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立哌唑治疗少年儿童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福收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2):784-784,794
目的探讨阿立哌唑治疗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司培酮组,分别服用阿立哌唑10~20mg/d和利司培酮2-5mg/d,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8周末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立哌唑治疗的显效率为80.95%,有效率为95.24%;利司培酮治疗的显效率为85.0%,有效率为10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方面两组以轻度锥体外系反应为主,在内分泌改变、体质量增加和肝功能异常方面阿立哌唑组少于利司培酮组。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泰必利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6~14岁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立哌唑(2.5~10 mg/d)与泰必利(25~400 mg/d)治疗,观察疗程12周后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分表》评定临床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从治疗第2周末起阿立哌唑组和泰必利组YGTSS总分得分均下降,但在第2周时阿立哌唑组下降率为(29±13)%,明显高于泰必利组下降率[(16±14)%,P<0.01]。治疗12周后,阿立哌唑组和泰必利组治疗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1%和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立哌唑组和泰必利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小剂量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起效快、疗效好、有较好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选择。[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6):421-424]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Meta 分析方法评价阿立哌唑治疗儿童抽动障碍(T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0 年1 月到2014 年8 月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收集有关阿立哌唑治疗儿童TD 的临床对照试验,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 分析。结果 6 个随机对照研究(共551 个病例)纳入分析,显示在随访终点时阿立哌唑与各个传统治疗TD 的药物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治疗时间疗效的亚组分析显示:2周、4 周和8 周时与传统治疗TD 的药物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与氟哌啶醇比较,二者疗效无差别,但阿立哌唑的锥体外系反应较少(P结论 与传统的药物相比,阿立哌唑在改善儿童TD 主要症状方面同样疗效显著,但尚不能认为阿立哌唑更具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阿立哌唑对35例4~16岁合并有行为问题的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疗程8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4、8周采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2周末CGI中的病情严重程度评分开始下降(P<0.05),治疗第8周末下降更加显著(P<0.01),疗效评分则于第8周末有显著性提高(P<0.05)。ATEC总分于治疗第8周末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各项目分中,语言、感知、行为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社交评分于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自伤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显著改善,对注意缺陷及多动、冲动攻击行为、刻板行为、易激惹也有一定效果。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立哌唑治疗儿童孤独症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立哌唑治疗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最终纳入研究的195例5~17岁Tourette综合征患儿分为阿立哌唑组98例,剂量5~25 mg/d;硫必利组97例,剂量100~500 mg/d;疗程12周.于基线(0周)及治疗第2、4、8、12周末,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血生化指标和心电图检查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从治疗第2周末开始阿立哌唑组和硫必利组YGTSS运动抽动分、发声抽动分、功能损害分和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001),且治疗第2周末时阿立哌唑组的功能损害分显著低于硫必利组(P<0.05).治疗第12周末阿立哌唑组YGTSS总分从基线的(53.74±15.71)分降至(24.36±16.38)分,平均减分29.38分;硫必利组YGTSS总分从基线的(51.66±13.63)分降至(23.26±15.31)分,平均减分28.40分;两组平均减分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周末时阿立哌唑组和硫必利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0.21%和63.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和硫必利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9.6%和2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立哌唑治疗Tourette综合征患儿的疗效与硫必利相当,不良反应较少,其为临床治疗儿童抽动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药物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ripi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Method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as conducted in 195 children aged 5-17 years with Tourette syndrome. The patients were assigned to two groups: aripiprazole group (n =98) and tiapride group (n =97), with the treatment dosage of 5-25 mg/d and 100-500 mg/d,respectively. After 12 weeks treatment, 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assessed by the 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 (YGTSS) score,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observed by side effects symptoms scale, bloo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electrocardiography. Result Significant pre- and post-treatment differences were ascertained for motor tic, phonic tic, function damage and total scores of YGTSS in the both groups from the second week of treatment (P <0. 0001 ). Compared with the tiapride group, the aripiprazole group showed a mo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unction damage score of YGTSS by the second week of treatment ( P < 0. 