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刊登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认为,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活劳动仍要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资本主义有剩余价值,社会主义当然也有剩余价值。作者说,这不是拘泥于马克思的“某些字句”,而是“解放”思想。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很不妥当的,值得商榷。一、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阶级对立社会的经济范畴马克思首先科学地发现和创立,把雇佣工人的活劳动区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说:“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卓炯同志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说:“剩余价值可以不是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范畴,而是扩大规模商品生产的共有经济范畴。”(《学术研究》杂志1980年第五期)后来我们又读到他发表于《光明日报》的文章《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1981年7月25日第4版)。这篇文章虽然没有再一次明白地提出这个观点,但显然是这个观点的进一步论证。我想就卓炯同志在两篇文章中涉及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存在剩余价值范畴?这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理论问题。一些同志认为,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作为剩余劳动的物化形态,伴同剩余劳动的产生而产生,随同剩余劳动的存在而存在”。(《学术研究》1981年第四期第75页)另一些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没有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范畴是以劳动力变成商品为前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既然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而剩余价值就应毫无疑问也是资本主义的特有”。(同上,第76页)我认为,否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所创立的剩余价值范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卓炯同志却认为剩余价值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而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剩余价值。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一)不能认为剩余价值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因而剩余劳动的物化就是剩余价值,并说成这是马克思的观点。我认为卓炯同志对马克思下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卓炯《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来稿甚为踊跃,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刊登。为了便于对这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现将其不同论点综合介绍于下,以供参考。一、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这个经济范畴具体论点: 1、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只要存在如下两个条件,剩余价值就存在:(1)生产力发展达到有剩余劳动的程度;(2)社会经济关系存在商品交换的形式,劳动还要表现  相似文献   

6.
卓炯同志《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学术界广泛注意,并再次就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特别是否存在剩余价值问题,展开了讨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剩余劳动?大多数同志的意见是肯定的。但社会主义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是否还存在剩余价值?看法却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1983年第七期发表熊映梧同志的《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一文(以下简称熊文),在诘难《资本论》具有历史局限性的时候,提出了三个重要的是非问题,我认为必须加以澄清。这就是:第一,在剩余价值的剥削方法上,现代资本主义是否基本上依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  相似文献   

8.
<正>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前些时候学术界对片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这是非常正确的.但也有的同志进而提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不存在反作用,特别不存在促进生产力的反作用,这在我看来就不对了.郑克中同志在《重新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见《思想战线》1985年第5期),以及《再论生产关系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见《山东经济》1986年第4期)等文中提出的看法,就是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本文拟就郑文谈点看法,以供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9.
王坛浦和张政两同志(简称王、张)在《论社会主义社会肯定与否定的辩证法》一文中(见《学术研究》1986年第3期),对我先发表于《哲学研究》,后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简称《问题》)一文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同我商榷,对我很有启发和教益。我在该文中对某些问题的论证不够充分,未有展开,确实需要补充。但是,我对王、张的一些论点仍持有不同看法,现提出再作商榷,并就教于王、张和哲学界同仁,以便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学术研究》1980年第5期发表了我的《对剩余价值论的再认识》一文后,开展了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同意的,也有不同意的。编者把同意的观点,归纳为十二点,把不同意的观点归纳为十五点。在这十五点当中,有关于剩余劳动的问题,有关于剩余价值的问题,也有关于经济范畴的问题。现就这三个问题再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社会提供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在商品形态中结晶或物化,形成归整个社会支配的价值余额。在理论上,我们暂且把剩余劳动所形成的这个价值余额用德文字母m来表示。这个尚需用文字表述的社会主义m,是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都必然要涉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范畴。长期以来,许许多多的理论工作者都在自己的科研成果中直接地或间接地论述过它,因而都曾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用文字表述过它。有的理论工作者这样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剩余劳动同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在性质上,有着根本区别”。“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扬弃”(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第6、96页)。我们知道,与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剩余劳动,与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有着根本区别”并“扬弃”它的是社会主义的m。上面的引文却回避了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正> 承认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的关键在于承认社会主义存在剩余价值,而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价值的前提在于,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剩余劳动论述的几种含义是:资本主义的剩余劳动;阶级对立社会共有的剩余劳动;一切社会所共有的剩余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反映剥削关系的剩余劳动就不存在了。但如果由此便认为剩余劳动与剥削关系、阶级对立一起产生、一起消亡,显然是误解。我们知道,剥削关系的产生固然是以剩余劳动的出现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  相似文献   

