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所谓名人,就是在某一方面学有专长或造诣很深的人,也有一些是因时、因地、因环境而成为一时的名人。 采访名人,不同于采访一般人,因名人的社会活动较多,时间宝贵,他们出来活动,一般日程表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有些名人还有些小脾气,眼界很高,根本不把小报的记者放在眼里,因此,采访名人之前,必须要做一番精心准备,决不要贸然行事。 采访名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记者应该是万事通,这就要求当记者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2.
老年心理特征及采访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把握老年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心理特征表现为:渴望尊重、渴望交流、默守陈规、争强好胜等。在采访中要想得到较为满意的预期效果,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老年心理,掌握具体的采访对象的心理特征,采用适当的采访技巧和方法,使采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二、采访老年人的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1、接近老年采访对象时,首先必须寻找双方都能接近的“触点”,即记者与老人共有、共知、共爱等一切可以把双方联系起来的东西。其次,尊重老人体现在:不要随意更改采访时间、地点,不要迟到;采访者穿着举止大方、行为…  相似文献   

3.
栾新传  林贵夫 《青年记者》2001,(2):22-22,25
通讯员,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常常吃“闭门羹”,原因很多,或是人家对你不熟,羞于开口;或是人家无准备,不知从何处谈起;或是人家怕稿子见报,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凡此种种,都给采访带来了许多障碍,实践告诉我们,要扫除这些障碍,聊天是一剂灵丹妙药。  相似文献   

4.
金本 《新闻与写作》2002,(4):35-35,36
小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采访;第二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着重谈一谈采访。 敏锐发现新闻线索 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位小记者在放学的路上,听到某班的同学情不自禁喊道:“啊,今天的考试真快乐!”他抓住这个线索,采访了这些同学和他们…  相似文献   

5.
记者不论在什么地方采访,也不论采访什么样的人,都要注意现场气氛的营造。现场气氛融洽,记者问得顺心,被采访者答得舒心,采访容易获得成功;相反,现场气氛不融洽,采访很可能中途“夭折”,即使硬着头皮采访下去,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营造融洽的采访现场气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6.
新闻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对采访能否成功至关重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记者应注重知识积累,大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采访开始前,要对采访对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并制订科学、合理的采访提纲。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说过这样一句话:"采访前宁可准备过头,也不要准备不足。"我们常常把记者的采访准备工作叫做"功课"。一次成功的采访是否顺利进行、是否深入,都将直接影响着作品质量的好坏,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经常会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知己知彼,百战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07,(5):15-15
很多人都忌讳谈记者的架子问题。其实记者要学会摆架子,但不要随便摆架子。不少人都嫌记者架子大,但是没有架子有时很多事也很难办。尤其你要求别人,而信心又不足时。有时候架子又会害了你。我的体会是:对上,要有架子,要居高临下地看你的采访对象;对下,则要和蔼可亲;对同行,你要摆架子,呵呵,找打!  相似文献   

9.
当记要有笔头功夫,但光有笔头功夫的人也许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编辑,却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记,因为当记首先要会采访,采访要靠腿,会跑;靠眼,会看;靠耳,会听;更要靠嘴,会问。记的“嘴上功夫”与笔头功夫同等重要,三梆头夯不出一个屁来的闷葫芦当不了记。不过,记的“嘴上功夫”一定要表现在会问上,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电视采访用语 俗话说:“凡事对症下药。”在电视现场采访中,记者要根据具体的采访内容和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提问的用语。 对于一个成功的电视记者来讲,他在采访用语上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使用口头语言,避免使用文言或生僻的专业术语 老舍先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是最亲切的文字,所谓亲切,就是要用普通的话。大家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不要用一大车大家不了解的话。” 电视是一种时效性很强的传播媒体。记者在提问时,如果多用朴实自然、生动活泼的口语,那么,对采访对象来说,就可以准确理解记者的问话,以…  相似文献   

11.
陆娴 《大观周刊》2011,(31):95-95
“着手实行犯罪”出自九七年刑法第二十三条对犯罪未遂的规定,即“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减轻处罚。”“着手实行犯罪”从立法意愿上看是犯罪实行行为的着手,犯罪着手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刑法领域界具有争议的领域。因此,怎样给“着手”定一个恰当的衡量标准,仍然是司法领域界值得探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13.
采访前的准备,是采访成败的一 个重要前提。但准备的核心、准备的灵魂是人,是了解与研究采访工作的对象。美国新闻记者杰克·海敦说过:“新闻事业是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行业。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因此,采访的成败与否,关键也就在于  相似文献   

14.
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最佳手段是采访,而采访的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随团采访是记者采访中经常遇到和运用的方式之一。本人当记者这十多年,也跟过一些团。既品尝过跟团采访的成功与欢乐,也体味过随团采访的失败和愁苦。现在细细揣摸起来,觉着有必要把随团采访的个中体会记下,也算是就随团采访这一采访方式的一点探讨。 一、采访前要摸清团队的活动主题和日程,尽且量拿出大致的报道方案来。不要去打无准备之仗。到了现场再临时抱佛脚,那就晚了。 一般情况下,记者所跟随的团队,都是以开展某项(或几项)重要工作为主题,(如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15.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16.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7.
从时间意义上说,采写效率是新闻的生命.而提高采访效率是提高写作效率的前提。采访效率低下。即使记有“七步成诗”之才,恐怕也无济于事。采写好比做饭.采访得来的材料是米,记的笔力是柴,有米无柴,徒叹无奈;有柴无米,烧穿锅底。  相似文献   

18.
明江 《新闻世界》2008,(7):23-24
“请不要对灾区的孩子们说:你要坚强”,“请不要在采访中让受伤的人们再次心理创伤”,“请不要在报纸或电视上过多出现血腥的画面报道”——在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的时候,专家们开始呼吁对灾区群众和关心灾区的人们进行更多的人性化关怀。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名人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但要让采访出“彩”,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20.
刘峰 《声屏世界》2005,(4):37-37
要准备“说”的提纲 一名“说”得好的主持人.应该坚持参加采访和写作.用自己撰写的提纲说话,即使是编辑写好了解说词.事先也要认真准备一番,在充分理解、消化、记忆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话才能形之于声。切忌读稿、背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