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索1种新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提取分离方法,以增加EPCs细胞数量、提高增殖活性。方法拟从胎鼠肺提取分离培养EPCs,分别从形态学、表面标志物、吞噬功能和体外管腔形成等方面验证所提取细胞为EPCs。同时将其与骨髓中提取的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增殖活力进行比较。结果从胎鼠肺提取分离培养的细胞,其形态特征与EPCs一致,细胞表达CD31、CD34、CD133、VEGFR2等EPCs特异标志物,可同时吞噬Dil-ac-LDL和FITC-UEA-1;体外可形成管腔样结构,功能上符合EPCs的表现。胎鼠肺提取的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高于传统从骨髓提取的EPCs。结论胎鼠肺中可提取出数量和质量较好的EPCs,为进一步实验提供可靠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犬骨髓内皮祖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犬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随培养时间延长其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向内皮细胞(ECs)分化能力。方法:免疫微珠分选方法纯化犬骨髓CD14 细胞,EGM-MV2条件培养基培养,于不同时间检测EPCs的生物学特性;将存活至8周的EPCs以分化培养基(M199 20%胎牛血清 VEGF)诱导培养,检测ECs表面标志的表达。结果:早期EPCs为分选后8代之前的EPC,体积略小,类圆形,60%融合时呈串珠样排列,表达CD133、CD14;晚期EPCs由表达VE-cadherin、KDR、CD14的早期EPCs分化而来,形态为多边形,分泌活动明显加强,表达CD133、VE-cadherin、CD14和KDR;诱导分化细胞呈鹅卵石样外观,表达Ⅷ因子、CD31。结论:犬骨髓EPCs随培养时间呈现不同生物学特性,早期EPCs不稳定,晚期EPCs显示出更稳定的生物学特性,能够分化为ECs,是血管组织工程学研究良好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百里醌对血管生成和胰腺癌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贴壁选择法培养人脐血内皮祖细胞(EPCs),细胞免疫组化检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VIII因子和 CD34表达,证实细胞属性;观察不同浓度(10 nmol/L、20 nmol/L和40 nmol/L)百里醌对EPCs小管形成的影响;不同浓度(20 μmol/L、40 μmol/L和80 μmol/L)百里醌作用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腺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变化;建立裸鼠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分成对照组和百里醌组,实验结束后观察百里醌对裸鼠胰腺癌生长的抑制作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裸鼠胰腺肿瘤组织中Ki-67、CD34和VEGF的阳性表达。结果: 体外成功培养出人脐血EPCs,百里醌可显著抑制体外EPCs小管形成;并抑制体外人胰腺癌PANC-1细胞中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较,百里醌可明显抑制荷瘤裸鼠中胰腺肿瘤生长,并下调Ki-67、CD34和VEGF在胰腺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结论: 百里醌可抑制体内外血管生长,有望作为治疗胰腺癌的血管抑制药物。  相似文献   

4.
