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75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的预后情况.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75岁ACS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00例<75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手术的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体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收缩压、空腹血糖和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支病变、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和左主干病变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P<0.01).随访12个月后观察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尽管PCI术治疗高龄ACS患者会产生较多的不良心血管事件,但临床疗效较好,仍可作为治疗高龄AC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对照组患者未合并糖尿病,在介入治疗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支架再狭窄发生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复发和全因性死亡率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发生支架再狭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与糖尿病患者内膜过度增生等相关,糖尿病患者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与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广泛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管弥漫病变相关。积极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能够减少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100例高龄ACS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20例患者行急诊PCI术,80例行择期PCI术,观察近、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临床预后。结果 96例介入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6.0%;靶病变治疗成功率为95.6%(151/158),随访期间发生15例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结论高龄ACS患者行PCI术手术成功率高、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溶栓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动脉再通率、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患者动脉再通率,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马立萍  赵磊  李全民 《中国医药》2012,7(6):681-683
目的 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住院期间的血糖波动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总结2009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入院并进行PCI治疗的患者1723例,且住院时间不少于3d,住院期间每日监测血糖不少于4次的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分为不良事件组(84例)、无不良事件组(1639例),计算2组患者PCI术后3d每天的血糖值,根据每天最高血糖与最低血糖计算术后3d的血糖最大波动幅度,计算术后3d血糖标准差及血糖最大波动幅度的均值,观察血糖波动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不良事件组及无不良事件组术后3d平均血糖(MBG)分别为(10.6±2.2)、(11.3±1.5)mmol/L,平均血糖标准差分别为(3.6±1.4)、(1.7±0.7) 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11.3±3.5)、(7.6±2.4) mmol/L;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糖尿病患者PCI术后,MBG水平无明显差别,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组血糖标准差明显高于无不良事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组日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大于无不良事件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提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伴糖尿病患者PCI术后血糖波动可能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STEMI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于术前及术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观察组术中选择性冠状动脉内直接注入配合术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评估两组患者的心肌灌注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umSTR>50%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患者CK-MB及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出血并发症、MAC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冠脉内直接注入替罗非班能显著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再灌注,改善心功能,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欣维宁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欣维宁(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市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2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两组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常规用药,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TIMI血流Ⅲ级、ST段下降情况、术后心功能、出血并发症。结果观察组TIMI血流Ⅲ级和90min内ST段下降>50%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时应用欣维宁能够显著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临床治疗效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联合丹参酮IIa磺酸钠在基层医院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4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木(PTCA)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1g静脉推注、丹参酮IIa磺酸钠50mg静脉滴注。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心脏性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支架内血栓形成(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或心肌梗死以及心绞痛复发情况,并同时记录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患者随访结束时生活质量水平。结果观察组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率、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身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服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x^2=1.374,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丹参酮IIa磺酸钠干预性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发挥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组行冠状动脉血管超声检查,2组患者分别做完检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首次球囊扩张后急性获益、斑块负荷、支架最小横截面积、支架最小直径等情况,比较2组术后急性获益、斑块负荷、支架最小横截面积等情况及术后住院期、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3个月、出院后半年发生心脏不良事件的例数。结果研究组急性获益、支架最小横截面积、支架最小直径均大于对照组,斑块负荷小于对照组(P<0.05);2组介入术后斑块负荷、支架最小横截面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介入术后急性获益大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住院期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出院后1个月、3个月、半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能够降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术后冠状动脉支架内在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可有效保证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陆胜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106-107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观察组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梗死血管血流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梗死血管TIMI分级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梗死血管血流,减少术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江油市九〇三医院进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大剂量的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用药后12h、24h血小板聚集情况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年后,观察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为7.14%,对照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为26.79%,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4.29%,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使用大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明显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形成率,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心内科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开始时使用替罗非班。B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12~24h开始使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7d后,B组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心肌肌钙蛋白I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明显低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急性再发心梗、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出院前死亡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应用临床疗效确切,安全高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胆红素、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1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将冠状动脉主要血管或分支狭窄≥50%的患者165例作为观察组,狭窄〈50%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亚组(分别为47、41、77例)。比较各组胆红素、血脂等生化指标差异及Gensini评分。结果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及多支病变亚组TG高于单支病变亚组及对照组,单支及多支病变亚组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双支病变亚组低于单支病变亚组,多支病变亚组高于单支及双支病变亚组,单支及多支病变亚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亚组低于双支病变亚组,双支及多支病变亚组血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单支病变亚组和对照组,多支病变亚组低于双支病变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亚组Gensini评分高于对照组,且积分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与胆红素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161~-0.400,P〈0.01~0.05)。结论胆红素水平生理范围内增高是延缓老年高血压病发展为冠心病的保护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早期干预胆红素水平有可能延缓老年高血压的发展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与分析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本文选择了80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按其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PTCA组患者采用急诊介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之后对比研究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两组患者血凝指标。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残余狭窄等方面的情况,发现PTCA组患者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介入的治疗方法治疗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相比,效果明显,值得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评价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循环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状况、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及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1.5 h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牙龈出血4例,对照组3例,两组均未见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减少症。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T与AFT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以防止大量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坏死,有效解除心肌微循环障碍,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对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8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42例(替罗非班+介入治疗),对照组40例(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流指标如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差别。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分级、TIMI计帧、TIMI灌注分级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冠脉血流及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454例患者中将经冠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主要血管或分支狭窄≥50%者294例纳入观察组,狭窄<50%者160例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多支病变组,并行Gensini评分。比较血尿酸、血糖、血脂、肝肾功等生化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水平低于对照组,LDL水平高于对照组;冠心病双支及多支病变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和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冠心病患者Gensini评分与血尿酸水平呈线性正相关,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对于冠心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稳定性密切相关,早期干预升高的血尿酸有可能延缓冠心病的发展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未进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高负荷剂量用药,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其血小板聚集率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PAR计数均出现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源性死亡外,观察组患者1年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负荷剂量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时义宝  李磊  程鹏  周跟东  张晓红 《安徽医药》2017,21(9):1673-1676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血小板聚集率(MPAR)的影响.方法 80例确诊为ACS行PCI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格瑞洛治疗组(观察组)和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前已连续服用氯吡格雷(泰嘉) 75 mg·d-1持续7 d以上者维持原剂量,未曾服用过氯吡格雷者予以300 mg负荷剂量后75 mg·d-1维持.观察组入院前已连续服用替格瑞洛每次90 mg,2次/天,持续7 d以上者维持原剂量,未曾服用过替格瑞洛者予以180 mg负荷剂量后改标准剂量替格瑞洛(每次90 mg,2次/天)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术后5 d抽取空腹外周血标本进行MPAR的测定.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5 d外周血MPA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MPA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更好地抑制ACS血管病变患者PCI围术期MPAR,降低早中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重度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具有更好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