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青蛤的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蛤[Cyclinasinesis(Gmelin)],俗称黑蛤、羊蹄蛤等,是生活于潮间带的理栖型双壳贝类,为黄渤海常见种。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经济价值较高,是颇具发展前途的养殖贝类。为促进青蛤养殖业的发展,笔者将青蛤的育苗技术介绍如下。1半人工育苗半人工育苗是指在室外土池(或滩涂)对亲贝蓄养、育肥,育肥后期在室内进行强化培育,然后在室内进行亲贝的人工催产,人为控制条件孵化受精卵,培养浮游幼虫至出现眼点或附着变态后,再将幼虫从室内水泥地移到室外土地中进行稚贝的培育。1.1受精卵的获取这一育苗过程室内工作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2.
青蛤(Cyclina sinensis)为帘蛤科埋栖型双壳贝类,广泛分布在我国沿海泥砂质潮间带。青蛤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其含铁量高达194.25mg/kg,素为年长者及幼儿的上等食品。我们于2001年在山东埕口盐化有限公司养殖场,利用2个土池,进行了青蛤育苗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青蛤的形态与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俗称铁蛤,因刚采集的个体贝壳呈铁色而得名,是黄渤海沿岸常见种,辽宁、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福建以及海南岛、广西等地都有分布,多生活在近高潮区及中潮区的泥砂中,并多在有淡水流入的河口附近栖息。  相似文献   

4.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为帘蛤科埋栖型贝类,是黄渤海区常见种类。近年来,因海水污染、滥采酷捕,其资源急剧衰退。据有关资料统计,现黄渤海区的青蛤年产量仅1200t左右,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 为探索青蛤养殖技术,2001年,乐亭县海洋局在乐亭县贝类养殖场,对影响青蛤生长的相关因素作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试验方法及结果1.1 不同底质养殖试验 实验分5个梯次进行,即选择5种不同的底质:粗沙、细沙、泥沙、软泥、硬泥分别进行养殖试验,并在同一时间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6.
贝类壳色常呈现出多态性,壳色可以作为优良性状的标记色,用于贝类良种选育研究。为了探究青蛤壳色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青蛤不同壳色个体的生长指标及营养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湿重、壳长、水管和鳃组织湿重占比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青蛤紫壳个体(整体)的壳宽和外套膜组织湿重占比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青蛤紫壳个体可食部分的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1)。紫/白壳个体的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比值分别为37.46%和37.02%,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67.72%和66.60%,且紫壳个体显著高于白壳个体(p<0.05),表明紫壳个体氨基酸平衡效果优于白壳个体,且均属于优质蛋白。紫/白壳个体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棕榈酸为主,分别占可食部分脂肪酸总量的9.97%和9.85%,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以EPA和DHA为主,其中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6.64%和6.54%,DH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8.00%和8.51%。研究表明,紫/白壳个体间在生长和营养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且紫壳性状与其生长和营养存在一定正向关联关系,为利用紫壳性状作为遗传标记进行青蛤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蛤(Cylinasinensis)俗称黑蛤、蛤蜊等,是我国沿海常见底栖贝类,栖息在沿海滩涂泥滩地带。为了推广青蛤育苗技术,笔者把几年来的育苗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一、育苗池的选择青蛤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幼体发育经过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期,然后发育变态成稚贝而进入附着期  相似文献   

8.
青蛤受精卵和幼虫密度对孵化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琳  陆平 《海洋渔业》1999,21(4):157-159
本文报道了青蛤受精卵密度对孵化的影响和青蛤幼虫培养密度对生长的影响。受精卵密度在26个/ml、30个/ml、38个/ml、44个/ml、53个/ml时,孵化率在87.8~89.9%之间;受精卵密度为53个/ml时,幼虫畸形率较高。实验发现,幼虫的培养密度应控制在6~11个/ml,幼虫变态后,减少培养密度,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近几年对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的观察,对青蛤工厂化育苗出库的稚贝、移苗的环境条件、饵料和疏苗扩池等进行了初步试验,认为早期苗、幼苗健壮、移苗底质松软、水质新鲜、饵料丰富、疏苗扩池,是青蛤大规格苗种快速生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青蛤繁育及养殖技术(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蛤(Cyclina sinensis),俗称石头螺、牛眼蛤、黑蛤等,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贝类。青蛤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优良海产贝类,市场需求旺盛。其生态适应性强,栖息稳定、水平移动范围小,生长快、产量高,生长两年即可达到商品规格,是一种理想的底栖贝类养殖对象。  相似文献   

