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67例69眼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分别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方法,观察分析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反应情况、滤过形成情况及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也可得以控制,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相对较慢,前房反应多见,术后可出现滤过形成不良或过强。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一次性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优于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尤其对高龄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更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2种联合术式对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6例(76眼)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8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睫状突光凝治疗,B组38例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小梁切除治疗,并观察2组手术效果.结果 2组术后视力和眼压均得到显著改善(P均<0.05),2组术后视力和眼压改善眼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睫状突光凝或小梁切除都是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青光眼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患者22例(25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2组:A组12眼,180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B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16个(平均9+4.1)mo,观察眼压、房角、视力等变化。结果:眼压:A组11眼(92%),B组3眼(23%),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A组1眼(8%)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B组3眼(23%)局部用药眼压正常,7眼(54%)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房角:所有眼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23眼(9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180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则需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患者18例(25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2组:A组12眼,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B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16个(平均9±4.1)mo,观察眼压、房角、视力等变化。结果:眼压:A组11眼(92%),B组3眼(23%),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A组1眼(8%)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B组3眼(23%)局部用药眼压正常,7眼(54%)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房角:所有眼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23眼(9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则需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眼球钝挫伤继发性青光眼合并轻度晶状体不全脱位的临床特点,探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此种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我院收治的26例26眼眼球钝挫伤继发性青光眼合并轻度晶状体不全脱位病例,行裂隙灯、前房角镜及UBM检查,观察视力、眼压、前房、房角、晶状体脱位范围及手术选择等。结果UBM检查见晶状体脱位范围小于1/2象限3眼,1/2~1个象限18眼,大于1个象限5眼,合并房角后退17眼,合并睫状体脱离5眼。合并睫状体脱离的病例,前房变浅;合并房角后退的病例,前房常加深。7眼行小梁切除术,5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眼行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二期植入悬吊人工晶状体。结论UBM的应用可以为钝伤性青光眼合并晶状体不全脱位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确切指导。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合并青光眼不同联合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白内障合并青光眼分别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实施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比较2组疗效。结果 2组随访时间为6~18(9.6±4.5)个月,2组均具有良好的控制眼压和恢复视力的作用;但观察组角膜散光小、手术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可安全有效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应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后超声生物显微镜下房角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对合井白内陴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nla,PACG)的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影响。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PACG患者30例(30只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进行房角结构测量。结果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虹膜角(TI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虹膜厚度1(I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二联手术),以及两者加小粱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患者35例(42眼),依据房角开放程度选择二联或三联手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房角开放程度、中央前房深改善情况。结果:除7眼因眼压过高行急诊手术外,其余35眼均行二联或三联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视力、眼压、房角开放程度与中央前房深度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并发症较轻。结论:本方式治疗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手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8年6月对8例11眼中、晚期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持续无前房、大晶状体以及采用抽水囊联合前房成形术无效者,采用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视囊袋完整情况Ⅰ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治疗。结果6例8眼Ⅰ期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1例2眼因撕囊失败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配戴眼镜;1例1眼本次术前已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本组病例经6个月~2年随访,1例1眼前房反复变浅,眼压失控,余前房均重建成功,深浅正常,眼压下降至正常范围;2例2眼视力无光感(1例1眼术前即无光感),余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①超声乳化晶状体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是治疗中、晚期睫状环阻滞青光眼、持续无前房、大晶状体以及采用玻璃体积液抽出联合前房成形术无效者的有效术式;②准确的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是术后视力重建的保障,否则术后应配戴眼镜矫正,以免睫状沟植入其襻刺激葡萄膜组织.导致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复发或产生其他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4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三联手术,对照组行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开术的三联手术。