人胚胎主动脉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人胚胎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分离、扩增及鉴定的方法,并评价其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为人胚胎血管来源EPCs作为干细胞技术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提供依据。方法从14周龄流产人胚胎主动脉中应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获得EPCs,用含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低血清培养基体外扩增培养EPCs。分离培养的EPCs鉴定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RT-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细胞的特异标志CD133、CD34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培养的EPCs应用VEGF进行诱导分化,并评价其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结果分离的人胚胎主动脉EPCs细胞表达EPCs的标志分子CD133、CD34和VEGFR2。EPCs在体外特定低血清培养条件下表现很强的增殖能力。培养的EPCs细胞经过VEGF诱导后,细胞表达CD133明显降低,表达vWF、CD31和ELAM-1增强,并且体外成管能力和摄取Ac-LDL能力增强,表明细胞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结论人胚胎早期主动脉的EPCs具有很好的体外自我更新能力和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可作为EPCs治疗疾病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CD133免疫磁珠分选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表型、分化、扩增、功能特点,为EPCs细胞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健康成年人外周血,经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得PBMCs,经直接接种法或免疫磁珠分选CD133阳性细胞后置于M199培养基中培养,于第7、14 d比较2组细胞表型变化及细胞因子分泌、扩增、体外血管形成及趋化能力。结果:相同血量标本PBMCs组早期集落数高于CD133+组(P<0.01),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流式细胞检测2组细胞均显示造血干细胞标志的表达下调和内皮细胞标志表达上升,但CD133+组内皮标志CD144表达率低于PBMCs组(P<0.01),ELISA法检测到在PBMCs组早期EPCs分泌VEGF的水平高于CD133+组(P<0.01),MTT法显示PBMCs组有较强的增殖能力,基质胶及Transwell实验表明PBMCs组细胞参与血管形成的能力较强。结论: CD133+来源的EPCs分化、分泌、增殖及血管形成能力相对较低,推断PBMCs中CD133-细胞可能在形成功能性的EPCs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流体剪切应力处理对晚期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体外及体内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大鼠骨髓单核细胞,应用EGM-2MV进行体外培养。以3~4代的EPCs,即晚期EPCs为靶细胞,对其施以1.2 Pa剪切应力处理。采用EdU标记技术、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改良的Boyden小室、Annexin V/PI、β 半乳糖苷酶检测法、Matrigel法、荧光定量RT PCR等方法分别检测剪切应力对晚期EPCs增殖、黏附、迁移、凋亡、衰老、体外成血管及VEGF mRNA表达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应用大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及细胞原位移植等实验手段检测剪切应力预处理对晚期EPCs修复受损内皮的影响。结果1.2 Pa剪切应力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晚期EPCs的增殖、黏附、迁移及成血管能力(P<0.01),上调VEGF的基因表达,抑制晚期EPCs的衰老及凋亡(P<0.01);移植经剪切应力预处理的晚期EPCs可加速损伤内皮的修复,减缓内膜的增生。结论 流体剪切应力可改善晚期EPCs的功能活性,提高晚期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能力, 这为EPCs的临床应用及剪切应力介导的细胞疗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扩增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在体外扩增特性。方法:利用磁性活化细胞分选系统(MACS)系统富集CD34+细胞,在相同条件下与同批的单个核细胞(MNC)、CD34+和CD34-混和细胞进行对照培养,比较EPCs体外扩增效果。另外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传代培养对细胞分化、扩增动力学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化学和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定性定量分析。结果:MNC培养、CD34+和CD34-细胞混和培养明显高于CD34+细胞单独培养EPCs扩增率(P<0.05),一旦细胞形成线索样结构行传代培养明显低于未传代的细胞凋亡(P<0.05)。VEGF对细胞凋亡(P>0.05)无明显影响,这些分化的EP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D34、vWF、KDR、CD31阳性,并且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培养7d流式细胞检查CD34+、AC133分别占贴壁(AT)细胞的68.2%±6.3%(n=6)、57.2%±9.8%(n=6)。结论:MNC培养、CD34+和CD34-细胞混和培养提高了EPCs扩增率,早传代使凋亡率明显降低。VEGF对EPCs体外扩增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内皮祖细胞(EPCs)来源的外泌体(EXOs)对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性损伤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EPCs,提取培养基中的EXOs并通过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检测膜性标志物进行鉴定。将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常规培养的HUVECs;(2)缺氧组,将HUVECs于低氧环境中培养8h;(3)缺氧+EPCs-EXOs组,HUVECs于缺氧处理前加入EPCs来源的EXOs(EPCs-EXOs)处理,再在低氧环境中培养8h。于0h、24h和48h采用CCK-8增殖检测试剂盒、划痕实验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情况。结果:EPCs-EXOs在电镜下呈椭圆形或杯状膜性囊泡,直径约40-110nm,其膜性标志蛋白CD63、CD81呈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氧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与缺氧组比较,缺氧+EPCs-EXOs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其细胞凋亡率较缺氧组下降(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EPCs-EXOs可改善缺氧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减少内皮细胞凋亡,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缺氧性损伤。  相似文献   

9.
