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安谷水电站建成后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对其所在的大渡河河口开展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49属、138种,主要由硅藻(种类数占71.02%)、绿藻(15.95%)、蓝藻(9.42%)、裸藻(1.45%)组成。大渡河河口主河道浮游植物种类数较高,特别是安谷水电站坝下断面最高。浮游植物密度为31.20×104~66.69×104个/L,其组成以硅藻为主,秋季浮游植物密度高于春季。大渡河主河道各样点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变化大,安谷水电站库区和坝下样点密度显著高于调查河段的其他样点。对比安谷水库蓄水前后,浮游植物种类的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而密度的季节分布则差异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安谷水电站库区和坝下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明显增加。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影响浮游植物密度的主要因子是水温、流速、透明度,与氮、磷元素的浓度则未显出相关性;RDA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流速、透明度、总氮是影响浮游植物组成的主要因素。安谷水电站的建设使得水体理化指标及水文情势分布因素发生改变,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分布造成了直接影响,特别是电站库区和坝下,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水电站施工建设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5月和10月对安谷水电站工程所在的大渡河河口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并与工程建设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48属、115种,主要由硅藻(占总种数65.21%)、绿藻(20.00%)、蓝藻(9.57%)、裸藻(2.61%)组成;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细小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尖头舟形藻(Navicula cuspidada)、变异直链藻(Melosirs varians)等17种。8个采样点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相同,即春季高于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水平分布以安谷库尾断面最高,平均密度为123.70×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1.1658mg/L;安谷库区断面最低,平均密度为69.42×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0.4457mg/L。研究显示,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植物种类、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季节分布趋势与施工前无明显差异,但这些指标的空间分布与施工前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工程施工造成了河道地形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直接受影响的库区、坝下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水电站施工建设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4年5月和10月对安谷水电站工程所在的大渡河河口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并与工程建设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浮游植物7门、48属、115种,主要由硅藻(占总种数65.21%)、绿藻(20.00%)、蓝藻(9.57%)、裸藻(2.61%)组成;优势种有美丽星杆藻(Asterionella formos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双头针杆藻(Synedra amphicephala)、细小桥弯藻(Cymbella pusilla)、尖头舟形藻(Navicula cuspidada)、变异直链藻(Melosirs varians)等17种。8个采样点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相同,即春季高于秋季。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水平分布以安谷库尾断面最高,平均密度为123.70×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1.1658mg/L;安谷库区断面最低,平均密度为69.42×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0.4457mg/L。研究显示,安谷水电站施工期浮游植物种类、优势种、密度、生物量组成及其季节分布趋势与施工前无明显差异,但这些指标的空间分布与施工前存在一定差异。主要是工程施工造成了河道地形结构的改变,特别是直接受影响的库区、坝下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大渡河河口春秋季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门、53属、157种;其中,硅藻种类最多,共109种,占总数的69.43%,其次是绿藻和蓝藻.左侧汊河和青衣江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优势度分析显示,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优势种季节演替明显.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69 040个/L和0.9051mg/L,均以硅藻最高.浮游植物密度春季高于秋季,生物量则春季低于秋季,青衣江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较干流低.大渡河河口多样性指数春季平均为3.1728,秋季平均为3.3547;均匀度指数春季平均为0.5300,秋季平均为0.5749.秋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均高于春季,青衣江两指标均较干流低.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三峡水库175m蓄水后工程运行对库区浮游植物影响,于汛期对长江干流及其25条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长江干流上游至下游共设朱沱、丰收坝、寸滩等13个采样点,綦江、嘉陵江、五布河等25条长江支流共设94个采样点。结果表明:(1)干流145m淹没河段,硅藻种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绿藻、甲藻、隐藻种类比例明显升高,但主要种类组成仍为硅藻-绿藻-蓝藻型;现存量升高不明显,硅藻比例明显降低、蓝藻比例明显升高;出现蓝藻优势种类且占比最高,硅藻优势种类占比下降,但仍为最高优势度种类,且最高其优势度基本不变;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下降不明显;(2)145m未淹没支流,175m淹没河段重新恢复为自然河流状态,其浮游植物群落也恢复到自然河流状态;(3)145m淹没支流河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特点明显改变;现存量明显升高,其组成发生较大变化;硅藻优势种类占比、最高优势度明显下降,绿藻、蓝藻、隐藻、甲藻等优势种类相应升高;H′和J明显降低;(4)从上游至下游,干流和25条支流河口硅藻种类比例由最高到最低变化,蓝藻、绿藻种类比例由较低到最高变化。  相似文献   

6.
