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低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个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室温(18℃)和低温(4℃)胁迫下测定发芽特性和幼苗(萌发15 d)形态指标,以各性状低温与室温下测定值的比值(相对值)作为小麦耐低温评价指标,评价小麦萌发和幼苗的耐低温特性。结果表明:低温降低小麦发芽速度和阻碍幼苗生长,苗比根对低温敏感,低温的干鲜比大于室温的干鲜重比值;种子萌发和幼苗期的各性状相对值可以作为鉴定小麦耐低温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促进美国红枫(Acer rubrum L.)在河南商丘的引种栽培和推广,对3个美国红枫品种四季红、红点和秋火焰的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室内30℃/20℃、25℃/15℃、20℃/10℃和15℃/5℃(12 h/12 h)的4个温度梯度及每天12 h光照或全黑暗条件下培养28 d,未处理种子和室温干藏4周种子均不萌发,低温层积4周和温水浸泡后层积4周种子萌发,12 h光照下比全黑暗下种子萌发率提高0~4%和0~14%;温水浸泡后层积4周比低温层积4周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分别提高2%~21%和0.02~2.17;温水浸泡后层积4周,3个品种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在30℃/20℃条件下最低,秋火焰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在20℃/10℃条件下最高,分别与最高温下相差12%、2.15,四季红和红点种子萌发率和萌发速率均在15℃/5℃条件下最高,分别与最高温下相差16%、21%和0.91、1.93,说明低温比高温更有利于种子萌发;田间4月15日至5月15日的种子萌发特性与室内20℃/10℃和25℃/15℃下的种子萌发特性相近。因此,如在本地利用种子繁殖法引种栽培这3个美国红枫品种,需将其种子经温水浸泡后层积,然后在本地温度较低的月份浅播,较有利于引种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美国红枫(Acer rubrum)在河南省商丘市的引种栽培,将红点、秋火焰品种的美国红枫种子进行室温干藏6、12个月,再以温水浸泡后低温层积4、8周,最后置于室内30℃/20℃、25℃/15℃、20℃/10℃、15℃/5℃(12 h/12 h)4个温度梯度,每天光照条件下培养12 h,持续培养28 d。试验结果显示,无论在何种处理下,红点的种子萌发率、萌发速率均显著高于秋火焰。红点种子的休眠性较浅,易于利用种子繁殖法对其进行引种栽培。室温干藏12个月与6个月相比显著促进种子萌发,温水浸泡后低温层积8周与4周相比显著促进种子萌发。不同处理下红点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15℃/5℃,其代表月份为3、11月;不同处理下秋火焰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0℃/10℃,其代表月份为4、10月。与秋火焰种子相比,红点种子更易于利用种子繁殖法引种栽培获得成功。在本地引种栽培这2个品种,应对其种子进行较长时间(如12个月)的室温干藏,并在温水浸泡后低温层积较长时间(如8周);秋火焰种子于温度较低的月份(4、10月)播种,红点种子则于温度更低的月份(3、11月)播种,才有利于引种栽培成功。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新疆北疆主栽棉花种子低温萌发能力差异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低温对棉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筛选耐冷种质资源,探讨模糊隶属函数法在棉花种子低温耐冷性鉴定的应用。【方法】以近10年新疆北疆主栽的棉花品种(系)为试材,测试种子发芽指标对不同温度的响应变化,基于发芽指标和相对发芽指标(耐冷系数)的模糊隶属函数值法,对试材的低温萌发能力差异进行评价。【结果】随着胁迫增强,棉花种子的萌发能力受到显著抑制,种子平均发芽速度随温度上升呈下降趋势,而其它发芽指标均随温度上升呈显著增高。棉花种子的耐冷萌发力均与其萌发指标显著正相关。同一低温下两种隶属函数法对种子低温萌发能力的鉴定结果高度一致,但不同低温下参试棉花种子的萌发力有所差异。15℃种子萌发强的为中棉所36号和新陆早46号,20℃为新陆早25号、新陆早42号、新陆早36号、新陆中26号、中棉所36号、新陆早41号和新陆早35号。低温下,除了平均发芽速度,其它棉花种子的发芽指标间及其与种子萌发力两两极显著相关。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不同低温下棉花种子萌发耐冷性的鉴定模型,其中15℃为Y=0.01+0.022*发芽指数,20℃为Y=-0.046+0.002*发芽率+0.005*种子萌发指数。【结论】萌芽期种子耐冷性强的材料为中棉所36号和新陆早46号。基于发芽指标的模糊隶属函数法可以有效用于棉花种子萌芽的耐冷性鉴定评价。  相似文献   