11.
施惠  田益玲  王颉  张伟 《水产科学》2012,31(3):152-155
连续3年4个季节调查了青蛤携带的微生物系。结果表明,青蛤体内以细菌为主,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达到70%以上。经鉴定,微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微杆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莫拉氏菌属、弧菌属是青蛤四季占主体的微生物,在活体青蛤中基本未检出霉菌和酵母等真菌。在不同季节,原料青蛤带菌量存在一定差异,对成品卫生指标产生影响。当青蛤菌落总数超过欧盟标准时,高温杀菌为128℃、5min,可使青蛤达到商业无菌条件;青蛤带菌量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时,其杀菌条件为120℃、5min。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重金属Zn2+、Cd2+对青蛤幼贝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采用静态急性毒性试验的方法,研究了96h内海水中重金属离子Zn2+、Cd2+的不同浓度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蛤幼贝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2+和Cd2+对青蛤幼贝的96h LC50和安全浓度分别为160mg/L、14mg/L和1.60mg/L、0.14mg/L;而二种离子的交互作用表现为二者间存在拮抗作用,其中,Zn2+的毒性略大于Cd2+。  相似文献   

14.
以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为研究对象,探讨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水利工程在不同流量调度措施下对中华鲟产卵栖息地的影响。通过考虑中华鲟生境需求特性建立了中华鲟产卵场的物理栖息地模型,根据模型得出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变化来量化不同的流量调度措施对其产卵场质量的影响,然后利用实测的中华鲟产卵量和资源量数据来验证和评价物理栖息地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从而进行合理的生态流量决策。结果发现,年平均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曲线与中华鲟的产卵量和资源量变化曲线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适宜栖息地  相似文献   

15.
分别用大豆浓缩蛋白(SPC)替代饲料中0(R0,对照组),15%(R15),30%(R30)和45%(R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喂养(58.00±2.69)g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10周,每组设3个重复,研究SPC对中华鲟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率,以及血脂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随替代比例的增加,中华鲟幼鱼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逐渐降低,肥满度和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FE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WG、SGR和PER在R45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逐渐降低。CHOL、TG和LDL-C含量在R30组出现显著差异(P<0.05)。随替代比例的增加,肌肉和肝脏水分逐渐升高,脂肪逐渐降低,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R30和R45组的肌肉和肝脏水分含量显著高于R0组(P<0.05),脂肪含量显著低于R0组(P<0.05)。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血脂和体成分等指标,中华鲟幼鱼饲料中SPC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可达30%。  相似文献   

16.
青蛤室内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青蛤人工育苗技术,2001年7~8月,利用72m3水体进行青蛤人工育苗试验。采用阴干5h 流水3h对亲贝刺激催产,以叉鞭金藻、扁藻为饵料,培育幼虫,以100目筛绢网筛出的细海沙做附着基,自亲贝产卵起历时20d,培育出壳长(318~487)μm的双管期稚贝9250万粒,浮游幼虫培育成活率86 7%,底栖稚贝培育成活率平均85 6%。结果表明,试验中所采取的方法是简便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切除单侧眼柄对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条件下,采用烫灼挤压法切除中华绒螯蟹的单侧眼柄,结果表明,对青春期蜕壳前的蟹,切除任意一侧眼柄,都能有效地促进蜕壳、生长及性腺的早期发育,但无助于诱导卵巢的成熟、产卵.试验还表明,切除单侧眼柄不会导致高死亡率,且对蟹的交配、怀卵、幼体的孵化培育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不同藻类及浓度对青蛤滤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在24℃水温下,研究了饵料生物种类及浓度对不同规格青蛤滤水率(FR)的影响。结果表明:(1)青蛤的FR随着体质量的增大而增大,符合幂函数回归关系:FR=0.5725WD0.705 3(R2=0.9987),单位质量的滤水率(FR/WD)随着青蛤规格的增大而减小。(2)FR随着饵料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异胶藻浓度达到8×105ind/L时,开始迅速下降。(3)FR受不同饵料种类的影响,青蛤对牟氏角毛藻的平均滤水效果最好,达到0.6左右,滤水效果最差的是异胶藻,平均FR只有0.3左右。  相似文献   

19.
CMC在缢蛏涂覆保鲜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保鲜涂覆胶,在5℃下保藏7 d,以缢蛏的活泼度、成活率、水分蒸发量及挂胶量等为指标对其保鲜效果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采用CMC保鲜胶涂覆的缢蛏,5℃下7 d的成活率为100%,而对照组的成活率为60%,涂膜处理能降低水分蒸发速度,保鲜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青蛤人工育苗及增养殖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的室内人工催产、受精卵的孵化密度、幼虫培养密度、幼虫饵料及青蛤增养殖进行了研究。采用阴干、遮光和充气的方法对青蛤进行催产,成功率达95%;平均孵化率为88.6%;室内育苗中,幼虫培养密度控制在11 ̄16个/ml,幼虫变态后,减少培养密度,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幼虫的饵料以叉鞭金藻为主,混合投喂较单一投喂效果更好。在105.61m^3水体的室内育苗池内,培育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