了解安谷水电站建设后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现状特征及变化,探讨鱼类群落对安谷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响应,可为河流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基础信息。2016-2018年利用地笼、多网目复合刺网等渔具对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0 751尾,隶属于5目12科45属54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27种,占总种数的50.00%。水电站库区段、坝下段、左侧生态河道段共采集到鱼类36、50、35种,优势种分别为6、7、7种。根据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分析,大渡河乐山段鱼类以杂食性、砂砾底栖型、产粘沉性卵类群为主,安谷水电站坝下河段喜流水性鱼类更多;鱼类种类数和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均以安谷水电站坝下段最高,分别为50种和3.2033、0.8188、5.7234。水电站库区、坝下、生态河道渔获物体长在4~10 cm的数量分别占各河段总渔获物的69.17%、76.11%、78.36%,鱼类群落个体小型化、低质化明显,表明大渡河乐山段渔业资源呈现衰退,其主要原因是受捕捞强度过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大渡河乐山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分布特征,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大渡河河口乐山市沙湾区至市中区长约30km的河网段布置7个采样断面,采用定置刺网、地笼和电捕等方法,进行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7种,隶属于5目、13科、48属;其中,鲤形目(38种)占总数的66.67%;鲇形目(13种)占22.81%;鲈形目(4种)占7.02%;合鳃目(1种)和鳉形目(1种)均占1.75%。该区域鱼类群落以杂食性、底栖、适应缓流生境的种类为主。根据优势度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分析,安谷电站坝上库区河段鱼类优势种有7种,坝下河段有8种,生态河道有8种。鱼类群落多样性指数以安谷电站坝下河段最高。生态类群分析表明,安谷电站坝上与坝下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渔获物个体小型化趋势明显。目前的水电开发和过度捕捞是影响大渡河乐山段鱼类资源最主要的胁迫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大泉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及综合水质状况,为库区水资源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于2015年10月(枯水期)、2016年4月(丰水期)和7月(平水期),对库区内4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与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61种,其中绿藻67种、硅藻48种、蓝藻26种、裸藻6种、隐藻6种、黄藻6种、金藻1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属于绿藻-硅藻型;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拟气球藻(Botrydiopsis interceden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minima)等;浮游植物密度为0.86×106~5.54×106个/L、平均值为2.13×106个/L;浮游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m)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分别为1.97~2.56、1.83~3.01和0.68~0.77。研究显示,大泉沟水库目前处于中污染状态;相关分析表明,水温、总磷、透明度和溶解氧是大泉沟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大泉沟水库属中营养至中度富营养水库。  相似文献   

9.
