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大倾角煤层软岩回采巷道失稳特征的理论分析,建立了大倾角煤层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失稳状态方程,结合耦合支护思路分析,提出了大倾角煤层软岩回采巷道耦合支护方案,并运用数值计算、相似模拟实验及现场支护试验监测对回采巷道耦合支护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回采巷道顶板失稳呈弧形非对称破断,两帮失稳主要表现为三角形破断体剪切滑移,破坏严重处位于帮角上部,顶板偏中上部破断是围岩失稳诱发点,围岩稳定性与煤层倾角、剪切面长度及煤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有关。巷道支护后,沿煤层倾向围岩塑性破坏区较小,顶板离层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提高两帮支护强度利于巷道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2.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软岩煤层回采巷道失稳现象越来越严重,巷道维护非常困难。在分析大雁二矿的现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在软岩煤层回采巷道支护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发展软岩回采巷道合理支护技术,基于华润煤业五间房煤矿软岩地层地质特点和目前建设状况,通过对现场钻取或掏撬各煤层顶、底板岩层岩石试样物理力学参数测试、回采巷道围岩松动状态的地质雷达探测及分析、回采巷道断面形状与支护结构形式的选择,煤层7.0m厚以上条件下回采巷道支护参数设计,复合支护结构与参数设计的数值模拟优化分析,得出了回采巷道合理支护结构形式,对进一步研究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田软岩回采巷道合理支护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煤》2016,(12):14-17
以贵州省遵义县某煤矿走向顺层软岩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巷道变形量现场实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分析了倾斜、急倾斜煤层附近的走向顺层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特征,提出非对称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确定了支护设计的基本参数。工程实践表明:在应力分布不均且松软复杂围岩条件下的走向顺层巷道中,采用非对称锚网索联合支护可较好地控制巷道围岩稳定。  相似文献   

5.
倾斜煤层中回采巷道支护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程序模拟了倾斜煤层中回采巷道不同支护方式的应力场,数值结果表明,对于倾斜煤层中的回采巷道,应特别注意锚杆和锚索的组合应力场问题,以避免巷道上角部出现应力集中,并引起回采巷道的高帮部位首先出现破坏,进而影响整个巷道的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在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八矿倾斜煤层回采巷道工程实践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
软岩巷道支护仍为目前影响煤矿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永煤集团车集煤矿-550m水平大巷建成后破坏严重,发生大面积开裂、脱落、底鼓、道轨倾斜、水沟帮挤压跨落等现象.通过对巷道支护现状现场调查、分析和试验,确定其软岩变形力学机制为高应力膨胀性软岩,提出了锚注法联合支护技术方案,并做了详细的支护设计.工程应用效果表明,锚注法联合支护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控制永城矿区深部软岩巷道变形破坏的支护形式.  相似文献   

7.
急倾斜煤层巷道的支护一直是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问题之一。在急倾斜煤层巷道中,尤其是对于软底巷道的处理尤为困难。为找出适用于急倾斜煤层巷道软底的支护方法,以煤矿急倾斜煤层软底巷道为研究对象,借助于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结合急倾斜煤层巷道变形规律的理论分析,就急倾斜煤层巷道软岩底板围岩的岩层位移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得出急倾斜煤层巷道软底围岩破坏变形的基本规律,为我国开采急倾斜煤层软底巷道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煤矿开采》2013,(3):72-74
新安煤矿1208工作面回采巷道埋深大,围岩成分和力学特性分析表明,该巷道为深部极软弱顶底板夹中硬煤层的"极软夹中硬"高应力型回采巷道,并提出了围岩控制的非均匀锚网索联合支护方案。工程实践表明,该支护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深部极软岩巷道围岩的大幅度破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软岩巷道支护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区分三种类型软岩巷道支护型式的选择原则;从经济角度论述了特定情况下巷道开在远离煤层的硬岩中的合理性,给出了数学判断算式,最后对改善回采巷道的维护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控制软岩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对王洼1522-1工作面回采巷道进行了围岩结构、力学参数、岩石成分和现场监测分析。研究表明,巷道顶底板属遇水膨胀软岩,全煤巷道煤层内裂隙发育,端头锚固的长度对锚固支护的有效性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承载结构。现有支护条件下围岩应力不能保持平衡,巷道顶底板和两帮变形大,底鼓严重,满足不了软岩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要求。