05 ).After 12 weeks treatment, total scores of YGTSS in the aripiprazole group decreased from 53.74 + 15.71 at baseline to 24. 36 + 16. 38, while in the tiapride group from 51.66 + 13.63 to 23.26 + 15. 31. The mean reduction scores of YGTSS were 29. 38 in the aripiprazole group and 28.40 in the tiapride group at the end of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response rates were 60. 21% and 63.92%,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 P > 0. 05 ).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as similar in the aripiprazole and tiapride groups, with 29.6% and 27.8%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aripiprazole and tiapride groups and no severe adverse events were found in either group.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ipiprazole showed similar therapeutic effect to tiapride in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Tourette syndrome. Aripiprazole was safe and well tolerated i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a new valid o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ic disorders.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校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应用利培酮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对106例在校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进行一般资料采集.入组后单一应用利培酮口腔崩解片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症状及疗效,以不良反应量表和实验室监测等进行安全性评定,并分析各因素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患儿起病年龄、病程、受教育情况及阳性家族史均无性别差异(Pa>0.05),首次住院或就诊年龄在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性别间存在显著差异(Pa<0.05),女性患儿多表现为阳性症状,而男性患儿则多表现为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及总分无性别差异(Pa>0.05).利培酮治疗总有效率为58.5%,不良反应少;利培酮疗效在性别、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a<0.05),病程长短对疗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校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儿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存在性别差异.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好,存在性别及文化程度差异,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哌甲酯对不同亚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寻找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及疗效预测指标.方法 入组标准为符合我国《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诊疗建议》中ADHD诊断标准的患儿,给予系统的哌甲酯剂量滴定.以父母填写的ADHD评定量表、Conners'量表和对儿童进行的持续性操作测试(CPT)作为疗效评价指标,随访观察6个月.收集潜在的疗效影响因素资料,包括就诊时症状严重程度、智商、学习成绩等.结果 1.总的疗效指标分析:父母填写的ADHD症状评定量表分、Conners'量表分、儿童进行的CPT治疗前后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亚型疗效比较:(1) ADHD症状评定量表总分的减分率:混合型与注意障碍为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动冲动型及混合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动冲动型与注意障碍为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Conners'量表减分率:混合型、注意障碍为主型、多动冲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CPT平均分的减分率:混合型、注意障碍为主型、多动冲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有效率和显效率:混合型有效率68.25%,显效率55.56%;注意障碍为主型有效率75.82%,显效率56.04%;多动冲动型有效率63.64%,显效率45.45%.3.疗效影响因素:就诊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韦氏智商评分与疗效相关.结论 哌甲酯治疗儿童ADHD安全有效,对混合型和注意障碍为主型的ADHD患儿的疗效可能优于多动冲动型.疗效的可能影响因素包括治疗前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韦氏智商评分等.  相似文献   

8.
盐酸哌甲酯控释剂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观察中枢神经兴奋剂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对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12月在本科儿童多动症门诊就诊的ADHD患儿113例.男87例,女26例;年龄(8.1±2.7)岁,其中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组(控释组) 86例,速释哌甲酯片治疗组(速释组) 27例.分别观察用药后2周及6个月患儿注意力和行为改善情况,以及用药的依从性.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6个月随访时对患儿进行视听连续整合测试(IVA-CPT)、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韦氏智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控释组和速释组用药2周内注意力和行为改善分别为91.9%、88.9%,6个月注意力和行为改善分别为96.5%、59.3%;控释组的依从性显著高于速释组.2组治疗1个月综合反应控制商数(FRCQ)、综合注意力商数(FAQ)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a<0.01),控释组6个月随访时FRCQ和FAQ仍保持较高水平.2组治疗1个月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6个因子得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a<0.01),控释组治疗6个月6个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速释组(Pa<0.05).2组治疗6个月韦氏智力评定全量表IQ、言语量表IQ、操作量表IQ均明显上升(Pa<0.01).2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 哌甲酯控释治疗可有效改善ADHD核心症状,长期提高患儿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依从性显著高于速释哌甲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儿重精神分裂症36例分为联用组18例,使用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单用组18例,单独使用利司培酮治疗。疗程8周。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BPRS总分治疗末均显著下降,两组BPRS评分无显著差异;联用组不良反应较单用组少。结论 利司培酮联合小剂量氯氮平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小,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0.
