytoscape 3.9.0构建高频药物关联网络图。结果 收集处方148条、中药176味,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共有18味,药性以寒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肾经。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对药5组,角药22组,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5个聚类药物组合。结论 《太平圣惠方》重视火热邪气与气阴两虚在消渴病病机中的重要性,治疗以清热药、滋阴药、补气药为主,为消渴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收集《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含大枣的中成药处方,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含大枣中成药的用药特点。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SPSS 21.0统计软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符合标准的中成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含大枣的中成药处方185种,涉及中药402味,高频中药28种,频次最高的前五味中药是大枣、茯苓、生姜、甘草、党参,功效分类以补虚药最常见,药味主要为甘、辛、苦味,药性主要集中在温、平,归经以脾经、肺经、胃经居多,剂型以丸剂、颗粒剂、片剂最多,主治疾病以脾系病最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5个药物组合。治疗脾系病类含大枣中成药处方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1个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2类。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含大枣的中成药组方以补虚药为主,多与甘、辛、苦味,温、平,归脾、肺、胃经的药物配伍,常用于治疗脾系疾病,且以四君子汤为主,为大枣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吴鞠通治疗小儿痘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吴鞠通医案》小儿痘证相关条文处方进行数据录入,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及IBM SPSS Modeler 18进行频数、性味归经、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收集到处方214首、中药130味、总使用频次2307次。其中使用频次>40次的药物共有15味,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主要归入肺经、肝经、脾经、胃经。通过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常用药队,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8个聚类药物组合。结论 吴鞠通治疗小儿痘证注重辨证,灵活应用凉泻或温补之法,重点在于解毒,需彻底清除痘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悸的中药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心悸的处方,应用Epidata 3.1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Excel 2007软件对药物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情况进行统计,运用IBM SPSS Modeler 14.1软件对药物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太平圣惠方》治疗心悸的方剂180首,包含中药212味,中药涉及药性总频次1 909次,其中人参、甘草、茯神等药物出现频次较高;从药物功效分析,药物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及平肝息风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居多,药味以甘、苦、辛居多,药物多归心经、脾经、肺经。通过关联分析获取二项、三项、四项、五项关联规则共103条,对药物使用频次≥20次的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获取药物常用组合聚类群3组。[结论]《太平圣惠方》中心悸的治疗用药具有温补安神、清泻心火、肺脾同治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总结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数据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2002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发表的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相关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并构建数据库,运用Excel 2019对其高频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进行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IBM SPSS Statistics 21.0软件对其药物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中药处方67首,中药77种,使用频数≥10的中药共16种,其中茵陈的使用频数最高。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多属肝经,药物功效以清热、利水渗湿为主。药物关联规则中高频药对以茵陈-栀子、茵陈-大黄、栀子-大黄为主。药物聚类分析得到了5个聚类。结论:临床上以湿热郁蒸型胎黄多见,中药药浴治疗新生儿黄疸多以清热利湿退黄的治法为主,方中药物以苦、寒药物居多,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顾护后天脾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关幼波治疗肝病的用药经验和药物性味归经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关幼波临床经验选》中医案58则,将所有药物及其性味归经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19.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和交叉、对应分析。结果:频数分析结果表明,用药以当归为首位,其次是白芍、茵陈、赤芍、甘草、藿香等;药性方面主要集中于寒、平、温性;药味方面以甘、苦、辛为主;归经方面主要归肝、脾、胃、肺经。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关幼波治疗肝病擅用甘平、苦寒、辛温中药,主入肝、脾经,酸肝、辛脾、甘心药味归经联系尤为密切。结论:关幼波先生治疗肝病主要以苦寒药物清利肝胆湿热,以甘平、辛温药物固护脾胃,养血柔肝,同时发现与酸肝关系密切,体现了酸味中药补肝体而制肝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文献探究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并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今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相关文献,建立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用药规律进行探究,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结果: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文献中所含中药复方104首,中药129味,药物种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和收涩药为主;药物性味以甘、苦为主,药性多为寒、平;归经以肝经、肾经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出4个聚类组合,另外对所涉及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规则17条,药组(3味药、4味药)规则36条。结论: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药物性味以甘苦为主,归肝肾两经,核心单味药为黄芪、丹参、生地黄等,临床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挖掘沈敏鹤主任医师证治卵巢癌的用药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原则和方法,纳入1711份沈敏鹤主任治疗卵巢癌患者的医案,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中西医诊断和处方药物信息等。中医处方的数据经规范化后,对处方证型及高频药物所属的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处方证型分布以"虚"证为主,用药频数最多者为甘草,其次为茯苓。高频药物药性频数以"温"为多,药物药味频数以甘、苦、辛为主,归经频数以脾经为多,药物的功效分类以补虚药为主。结论:沈敏鹤主任认为卵巢癌以"虚"为根本病机,兼夹"寒""瘀"等病机,临证善用"温""甘"、归脾经等中药进行配伍,常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现代复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至2017年北京301医院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中药复方,建立现代中药复方治疗NSCLC方剂数据库,并采用SPSS 22.0及SPSS Modeler14.2软件进行频数及频率分析、因子分析、关联分析等,进而对中药复方用药规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探讨其可能相关机制。结果:中药复方治疗肺癌复方231首,中药389种,高频中药135味,其中用药频次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是川贝母、炒黄芩、生龙骨、茯神、半枝莲;在涉及的39类药物中清热解毒药、补气药居于前列;归经以肺经、脾经、胃经为主;四气以寒、温、平、微寒为主;五味以甘、苦、辛为主。因子分析最后提取了12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65.595%,其中以补益气血、养阴清热散结、健脾理气化痰为主;通过聚类分析,提取了40常用得药对或药组;关联分析共得到63条关联规则,药对以茯苓→陈皮、炒白术→陈皮为常用,3味药组以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生神曲→炒白术、茯苓,陈皮→炒白术、茯苓为常用。结论:肺癌主因癌毒阻滞,痰热互结,临床诊疗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以祛邪宜清热解毒、为主,并兼顾正气,补益气血以培元扶正。  相似文献   

15.
