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sysmexca7000型血凝仪检测83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组44例,肝硬化组39例)PT、TT、APTT、FIB含量并与80例体检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FIB及APTT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病中肝硬化组TT、APTT及FIB虽然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进行血液的PT、TT、FIB和APTT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急性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凝血四项检测在肝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尚亚娟  樊维 《吉林医学》1999,20(6):331-332
为了解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机制障碍和凝血因子损害程度,以及与肝脏损害严重性之关系.采用CA-530到日本东亚全自动血凝仪对141例各类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了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自动检测。结果:PT、APTT、TT及FIB在急性肝炎组均在正常范围内(P>0.05);而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重症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FIB在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系病例数量少,伴有或不伴有肝硬变的肝癌病例混淆在一起所致,有待进一步探讨.从肝功能变化上看,肝脏损害程度越严重,凝血指标测定值越高,两者成正比.本结果说明:患病毒性肝炎时PT、APTT、TT、FIB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联合检测凝血四项指标并动态观察,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各类型病毒性肝炎凝血因子损害的程度,对临床预防和治疗出血以及估计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满华 《河北医学》2001,7(6):481-483
目的:探讨脑梗塞(CI)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欧家农四通道血凝仪检测118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计算其国际标准比率(INR),其中35例患者服药前,后还分别进行了凝血指标的对比检测,结果:脑梗塞患者的TP,INR两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APTT,FIB两指标相比较,则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患者者服药前,后的PT,INR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而APTT,FIB相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液的凝血状态有明显改变,可能为凝血因子水平,尖性及功能改变引起,该结果为脑梗塞的预防,治疗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乙肝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凝血状态的改变和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法国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136例乙型肝炎患者和15例健康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肝硬化、重症肝炎组的PT、APTT、FIB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慢性肝炎组的FIB水平较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T、APTT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乙肝患者的凝血状态随肝脏损害程度的加深而有明显改变,各测定值的异常与肝脏损害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在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方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GGT、CHE、TBA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对照组30例比较。同时比较在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这7项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T、APTT、TT时间延长,而CHE、FIB血清含量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且在不同肝功能分级时,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GGT、CHE、TBA、PT、APTT、FIB、TT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肝功能分级的上述指标变化相异,故联合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及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62例肝硬化患,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24例对照组比较,同时比较肝硬化不同Child-Pugh分级状态时PT,TT和FIB的差异。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PT,TT明显延长,而FIB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性(P<0.01),按肝功能分级A→B→C顺序,显示PT,TT值逐渐延长,FIB值逐步降低,差异均有显性(P<0.01),结论:肝硬化患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障碍,且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障碍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溶血标本对coatron1800血凝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本院临床溶血标本40例进行血浆血凝测定。以血红蛋白每下降10 g/L为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溶血3个等级,同时测定3次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对溶血的干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溶血组与轻度溶血组比较,TT、FIB检测结果差异显著(P<0.05);与中度溶血组比较,PT、T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重度溶血组比较,PT、TT、FIB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检测中溶血标本对APTT检测结果影响较小;而对于PT、TT、FIB干扰较大,医务人员应规范抽血,避免由于抽血不当而引起的溶血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00例健康人和9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PT、APTT、FIB、TT、AT。结果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均延长(P〈0.01),FIB显著减少(P〈0.01),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的凝血、抗凝血、纤溶指标异常,且与肝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通过对肝硬化患者凝血五项功能的监测。为临床防治肝硬化患者出血、判断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潘虹  蔡玉玲 《海南医学》2005,16(12):148-148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凝血四项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利用BackmanCoulter ACL7000血凝仪检测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PT、APTT、TT、FIB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项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凝血四项指标可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为临床的治疗及疗效观察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凝血象和红细胞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凝血象和红细胞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5例肝病患者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雏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测定,并同时进行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和血小板计数(PLT)的检测。结果 85例肝病患者测定结果表明,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除肝癌外,FIB均较对照蛆明显减低(P〈0.05)。除急黄肝MCV与对照蛆差异无显著性外,其他各项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肝病患者血液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提示及时对肝病患者进行凝血因子的检测,有利于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与4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的PLT、PCT显著降低(P〈0.05),MPV、PDW显著升高(P〈0.05),PT、APTT、INR明显延长(P〈O.05),FIB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血小板参数及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对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凝血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00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根据白血病类型分为急淋组58例和急非淋组42例.