5.
卢军  娄伟  罗琳  朱先洲 《南方农业学报》2014,45(11):1943-1946
[目的]探讨低温和长时间贮藏对烟草种子萌发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为烟草种子贮藏和育苗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时间贮藏(15年)和当年收获的烟草品种“红花大金元”裸种为材料,研究低温(16℃)和常温(25 ℃)培养条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当年收获种子在25℃下萌发率最高,为95.9%,长时间贮藏种子在16℃下萌发率最低,为67.8%;长时间贮藏和低温均能显著降低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当年收获种子在25℃下培养出的幼苗根长度最长,为2.71 cm,长时间贮藏种子在16℃下培养出的幼苗根长最短,为0.91 cm,长时间贮藏和低温均能抑制幼苗的根系生长.低温和长时间贮藏能显著促进烟苗体内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积累.[结论]低温和长时间贮藏均会抑制烟草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促进幼苗体内渗透调节的积累.生产实践中烟草种子不宜长时间贮藏,育苗时应尽量确保种子萌发的最佳温度.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温对油菜种子活力的影响,以9个自有优异稳定品系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条件,比较种子在平均萌发时间、发芽率、成苗率、幼苗活力指数、发芽指数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5℃/20℃条件下,各油菜种子发芽成苗速度最快,且品系间差异不显著。随着温度的降低,所有品系发芽时间和出苗进程均有减缓,发芽指数(GI)和幼苗活力指数(SVI)有所下降,15℃/10℃条件下下降不明显,10℃/5℃条件下下降显著;9个材料中,153001和153013在低温下萌发速度较快,出苗率较高,适合作为迟直播和低温地区种植品种,154001和153010受温度影响较大,萌发出苗缓慢,出苗率较低,应避免低温及迟直播种植。本研究对指导浙北地区耐低温油菜育种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辣椒种子在低温胁迫下的萌发特性及其幼苗生长特性,分析不同辣椒品种的耐寒性。以紫杆美早佳、强龙、长辣香妃为试验材料,将种子在不同温度下培养,测定其萌发特性及生长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不同,紫杆美早佳在各温度培养下的各种指标比其它两个品种高,说明该品种耐低温的能力比其它两个品种强,萌发能力好。在幼苗的表现方面,紫杆美早佳在15℃及以下温度培养,各指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25℃培养明显好转;强龙各级指标反而是10℃和15℃时表现较好;长辣香妃则是在10℃及以下幼苗生长差,15℃以上表现较好。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进行综合比较得出3个品种在低温下的表现依次为紫杆美早佳>强龙>长辣香妃。  相似文献   

8.
玉米萌发期种子耐低温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6个玉米品种通过建立5、10℃低温下萌发的种子活力指标综合体系表明,玉米种子萌发对低温的敏感期在萌发后12 h,玉米耐低温萌发能力鉴定可在此期间进行。根据5℃和10℃低温对各品种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综合变化,郑单958和吉单415为萌发期耐低温强的品种,铁单18和辽单632为耐低温性差的品种。10℃低温下4项指标可以构建综合活力指标,郑单958和吉单415能维持低温下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铁单18和辽单632种子萌发的低温耐性弱,细胞膜受到损伤。低温耐性强的品种在萌发早期积累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维持细胞膜的渗透压,以抵御低温伤害,低温耐性弱的品种在后期脯氨酸含量的大幅度升高可能是受到低温伤害所致。  相似文献   