杨忠  赵欣  邓萌 《光明中医》2023,(12):2259-2263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用药经验。方法 搜集120名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的医案,建立数据库,提取方药信息,应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数据挖掘。结果 共纳入77首方剂,涉及中药207种,总频次为1241次,高频次药物为甘草、白术、半夏、白花蛇舌草、黄芪等,用药分类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为脾、肝、胃经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甘草”“甘草-黄芪”等多种药物组合。聚类分析得到8组聚类组合和2组聚类方。结论 国医大师治疗胃肠道肿瘤以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清热利湿、消食和胃、化痰散瘀为主要治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PubMed数据库,收集中医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处方,建立数据文件。使用Excel 2019、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301首方剂,涉及中药223味,黄连、甘草、海螵蛸、吴茱萸等使用频数最多;常用药物以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为主,药性以寒居多,药味以苦、辛居多,归经以脾、胃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7种药物组合,因子分析提取了12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得到5个聚类方。结论 临床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多以调和脾胃、理气降逆为主,辛开苦降,辨证配伍化痰止咳平喘、清热等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孙达武教授治疗腰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孙教授治疗腰痛患者的医案,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进行中药使用频次分析、四气五味归经、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分析其用药规律,并挖掘药物核心组合和提取新处方。结果:共纳入病案158则,处方158首,涉及药物61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为杜仲、甘草、狗脊、续断、延胡索、牛膝、骨碎补、独活、透骨草、鸡血藤。中药功效以强筋壮骨类、活血止痛类为主。药性以温、平、寒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得到高频药物组合12个,新方3首。结论:孙教授治疗腰痛强调三因制宜,以补肾活血为基本思路,注重顾护脾胃,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为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中药组方的用药规律,针对常用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为CHF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10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医案,提取方药信息,整理后录入Excel 2010建立数据库,SPSS 23.0和SPSS modeler 14.2对中药功效、性、味、归经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方药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在合格入选的81例病案中,涉及药物162味。按功效分为19类,使用较频繁的前5类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温里药;药性以温、平、微寒、寒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以入肝经、肺经、脾经、肾经、胃经的药物为主;关联性较强的药物组合为补虚药配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并形成了5个聚类,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芪、丹参、附子间相互配伍。结论诸医家在遵循"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本质上,讲究"标本兼治,补行活泄,五脏同治"的原则,善于运用益气活血法,辨证配伍温阳利水、健脾化痰等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选取公开发表文献中辨治ADHD的有效中医复方88首,建立用药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对药物功效、性味归经、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显示,使用频率≥10%的药物有33味,前12位中药依次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龙骨、甘草、茯苓、牡蛎、龟甲、白芍、五味子、山茱萸、山药,为ADHD常用药物。使用频率前7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清热药、收涩药、开窍药、利水渗湿药;药性以温、寒、平为主,以温为最;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以甘为首;归经以肝、心、肾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的药对如远志→石菖蒲、牡蛎→龙骨、远志→熟地黄等。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8个聚类方。研究表明中医治疗ADHD用药以补虚(滋补肝肾,补益心脾)、安神为基本组方配伍,兼顾平肝(为主)、清热、理气、活血、化痰、熄风等,契合病机;多种数据挖掘技术结合能更全面和客观地反映ADHD临床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年1月至2012年12月核心期刊收录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UC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并分别对内服及灌肠治疗药物的用药、类别、性味、归经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涉及内服药物188味,使用频次2666;灌肠药物150味,使用频次1196。内服药物以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收涩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为主,累积频率74.33%;药味以苦、甘、辛、酸、涩为主,累积频率95.75%;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积频率90.85%;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累积频率74.63%。灌肠药物以清热药、止血药、补虚药、收涩药、活血药为主,累积频率80.36%;药味以苦、甘、涩、辛、酸为主,累积频率97.06%;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积频率94.73%;归经以肝、胃、大肠、脾、肺为主,累积频率74.75%。结论中医药治疗药物的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胃、肺、肝、大肠为主。内服药物重在补虚、清热、理气;灌肠药物重在清利湿热、和血止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