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矫正视力、眼内压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2组手术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矫正视力≥0.6D的患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组手术后眼内压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眼内压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联手术可明显降低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内压,改善患者视力,其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三联手术的疗效优于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小梁切开术的三联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在挫伤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摘除晶状体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眼钝挫伤晶状体半脱位患者20例(20只眼),行环形撕囊+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囊袋张力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探查外伤眼晶状体悬韧带离断情况,离断口范围为45°至135°。术前矫正视力为光感-0.5,眼压10-29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18.6 mmHg。术后1周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均较术前明显好转。人工晶状体均正位,无倾斜及明显偏位,未发现张力环引起的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手术中,囊袋张力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手术辅助工具,能够防止术后人工晶状体偏位并抑制囊袋收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近3年来小梁切除术98例,术中采用巩膜瓣下放置含丝裂霉素c棉片2~5分钟,然后迅速以平衡盐溶液冲洗,切除2ram×3mm包括小粱在内的深层角巩膜缘组织,并做虹膜根部切除,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巩膜瓣2~4针后,再于巩膜瓣一侧或两侧作1条或2条巩膜瓣缝合,形成前房。术后2周、3月、1年及1.5年检查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眼压控制良好,Ⅰ°、Ⅱ°浅前房发生率低,滤过泡形成良好,43%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炎症反应轻,并发症少。结论: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曲安奈德(TA)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后效果.方法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23例23只眼,眼压(25.17±2.18) mmHg(1 mmHg=0.133 kPa),视力:<0.1 9只眼(39.1%),0.1~0.5 14只眼(60.9%).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标准小梁切除术,手术结束时予前房注入少量TA,术后随诊12个月,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术后6个月视力,<0.1 5只眼(21.7%),0.1~0.55只眼(21.7%),>0.5 13只眼(56.5%);术后12个月视力,<0.12只眼(8.7%),0.1~0.55只眼(21.7%),>0.5 16只眼(69.6%),均好于术前(P<0.05).2.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眼压分别为(17.25±2.76) mmHg、(15.69±2.89) mmHg,明显低于术前(P<0.05).3.术后浅前房8只眼(34.8%),包扎3d后恢复.4.功能性滤过泡,术后6个月22只眼(95.7%),术后12个月21只眼(91.3%).结论 联合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以在降低眼压的同时恢复视力,术中应用TA有助于减轻术后反应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眼压下施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5例(45只眼),经药物或YAG激光治疗眼压仍高于36mmHg(1mmHg=0.133kPa),予前房穿刺术等处理后,施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对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瞳孔、脉络膜、视网膜等情况进行观察,随访2-18个月.结果 1.视力:术后10d内视力提高者16只眼(35.6%),术后11~20d视力提高者20只眼(44.4%),至随访结束视力无变化者9只眼(20.0%).2.眼压:术后7~12d内高眼压者(24~50mmHg)15只眼(33.3%),对症处理降至正常.3.滤过泡:大多在7~18d形成;远期随访有1例发生滤泡瘢痕.4.并发症:浅前房8只眼(17.8%),包括恶性青光眼2只眼(4.44%),经治好转;前房出血6只眼(13.3%),经治出血吸收;瞳孔后轻度粘连16只眼(35.6%);无伤口渗漏、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脉络膜视网膜脱离.5.手术总成功率89.9%.结论 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反应一般都较重,术后恢复及滤过泡形成的时间相对较长,易发生前房出血、浅前房及恶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借助前房穿刺术等,并注意术中轻巧操作及术后恰当处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静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48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18例(26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结膜瓣下及巩膜瓣下新鲜羊膜移植术,对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视力和视野随进行了为期8个月至21个月(平均15.7个月)随访观察,结果:2只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和1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术后眼压达4.66kPa,其余71只眼(95.95%)术后眼压均控制在1.06-2.66kPa范围,74只眼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序提高,观察斯视神经及视野损害均未见加重,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用于防止滤过泡瘢痕形成,具有保持滤过通畅和维持有效滤过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无晶状体眼以及晶状体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无晶状体眼及晶状体脱位(Marfan综合征和外伤性引起)患者10例(12只眼),采用Artisan虹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的裸眼及矫正视力,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裸眼视力明显提高(t=3.973,P=0.002);虽然手术前后矫正视力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70),但是有91.67%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甚至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随访1~6个月,没有出现眼内出血,人工晶状体移位,角膜失代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无晶状体眼及晶状体脱位的患者来说,植入Artisan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及视力的恢复。方法:对118例130只眼在双人双目手术显微镜下行小梁切除术并注重在显微镜下观察虹膜根部切除术中睫状突暴露的数目,巩膜切口位置和大小,结膜瓣的选择、巩膜瓣的张力。结果:术后随访1-2年注重观察这些因素与术后前房的恢复,降压效果、术后视力、滤泡形成的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挫伤性睫状体脱离早期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严重眼外伤患者20例,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探查外伤眼全周睫状体脱离情况,离断口的范围在45度至135度.术前视力光感~0.5,平均眼压5.6~8.0mmHg(1mmHg=0.133kPa).伴随症状包括外伤性瞳孔散大、虹膜根部离断、黄斑水肿等.所有患眼依据UBM检查结果行睫状体复位术.结果 术后UBM显示所有患眼睫状体复位.术后1个月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和黄斑部水肿程度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早期手术复位睫状体是治疗挫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有效方法,并可保存有效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进式手法小切口劈核手术的并发症及效果。方法取2009年4115例(眼)白内障患者,随机抽样50-86岁200例(眼)应用作者设计的一体式劈核刀镊进行水平劈核,观察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时,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结果196例(眼)患者囊袋内一期植入IOL、3例(眼)术中后囊破裂、其中1例(眼)植入前房晶体,1例(眼)因后囊破口大晶体植入睫状沟,2例(踉)后囊破口小,晶体仍植入囊袋内。术后一天角膜轻度水肿9例(眼)占4.5%,中度水肿2例(眼)占1%。术后1月视力0.1~0.252例(眼)占1%:0.3~1.0者198例(眼)占99%。结论该术式手术成本低,手术方法安全,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约5-6min,适合大规模白内障手术复明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