在实验和实测的基础上,得到了软岩回采巷道的变形破坏原因,提出了全长锚固支护方式及合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倾角软顶软煤回采巷道支护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解决大倾角软顶软煤回采巷道的变形与失稳问题,以李子垭矿南二井3102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松软破碎顶板软煤层易冒落加剧了巷道支护难度,原钻爆法破岩和支护施工工艺不合理,由此依据煤层地质条件和巷道变形破坏特点,确定"锚杆锚索+大托盘+金属网+W型钢带+喷浆"联合支护和"管棚+注浆"超前支护方案,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支护方案有效性进行计算,分析显示巷道位移为22~140mm、垂向应力125~198MPa,巷道围岩应力集中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淮南矿业集团谢李公司在大倾角、松软、有突出危险性的B11b煤层中应用煤巷锚杆支护技术。解决了大倾角松软突出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及松软煤层帮部变形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清水营煤矿110202工作面辅助运输巷为研究对象,分析倾斜煤层巷道底鼓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巷道外接圆理论和郎肯土压力理论,建立倾斜煤层巷道底鼓力学模型,推导出倾斜巷道底板围岩压力公式,得出倾斜巷道底鼓力学机制:巷道顶板和两帮松动岩体的垂直应力向底板传递产生水平挤压应力,在底板形成主被动塑性区,被动塑性区内的底板围岩压力大于围岩强度时,底板破坏并向巷道临空区移动,形成底鼓。提出倾斜煤层巷道底鼓控制的“顶板—两帮—底板”系统结构支护方式,并运用到清水营煤矿110202工作面辅助运输巷,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控制倾斜煤层巷道底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北峪煤矿3-101运输平巷从上覆2#煤层区段煤柱下方的一侧斜穿到另一侧,斜穿煤柱段距上覆煤柱垂直距离为1.0~3.5m。2#煤层区段煤柱宽度为18m。在区段煤柱集中应力作用下,运输平巷两帮相对移近达2m左右、煤体破碎,巷道变形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在分析巷道变形破坏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修复加固技术,即采用水力膨胀锚杆支护两帮破碎煤体,顶板补打高强螺纹钢锚杆和锚索进行加强支护。工程实践表明,该技术能够使锚固区煤帮形成整体承载结构,使顶板形成组合梁承载结构,并与深部围岩相连,有效的控制了巷道围岩变形,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马玉林  张永利 《煤》2008,17(3):1-5
针对大安山煤矿中区地质条件与煤的赋存状况,应用相似模拟理论和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结合煤岩物理力学实验,通过观测煤岩失效过程,研究大倾角薄煤层回采时顶板冒落状况和矿压显现规律。实验结果以同状况对比的方式在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揭示了对大倾角薄煤层进行单一煤层开采的优点,对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巷道布置及支护等关键技术问题,基于回采巷道布置及支护在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开采中的重要性,研究了大倾角综放开采工作面主要巷道的合理布置及支护方式,得出了工作面巷道布置方式及的锚网支护参数,并进行了现场施工实践.结果表明:回风巷沿煤层底板布置,运输巷沿煤层顶板布置,开切眼采用倾斜一圆弧一水平布置,这种布置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巷道布置关键性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倾斜煤层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复杂多变、常规支护方案效果欠佳的问题,结合石炭井二矿具体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现场监测的手段,对倾斜煤层直角梯形巷道支护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倾斜煤层直角梯形巷道顶底板竖向应力向低帮侧偏斜,水平应力在巷道尖角处集中,在顶板两侧尖角处表现得尤为突出。根据这种特征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非对称支护方案,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支护后围岩应力非对称分布特征得到明显改善,变形量大大减小。现场实施监测表明该方案能有效控制倾斜煤层直角梯形巷道的非对称变形破坏,根据巷道围岩应力非对称分布规律提出针对性的支护方案对倾斜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新庄煤矿三软煤层复采煤柱时沿空巷道底鼓问题,对现工字钢梯形棚式支护下的巷道顶底板移动变形及支架受力情况进行了观测.根据巷道变形实际情况,分析了该沿空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点、底鼓类型、影响因素,预测了底鼓量及构成,以此对底板加固采取了锚网支护技术,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该巷道支护技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煤矿软岩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煤矿生产和建设的难题之一。义马煤业集团新义煤矿煤层属于典型的"三软"煤层,巷道支护问题影响着巷道的施工速度及施工安全。该矿通过对巷道围岩变形量观测,掌握了巷道围岩变形规律,并结合该矿实际地质条件提出了五种支护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优化,最后决定一般条件下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当巷道变形严重时采用锚杆锚索与U36型钢支护相结合的方式。经现场试验,该支护方案能够满足生产需要。该成果对于软岩巷道支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