李丽 《河北渔业》2019,(5):41-44
根据2018年9月觉华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细胞数量平面分布,给出了2018年觉华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名录。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为典型的北方海域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甲藻为辅,优势种明显,短角弯角藻和掌状冠盖藻是该海域本次调查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海域内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属正常范围,其平面分布不是很均匀,觉华岛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细胞数量最大,北部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最大。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和8月对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经鉴定,调查区域内浮游植物共计8门172种(含未定种)。其中绿藻门74种(含未定种),硅藻门50种(含未定种),蓝藻门27种(含未定种),其他种类占12.2%。4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9×104ind/L和0.4552mg/L;8月分别为276.28×104ind/L和3.6578mg/L。依据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和细胞密度,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定,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Cluster analysis)和多维(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结果显示,春、秋季布伦托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聚为两大类,吉力湖聚为三大类;由于各采样点的水深、水温、pH值、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采用聚类和多维分析,有效地揭示了乌伦古湖春、秋季各采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多维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从二维空间角度证实了聚类结论。乌伦古湖属高纬度地区水体,春、秋两季出现以硅藻为优势类群的浮游植物群落类型;结合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的检测结果,该湖属于贫-中营养型湖泊。本研究旨在群落结构层面探讨春、秋季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该湖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横江中下游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对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种类、现存量、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评价了横江流域水质营养状况。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6科33属78种(含变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和绿藻为主,分别占藻类总种数的71.80%和16.67%。优势种主要有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 C.A.Ag)、偏肿桥弯藻(Cymblla veatricosa Kütz)、短小舟形藻(Navicula exigua(Grey.)Mull.)、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agare Bory.)、系带舟形藻(Navicula cincta(Ehr.)Kütz)、中型脆杆藻(Fragilaria intermidia Grun.)、长鼻空星藻(Coelastrum proboscideum Bohl.)、吻状隐藻(Cryptomonat rostrata)等。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232×105~4.255×105cells/L,水富小岸坝河口(S1)最高,盐津撒渔沱(S3)最低,平均值为3.392×105cells/L;生物量为0.443~1.330 mg/L,最高和最低仍分别出现在水富小岸坝河口(S1)和盐津撒渔沱(S3),平均值为0.779 mg/L。7个采样站点,Shannon-Wiene多样性指数(H)为4.01~4.43,张窝水电站库区(S2)最低,大观河大关县城(S7)最高,平均为4.22;Pielou均匀性指数(J)为0.74~0.83,张窝水电站库区(S2)最低,洛泽河水电站库区(S4)最高,平均为0.80。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结果表明,横江中下游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好,分布格局均匀,水质总体上为贫营养型。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金沙江上游叶巴滩至苏洼龙段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9年平水期(5月)和丰水期(8月)对设置的13个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4门44属120种,其中硅藻门为优势门类。各样点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0.13×106 cells/L和0.08 mg/L。t检验表明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细胞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平水期。冗余分析(RDA)显示:在平水期,N营养盐(TN、NH3-N)和pH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在丰水期,除N营养盐(NH3-N)和pH外,水温(WT)和溶解氧(DO)也是影响浮游植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多维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结果表明,沙湖浮游植物共有8门94属117种,种类构成比例为绿藻49.6%、硅藻21.6%、蓝藻16.0%和其它12.8%。春季优势种的种类较多,蓝、硅、绿藻均有,夏、秋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绿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依季节而异,高峰期出现在7月,低谷期出现于1月。Margalef指数2.872~4.652,Shannon指数2.058~3.057,均匀度指数0.521~0.759,综合评价沙湖水体为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夏、冬季聚为3类,秋季聚为2类,除春季外,MDS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和证实了聚类分析的结果,很好地揭示了沙湖各季节、各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b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改变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域水生生态环境,为了揭示该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水质状况,分别于2011年6月、7月及9月按对4个代表性断面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研究,并根据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及其结合Shannon-Weaver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对水质营养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浮游植物有86种,其中绿藻门最多,34种,占全部浮游植物种类的39.53%;硅藻次之,29种,占总种类的33.73%;蓝藻门14种,占总种类的16.28%。浮游植物总平均密度为9.79×105 ind•L-1,总平均生物量为0.303mg•L-1,调查区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铜陵沙头南>铜陵沙头北>萝卜洲尾南>萝卜洲尾北;平均生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铜陵沙头南>铜陵沙头北>萝卜洲尾北>萝卜洲尾南。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水质属于富营养型,处于α-中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5.
于2008年4月-2009年1月对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多维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结果表明,沙湖浮游植物共有8门94属117种,种类构成比例为绿藻49.6%、硅藻21.6%、蓝藻16.0%和其它12.8%。春季优势种的种类较多,蓝、硅、绿藻均有,夏、秋季蓝藻占绝对优势,冬季以绿藻为主。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分布依季节而异,高峰期出现在7月,低谷期出现于1月。Margalef指数2.872~4.652,Shannon指数2.058~3.057,均匀度指数0.521~0.759,综合评价沙湖水体为中富营养水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春、夏、冬季聚为3类,秋季聚为2类,除春季外,MDS分析结果和聚类分析结果一致,支持和证实了聚类分析的结果,很好地揭示了沙湖各季节、各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b  相似文献   

16.