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Tourette综合征 (T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将深圳市人民医院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3年 7月小儿神经专科门诊 4 2例TS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分别给予利培酮与氟哌啶醇治疗 ,应用《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YGTSS)及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 (TESS)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8、16周末评价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第 8周、第 16周与治疗前比较YGTSS量表的运动抽动及发声抽动各项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 16周后利培酮组运动抽动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 (P <0 0 5 ) ,利培酮组第 8、16周末TESS总分均显著低于氟哌啶醇组 (P <0 0 5 )。结论 利培酮治疗TS疗效较氟哌啶醇好 ,副作用较氟哌啶醇轻。  相似文献   

11.
利培酮在治疗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利培酮在治疗孤独症儿童行为问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0例5~12岁具有行为问题的孤独症儿童,给予8周的利培酮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评分,并观察利培酮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利培酮治疗后第8周末的病情严重程度、ATEC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耐受性好;其中在ATEC评分中,除了社交评分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之外,言语、感知和行为评分均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利培酮可以显著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行为问题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米卡芬净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ICU婴幼儿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ICU中IPFI婴幼儿48例,按抗真菌药物使用类别分为米卡芬净组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其中米卡芬净组26例,两性霉素B脂质体22例。分别予抗真菌治疗至体温正常5 d或疗程大于10 d,观察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米卡芬净组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率73.08%;不良反应2例(占7.69%)。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痊愈8例,显效7例,有效率68.18%;9例(40.91%)有不良反应。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米卡芬净组不良反应率低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P<0.01)。结论对IPFI婴幼儿抗真菌治疗,米卡芬净的疗效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基本相同,但耐受性较两性霉素B脂质体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可乐定透皮贴片与氟哌啶醇片治疗中重度儿童抽动障碍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34例耶鲁大体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总评分25分以上的中重度抽动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可乐定组(70例)和氟哌啶醇组(64例)。可乐定组给予可乐定透皮贴片治疗,氟哌啶醇组给予氟哌啶醇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YGTSS进行治疗前后症状评价,并记录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氟哌啶醇组治疗1周的疗效高于可乐定组(P0.05);治疗后3周、5周、8周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抽动积分、发声抽动积分、功能受损积分和总评分方面,治疗1周后可乐定组的YGTSS减分率均低于氟哌啶醇组(P0.05);治疗3周、5周、8周时,两组的YGTSS减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乐定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低于氟哌啶醇组(37%)(P0.01)。结论可乐定透皮贴剂和氟哌啶醇均是治疗儿童中重度抽动障碍的有效药物,可乐定起效速度较慢,但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且不良反应低于氟哌啶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康复技能培训对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90例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进入对照组和标准组,观察时间6个月.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标准组药物治疗同时集中进行康复技能培训.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2组于入组时、入组后2、6个月分别行PANSS、ADL量表评定.结果 最终纳入分析87例(标准组43例,对照组44例),2个月时标准组患儿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精神病理症状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DL量表分与对照组也无显著性差异;6个月时标准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8.20±1.21)及ADL量表分(14.27±0.74)与对照组PANSS量表阴性症状分(9.33±1.65)及ADL量表分(15.07±1.55)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a <0.05).