根据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63例和非出血组37例,检测各组及对照组凝血指标(PT、APTT、FIB、TT)和PLT数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淋组PT、APTT、FIB、TT和PLT分别为(14.77±1.91)S、(41.82±9.06)S、(16.78+1.92)S、(3.38+1.74)g/L、50.00±109/L,与对照组比较,APT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23、0.027、0.007,〈0.05);急非淋组分别为(17.48±3.12)S、(44.34±9.90)s、(17.37±3.62)S、(2.33±1.30)g,L,19.00±109/L,与对照组比较,Pr、APl旧、TT、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淋组与急非淋组相比,PT、FIB、PLT差异有显著性(P〈0.0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坍、PT、FIB差异有显著性(P〈0.01),APTT与TT差异无显著性(P=0.528、0.263)。结论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数能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分型和出血的发生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检测指标。方法:采用凝固法,检测163例淋巴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同时在99例健康人中检测这三项指标作为对照。结果:淋巴瘤患者FIB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背(P〈0.01),PT、APTT较健康对照者延长(P〈0.01);Ⅰ、Ⅱ期与Ⅲ、Ⅳ期患者凝血各项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化疗有效患者与无效患者之间凝血各项指标也无显著差异(P〉0.05);对化疗有效患者化疗后FIB显著低于化疗前,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化疗无效患者化疗前后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以及凝血功能的紊乱,FIB与淋巴瘤患者化疗疗效存在相关性,因此淋巴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监测凝血指标,为临床发现和预防出血及血栓形成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潘秀贤  李兵  罗林玲 《海南医学》2010,21(8):106-10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尿酸(UA)及凝血功能(PT、-TT、APIT、FTB)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冠脉造影证实的100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48例;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98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UA及PT、TT、APTT、FIB水平。结果治疗前,实验组的UA、FIB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P〈0.05),而PT、TT、APTT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UA、FIB、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UAP与AMI之间所检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P〉0.05)。结论UA及PT、TT、APIT、FIB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UA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一个危险因素,UA升高又可以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形成微血栓而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肝硬化组按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分级,对照组经体检后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肝硬化和对照组凝血功能测定比较,胛、APTT、TT值均明显延长,FIB值明显降低(P〉0.01)。肝硬化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组间,PT、APTT、TT测定时间逐渐延长,FIB值则逐渐降低,A、B、C级间PT、APTT、TIB测定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APTT、TT时间延长和nB结果降低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具有一致性,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障碍愈明显。故测定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8例危重症患者按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分为A(〈12分)、B(12—25分)、C(〉25分)三组,D组为健康对照组,分析不同评分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I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的水平变化与APACHEⅡ的关系。并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危重症患者AFFT、PT、TT明显长于D组,PLT和FIB明显低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AFFT、PT、TT明显延长,PLT和FI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IT、APTT、TT显著高于A组和B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PT、APTT、TT显著高于A组,PLT和FIB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的PT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略高于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LT和FIB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PT、APTT、TT、FIB和PLT对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轻重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孟祥瑾  米红玉  戚超  范娅涵 《西部医学》2020,32(11):1702-1705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肝癌术后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临床输血中的指导作用及对凝血指标和血凝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0肝癌术后凝血功能障〖JP2〗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依据常规凝血指标指导临床输血,观察组依据TEG检测结果指导临床输血。比较观察组输血前后TEG〖JP〗检测结果[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α角、凝血综合指数(CI)];比较两组输血前后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输注蛋白(PC)、浓缩红细胞(CRC)、出血或渗血时间、出血或渗血量。结果 观察组输血后R、K值均低于输血前,α角、MA、CI值均高于输血前(均P<005)。两组输血前PT、APTT、TT、FI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输血前相比,两组PT、APTT、TT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输血前相比,两组FIB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CRC、FFB使用量均低于对照组,CRYO、PC使用量均高于对照组,出血或渗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出血或渗血量较对照组减少(均P<005)。结论 肝癌术后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应用TEG指导临床输血可有效改善凝血指标、血凝质量,有助于指导成分输血,合理利用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的凝血指标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检测89例首次化疗前的老年肺癌患者(肺癌组)和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等,并结合患者的病理类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癌、大细胞癌、小细胞癌及其他)、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TNM分期(0期、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及淋巴结转移(N0、N1及N2)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肺癌患者血浆FIB、D—D及PL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APTT与PT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鳞状细胞癌及大细胞癌患者的FIB、APTT、PT、D-D优于腺鳞癌、腺癌与小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FIB、APTT、PT、D—D均优于低分化程度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FIB、APTT、PT、D—D及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优于Ⅲ、Ⅳ期;N0、N1、N2期两两之间FIB、PT、APTT、D—D及P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负相关性(P〈0.05),FIB、D-D及PLT与淋巴结转移具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系,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也可能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及转移的信号;肺癌患者极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及预后判断的相关实验项目变化。方法126例不同Child—pus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r-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水平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另选取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同时检测以上八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GGT、TBA血清含量明显升高,PA、TC、FIB含量明显下降,PT、APTT、TT时间延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ChildA、B、C三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GGT、TBA、TC、PT、APTT、TT、FIB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分级,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