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及其多样性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某一套养有青鱼、鲢和草鱼的2.4 hm2三角帆蚌( Hyriopsis cumingii)养殖池塘2011-2012年的水质和浮游植物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动态,同时运用细胞密度及群落多样性指数等进行了水质综合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中绿藻44.07%,其次是硅藻(16.95%);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密度及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征。绿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硅藻种类数在冬季和春季最多,而蓝藻种类数在夏秋季最多,隐藻种类数在秋季最多;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秋季>春季>夏季>冬季。4月份密度最大,达21.12×106 cells/L,其次是11月份,达到13.68×106 cells/L;整个冬季和春季的3月份浮游植物密度偏低;11次采样获得的 Shannon -Wiener 指数( H′)与 Simpson 指数( D )、 Pielou 指数( J )的相关性系数分别达0.934、0.858,说明都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多样性指数及污染程度指示种类分析结果,说明该养殖水体处于中污状态。本研究对于利用浮游植物监测三角帆蚌养殖池塘水质综合状况及进行生态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南腊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3年8月和11月对西双版纳地区南腊河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在南腊河的分布情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南腊河上游水体的优势种群为蓝藻,下游水体的优势种群为硅藻。浮游植物密度在季节间变化不显著,而空间分布则表现出极显著性差异。比较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后发现,南腊河属于α/β-中污型河流。大部分样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成分分析(PCA)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总氮可能是雨季南腊河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而水温则是旱季影响浮游植物的主导因素,浊度和固体悬浮物浓度在旱季对浮游植物密度的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年9月对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与水环境的调查,分析大渡河河口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0年秋季共鉴定浮游植物6门61属127种,优势种为变异直链藻、钝脆杆藻、尖针杆藻、缢缩异极藻和小颤藻等;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02 960 ~290 160个/L,生物量变化范围为0.0772~1.9717 mg/L.聚类分析表明大渡河河口河道生境分为5种类型,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分布与生境类型关系密切,但浮游植物与水质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阐述水位升降时三峡水库支流浮游植物生态学特征的变化,分别于2013年6月和10月对小江泄、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野外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调查期,在小江分别鉴定出浮游植物6门、70属、136种(变种)和7门、70属、136种(变种),以绿藻、硅藻、蓝藻为主,共计占总种类数的87.49%和80.87%,但2个时期种类组成略有差异;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8.1×104~127.2×104个/L和24.4×104~99.9×104个/L,泄水过程略高于蓄水过程,且随着蓄水过程的推进持续减少,随着泄水过程的推进显著增加;浮游植物数量组成分别以硅藻和蓝藻占优势,占浮游植物总细胞密度的比例均在50%以上;蓄水过程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变化范围分别为1.80~3.68和0.09~0.61,与泄水过程相比,此2项指数明显较高且变化幅度大;泄水过程和蓄水过程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别聚在一组内,但各组内变化情况不同;在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水温和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均有很重要的影响,而水文特征变化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作用十分有限。三峡水库泄、蓄水过程中小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存在差异,水温、营养盐是主要影响因子,其中泄水后期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会显著增加,且随着水位的进一步降低会持续增加,水华暴发潜在风险增大,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20.
2015年4月在三峡水库库首、库中、库尾分别选择香溪河、澎溪河、御临河进行采样,比较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和浮游植物功能类群的异同,并用综合营养指数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3条支流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存各有不同,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46属、68种;其中,御临河口(50种)澎溪河口(33种)香溪河口(20种),主要为硅藻和绿藻。御临河、澎溪河、香溪河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分别为61×10~4个/L、4×10~4个/L、3×10~4个/L,平均生物量分别为0.64 mg/L、0.07 mg/L、0.035 mg/L,御临河现存量明显高于其它2条支流。3条支流共有23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类群为御临河(G,C,P),澎溪河(LM,MP),香溪河(F,Y)。研究表明,库尾、库中和库首河口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组成相似,从库尾支流到库首支流浮游植物种类和现存量逐渐减少。浮游植物库尾支流由硅藻为优势种的功能群转变为库中甲藻为优势种和库首绿藻为优势种的功能群。浮游植物现存量从库首到库尾支流逐渐增加,对透明度的变化有所影响;而库首到库尾支流水体氮、磷营养更多地取决于蓄水产生的水文水动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