结论 康复技能培训能改善青少年儿童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托莫西汀和哌甲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儿科收治的46例ADHD患儿,采用双盲对照方法,托莫西汀和哌甲酯治疗组各23例,均接受8周的托莫西汀或哌甲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DHD患儿ADHD父母评定量表第4版(ADHDRS-IV-Parent:Inv)评分所获得的有效率、总分、分量表分、Conners简式父母评定量表修订版分量表分及临床总体印象-总体严重度量表严重程度评分.结果 托莫西汀组和哌甲酯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3%和100.0%(P>0.05).治疗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中无严重副反应发生,托莫西汀组的最终治疗剂量为1.33 mg/(kg·d).两组较常见的副反应有食欲下降、嗜睡、发热、腹痛、咳嗽等.与哌甲酯相比,托莫西汀组嗜睡较多.结论 托莫西汀治疗ADHD患儿效果好,副反应少,耐受性好,改善ADHD症状的疗效与哌甲酯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抽动障碍(TD)患儿阿立哌唑治疗前后多巴胺D2 受体(DRD2)与多巴胺转运体(DAT)的mRNA 表达水平变化,分析DRD2、DAT 基因表达与抽动障碍临床症状、疗效之间的关系,为抽动障碍的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T-PCR 技术检测60 例TD 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DRD2 mRNA、DAT mRNA 的表达,并分析其与TD 病情的相关性.60 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TD 患儿治疗前DRD2、DAT mRNA 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PP>0.05).中、重度TD 患儿的DRD2mRNA 表达水平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评分(YGTSS)呈正相关(r=0.542、0.546,Pr=0.209,P结论 外周血淋巴细胞DRD2 mRNA 的表达可作为TD 诊断、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13C-尿素呼吸试验(13C-UBT)证实为Hp感染反复腹痛儿童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予埃索美拉唑0.8mg/(kg.d),1次/d,克拉霉素15mg/(kg.d),2次/d,甲硝唑30mg/(kg.d),3次/d,三联治疗;对照组32例,予除奥美拉唑(0.8mg/kg,1次/d)外抗生素与治疗组相同,疗程1周。停药后4周门诊复诊并复查13C-UBT。结果二组儿童腹痛均有缓解,缓解率100%;Hp转阴60例,根除率90.9%。对照组转阴28例,根除率87.5%,二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三联治疗儿童Hp感染临床疗效好,Hp根除率高,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盐酸哌甲酯是目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首选药物。以往多使用传统的速释哌甲酯片,现已研制出渗透泵控释的哌甲酯,并且已在我国上市使用。该研究对盐酸哌甲酯控释片对ADHD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将99例ADHD儿童按随机原则分为哌甲酯控释片组与速释哌甲酯片组。接受6周治疗观察,采用主要疗效评定指标(SNAP-IV家长评定量表)及次要疗效评定指标(IVA-CP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共50例患儿完成6周治疗,哌甲酯控释片组治疗有效率(83.3%)、完全缓解率(44%)均高于速释哌甲酯组(有效率75%、完全缓解率25%),两组治疗6周前后各量表分值与基线值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各量表分值变化的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结论: 哌甲酯控释片用于ADHD治疗安全有效,且每日只需1次服药,用药方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使用地塞米松与甲泼尼龙治疗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患儿的疗效差异,比较其安全性。方法ADEM住院患儿32例,其中14例用地塞米松治疗;18例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地塞米松治疗组显效率为57.1%,甲泼尼龙治疗组显效率为77.8%,但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χ2=1.561 P=0.212)。两组不良反应少,且均轻微。结论ADEM患儿静脉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疗效可能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20.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儿童发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楼雁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20(12):1245-1245,1259
目的观察布洛芬混悬液(美林)治疗儿童发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高热症状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80例。分别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和对乙酰氨基酚栓治疗。结果两组服药后第1~2h内的退热效果基本相同,但乙酰氨基酚栓组从服药后第3~4h体温呈回升趋势,而美林混悬液组在服药后退热效果仍最高峰,且能维持6~8h的药效,总有效率为100%。对乙酰氨基酚栓总有效率为94%。美林退热的显效率为93%,对乙酰氨基酚栓组为67.5%。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美林混悬液退热作用强,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