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兔骨髓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s)的方法,并探讨其在血管组织工程构建过程中的功能。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培养鉴定为EPCs后作为种子细胞接种于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FN)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上,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进行体外诱导培养,同时设置未包被纤维连接蛋白及未添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培养方法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10 d后,对构建的组织工程血管进行鉴定分析。分离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吞噬功能鉴定为内皮祖细胞;种植细胞10 d后结果显示:加入纤维连接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支架可见细胞种植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血管内腔面较为完整的覆盖内皮细胞。HE染色显示:内皮细胞在血管支架上成活并较为均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并表达VEGFR-2、vWF、CD34。兔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可以诱导分化为内皮祖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纤维连接蛋白(FN)的组合更有利于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支架上增殖和分化,为人工血管制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葡萄糖对骨髓来源的晚期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法获取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EPCs并进行鉴定。以传至第3代的EPCs,即晚期EPCs为靶细胞,分别给予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10、20、40 mmol/L)干预,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及ELISA检测高糖对EPCs增殖、迁移、黏附及分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结果: 与5 mmol/L葡萄糖组(正常浓度组)相比,10 mmol/L﹑20 mmol/L和40 mmol/L葡萄糖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地降低晚期EPCs的增殖、迁移能力。40 mmol/L葡萄糖处理有效地抑制了晚期EPCs的黏附,促进MCP-1和IL-8的释放。结论: 高糖抑制晚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促进EPCs释放炎症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11.
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后或者心肌肥厚心肌组织的电生理学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目的:概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的电生理特征的研究进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0-01/2010-10文献,检索词分别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rdiac/heart, electrophysiology/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电生理”。选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的电生理特征的文章,无论观察对象是人或者动物均纳入检索标准。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 结果与结论:收集到208篇相关文献,排除162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4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在动物试验模型中和心肌梗死或心肌肥厚的患者中均可有效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策略。而移植后所生成的心肌样细胞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对心脏电生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探讨提高分化效率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 目的:建立以不同诱导方法横向分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功能神经元的方法。 方法:分离、纯化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加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二甲亚砜和丁香茴醚、PBS进行诱导。 结果与结论: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和化学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均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且2组细胞的表达量接近(P > 0.05),而对照组未发现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微管相关蛋白2阳性表达。膜片钳系统检测发现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组诱导后的细胞具有神经细胞特征性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而化学诱导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现动作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提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种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横向分化为功能神经元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获取来源主要是股骨或髂骨,但下颌骨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兔下颌骨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 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兔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2或3代检测。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的克隆形成率变化,并对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下颌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显示,细胞呈成纤维集落形成单位外观。茜素红、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成骨诱导、成脂诱导后形成钙结节及脂滴。结果证实,兔下颌骨分离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强大的自我复制及增殖能力,具有多向诱导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多能干细胞,同时可参与免疫调节反应,而成人及引产胎儿骨髓均是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 目的:通过引产儿与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活性及分泌细胞因子的比较,揭示二者生物学特点的差异。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引产儿与正常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收集传3代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免疫表型、MTT比色法检测其增殖活性以及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6、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引产儿组和正常成人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相似、表型相同,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引产儿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正常成人。提示引产儿与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增殖活性有差异外,其余生物学特点相似,引产儿可以为间充质干细胞研究提供新的骨髓来源。  相似文献   

15.