9.
以番茄“圣龙F1”“超越改良型”“天赐3号”“常丰中蔬4号”“白果强丰”为试验材料,设置(15±1)℃低温处理(以25℃常温对照组),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期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指标,分析不同品种种子萌发期耐寒能力以及低温处理下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低温对番茄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以及根长的影响较小,而对发芽指数、芽长的影响较大;15℃低温下对番茄地上部鲜重抑制非常显著,对地下部抑制较弱。相关分析指出,低温处理下,发芽势与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呈极显性正相关。根据番茄品种种子萌发期各性状隶属函数值得出,5个番茄品种的耐寒性依次为:超越改良型>圣龙F1>白果强丰>天赐3号>常丰中蔬四号。  相似文献   

10.
用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对4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的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研究不同浓度ABA浸种对低温条件下白菜型冬油菜种子萌发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温度下(5、10℃),各供试材料的发芽率、根长、芽长均随着ABA浓度的提高而降低,20℃时,1 mg/L、5 mg/L的ABA处理对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ABA处理可增强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含量。强抗寒性品种(陇油6号、陇油7号)在较低温度下,POD、SOD、CAT仍具有较高活性。  相似文献   

11.
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栽培大豆、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幼苗期的酯酶同工酶共出现了17条酶带。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既有共同的酶带,又有各自独特的酶带,是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种。半野生大豆有类似野生大豆的酶谱,表现了野生种的特点.不同进化类型的大豆酯酶同工酶有明显不同。随着进化程度增高,酶带数目有增多的趋势.研究表明,大豆幼苗酯酶同工酶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以做为大豆分类学和研究大豆进化关系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海岛棉(G.barbadense L.)显性无腺体品系海1与陆地棉(G.hirsutum L.)有腺体品种杂交,把控制无腺体的显性基因转移到陆地棉中,选育出显性无腺体陆地棉新类型的结果。转育过程经过了三次回交和两次自交及严格的人工选择。选出的株形,叶形,花冠大小、颜色、花无红心,铃,苞叶等器官与陆地棉亦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对染色体数分别为40,78,80的多年生野生大豆G.tomentella种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发现花粉粒的大小随着染色体数目的增加而变大。染色体数目不同,花粉外壁的纹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用陆地棉(AADD)1与亚比棉(A2A2G1G1)进行杂交,F1高度不育,然后用陆地棉作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在回交后代BC4F1中,各个性状都分离很大,除了表现双亲类型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类型,通过调查发现,304%植株保留了比克氏棉的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发生性状,这说明将这一性状作为目标性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为我们进一步转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数量遗传学之多基因学说的产生的早期历史过程。指出英格兰生物统计学家G.U.尤尔最先奠定了多基因学说的基础,在学说形成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忘却的历史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尤尔的工作对数量遗传学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G叶面肥是我们新近开发研制的冬小麦穗前叶面专用营养调节复合肥。试验表明,这种肥料在冬小麦穗前(挑旗时期)喷施一次,可显著增加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形成更多的有机物,并向籽粒运输,增加籽粒饱满度,使千粒重增加3.8%.特别是G叶面肥可以大大促进花粉粒的萌发,促进受精作用,使小麦穗粒数平均增加11.9%。这样,可使冬小麦穗粒重平均增加16%以上,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的选择,不只针对特殊的亲本和一对杂交亲本的分离群体.为实现TRAP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棉花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蔬菜温室和塑料大棚90%集中在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仅东北一区分别占53%和39%。现有的几个大型现代化加温温室,都分布在北纬39度以北地区,其中东北占64%。寒冷地区,冬季利用加温温室生产蔬菜,不仅防寒保温的工程  相似文献   

20.
对亚比棉及其三种杂种进行了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共有9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44%,与亚洲棉单一同源的占44%,与比克氏棉单一同源的占11%;陆地棉×(亚洲棉×比克氏棉)杂种F1有9条酶带,为杂合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56%,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11%,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11%,新生酶带占11%;(亚洲棉×比克氏棉)×陆地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其中与双亲同源的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占9%,与陆地棉单一同源的占18%,新生酶带占9%;(亚洲棉×比克氏棉)×海岛棉杂种F1有11条酶带,为双亲的不完全互补型酶谱模式,其中与双亲同源的酶带占64%,与亚比棉单一同源的酶带无,与海岛棉单一同源的酶带占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