13.
商品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一个新问题。问题的实质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如何正确对待商品生产。这个问题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未解决,因此很有讨论的必要。作者在《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相互对立的吗?》(《学术研究辑刊》1979年第1期,《人民日报》1980年3月13日摘要转载)一文中(以下简称前文)对此问题作过初步探讨。《学术研究辑刊》1980年第2期上发表了《关于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一文(以下简称该文),对我在前文中的看法提出了不同意见。在这里,我想在前文的基础上就商品经济与所有制的关系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兼答该文作者。  相似文献   

14.
我国目前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一没有”,见《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1期《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再文》);另一种观点是批评前一种观点是“错误的理论观点”,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年第1期《我国目前还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吗?》一文(以下简称《走文》),尽管这篇长达万言的文章并未出现”已经走出”的文字,但这个观点还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未必妥贴,对我国目前有没有走出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问题,正确的答…  相似文献   

15.
<正> 1988年10月17日,董辅乃同志为卓炯的《<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一书所写的序中说,卓炯也是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功不可没.李炳炎同志写了一篇阐发董辅乃观点的文章,题为《卓炯;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发表在《江海学刊》1990年第3期上.李炳炎从四个方面对卓炯的先驱作用进行论证:较早奠定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理论根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区别;一贯强调计划必须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的最早探索者.李炳炎在第一节里提到了卓炯第一个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并作了说明,李炳炎的文章是符合事实的,当然个别问题表述上不够清楚.  相似文献   

16.
我的《董仲舒天道观重探》(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重探》)发表后,周乾溁同志著文《懂仲舒的天道观辨析》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以下简称《辨析》)提出了商榷,我表示诚挚的欢迎。不过,对《辨析》一文所持观点,论据以及对我的驳难,我认为都很难站得住。这里分歧的实质仍是董仲舒的天道观是辩证法的,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下面是对周乾溁同志的答复,也是对我的观点的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7.
郑庆林同志在《也谈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以下简称郑文)一文中,对王玉樑同志的《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王文)一文提出商榷,批评其将“价值的最一般的本质”规定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张用“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或“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来定义“价值”。虽然我们也象郑庆林同志一样,不赞成把“价值”理解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但拜读了郑文之后,却有这样一种感觉:它对于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理解、定义及其论证,明显地缺乏合理性而难以让人信服。考虑到这种不合理的论证和定义方式在国内价值论研究中原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以郑文为例提出几点商榷意见,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对剩余价值范畴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华  刘晔 《中州学刊》2003,23(6):35-37
剩余价值的秘密是马克思发现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又是把它作为资本主义特有经济范畴论述的。然而 ,社会发展的事实告诉人们 ,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共有范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非劳动生产要素所有者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 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文集)一书,最近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比较集中地反映近年来卓炯商品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它对开拓经济理论研究者、探索者与爱好者的思维领域,将有所帮助。 一 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下简称《再论》)一书共收集论文46篇,约30多万字。它所阐明的新观点,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张江明同志不愧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辩证法问题的带头人。我们一直在注视和学习他的研究成果,从中得到不少的教益;但也发现我们与他在某些观点上存在歧异。这里,我们打算就张江明同志原在《哲学研究》1981第9期刊登后来被收入《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研究》一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否定之否定问题》(以下简称《问题》)一文的某些观点谈一下看法,以就教于张江明和哲学界的其他同志。(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