张帆  王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9):3606-3610
背景:目前的研究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提取分离方法及与其他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已有较成熟的结论。 目的:总结骨关节炎患者骨髓干细胞基本特征及治疗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MSC,knee",语言设定为英文。从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及其在临床应用进展等2方面进行总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缺损的基本技术,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总结。共检索到9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4篇文章。 结果与结论:在细胞来源方面,老年者干细胞的分化潜能下降,滑液及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其成软骨能力要远优于肌肉及脂肪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对于临床应用干细胞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等方面,三维支架及无支架的骨髓干细胞植入方法,关节腔内间充质干细胞的注射,自体骨移植等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都显示出一定的疗效,但具体治疗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旨在从大鼠外周血及骨髓中提取内皮祖细胞,培养晚期内皮祖细胞,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或通过内皮祖细胞联合基因治疗使内皮祖细胞高表达血管新生诱导因子,达到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新生的目的。 目的: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 方法: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从大鼠骨髓和外周血中分离获得单个核细胞,进行诱导培养,观察并记录贴壁细胞的生物学特征;选取内皮祖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CD133、CD34、KDR对原代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检测,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KDR、CD34表达,并通过吞噬功能实验进一步鉴定培养细胞。 结果与结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能够分离获得早晚期内皮祖细胞;贴壁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34、CD133、KDR表达阳性;流式细胞学检测CD34、KDR表达阳性;贴壁细胞能够吞噬ac-LDL,结合UEA-1。实验成功从大鼠骨髓及外周血中分离出内皮祖细胞;并获得了增殖活性强的晚期内皮祖细胞,找到了更好的成血管干细胞的种子来源。  相似文献   

17.
背景:分离培养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 目的:观察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方法:选取体质量为80-100 g雄性SD大鼠,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取材过程中需严格掌握大鼠处死至将细胞悬液放入培养箱内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0 min以内。使用基础培养基冲洗骨髓腔时力度适中且在骨髓腔内旋转数次,可使骨髓细胞充分脱落,保证骨髓细胞的获得量。 结果与结论: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贴壁生长的成纤维样细胞,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漩涡状排列;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形,经历3个生长时期: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停滞期;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结果示:CD29+ 99.45%、CD34+1.45%、CD44+ 99.52%、CD45+1.41%;成骨、成脂诱导分化后,矿化结节被茜素红染成橘红色,脂滴被油红O染成红色。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向成骨、成脂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符合国际细胞治疗学会间充质及组织干细胞委员会提出的鉴定动物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正常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间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化能力。 方法: 分离获取19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人的骨髓间质干细胞作为对照。获取的间质干细胞采用低血清培养液培养。瑞士染色观察形态,FACS检测其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和von Kossa染色来证实向脂肪和骨的分化情况。RT-PCR检测CML特异性表达的BCR/ABL基因;对正常人、CML患者的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 结果: 正常人和CML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生长特性和免疫表型,而且都可以向骨和脂肪分化。CML来源的MSCs不表达BCR/ABL融合基因,并且具有正常的核型。 结论: 从CML骨髓中可以分离和培养出具有间质干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其具有正常的核型且不表达BCR/ABL基因。CML和正常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其三系分化的能力和免疫诱导特性使其具有再生医学的应用前景。 目的:从小鼠骨髓中研究分离制备Flk-1+间充质干细胞的新方法,检测了这类细胞的生物特性。 方法:以小鼠骨髓为研究对象,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并 扩增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它们的细胞周期、表型和多系分化的能力。 结果与结论:小鼠来源的骨髓来源的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生长,大部分细胞处于G0/G1期,并且高表达Flk1,CD13,CD29,CD44,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在光镜下均呈成纤维样或多角型贴壁生长,在体外相应的诱导液环境中均可以向三系分化。提示小鼠骨髓来源Flk-1+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从活体肾乳头部位提取肾组织干细胞及对其细胞性状特点进行分析的研究。 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大鼠肾乳头部组织干细胞,并将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比较。 方法:从SD雄性大鼠肾脏分离提取肾乳头尖部细胞,从股骨胫骨的骨髓腔提取骨髓细胞分别接种于培养瓶,加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并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的第3代细胞行成脂、成骨诱导分化。 结果与结论:①大鼠肾乳头部组织干细胞呈玫瑰花形旋涡状生长,多呈短梭形和多边形。②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③细胞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成骨诱导茜素红染色后可见橘红色钙盐沉积。④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肾乳头部组织干细胞表达CD29,CD44,CD90阳性,CD45阴性。结果证实肾乳头部位存在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组织干细胞。关键词:肾脏;乳头部;组织干细胞;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9.0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