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以渤海底水稠油油藏地质油藏参数为基础,建立机理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体倍数、油层厚度、原油黏度、渗透率、Kv/Kh、非均质性对蒸汽吞吐效果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方法进行了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并通过多元回归建立了底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的采收率计算公式,该公式综合考虑了影响底水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效果的各种因素;应用拟合公式对渤海实际油田的采收率进行预测,证实该方法简便、易于实现,且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注氮气控制稠油油藏底水水锥技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针对单家寺稠油油藏主力油层水淹严重,热采油汽比接近蒸汽吞吐经济极限的现状,对注氮气控制底水锥进及热氮混注提高热采采收率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抑制底水锥进和蒸汽超覆,改善了吞吐井生产效果,成为“十五”期间巨厚块状底水稠油油藏多周期吞吐后控制底水锥进、提高热采采收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注入相同蒸汽量的基础上分析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效果时,许多学者忽略了注入总热量对蒸汽吞吐的影 响。在注入总热量相同的条件下,通过分析孤岛油田底水稠油油藏特征,选取研究区3种典型地层参数,即油层厚度分别为2~5,5~8和8 m以上,渗透率分别为500×10-3,1 000×10-3,2 000×10-3 μm2,对应的孔隙度分别为30%,35%和40%,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从增油量、加热半径和底水锥进程度3个方面,对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强底水和弱底水条件下普通稠油以及特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地层参数的筛选图版,利用该图版可有效分析底水稠油油藏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孤岛油田东区Ng3和中二北Ng5油层适合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孤北1区Ng3油层不适合注氮气辅助蒸汽吞吐。  相似文献   

4.
周兴武  李树山 《特种油气藏》2003,10(Z1):151-154
高升油田高3块是典型的中深层巨厚块状气顶底水稠油油藏,历经20余年的蒸汽吞吐开采,目前处于低压、低产、低效益的蒸汽吞吐后期采油阶段,呈现地层压力低、蒸汽吞吐效果差、油层严重脱气、油品性质变差等开发特征.针对稠油油田蒸汽吞吐后期生产特点,研究并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李根  郑海妮  李雪  朱猛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35(8):127-132,138,0,1
夹层对底水锥进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带有夹层的底水油藏,油井的临界产量会因为夹层的存在而大幅度提高。在分析夹层与水锥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塔河油田三叠系砂岩底水油藏的水平井实例建立单井夹层模型,模拟不同人工夹层参数对底水锥进的影响,详尽分析夹层垂向渗透率、规模及其距井筒的位置对底水锥进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位于油水界面之上且靠近水平井水平井筒的致密夹层能有效延长无水采油期和提高油层采收率。因此,在开发过程中,精细刻画底水油藏中夹层分布,根据夹层的特征合理射孔开采,针对夹层不发育或夹层无效的井,可借助人工夹层来合理控制底水锥进速度,对指导底水油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区(安塞油田底水油藏)历年开发实践的基础上,讨论了油藏底水发育情况、隔夹层分布特征,系统地分析了底水和隔夹层分布特征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并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油水界面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底水发育特征为"西强东弱",而隔夹层呈"东强西弱"分布特征;在底水发育区,隔层位于油水界面之下,对油水界面的抬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主力油层层内夹层对底水锥进有抑制作用,作用时效与其位置、半径和开采速度有关。长期开发使得油水界面上升,但受夹层抑制作用和开采强度影响单井上升速度不同,无统一的油水界面,纵向上剩余油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7.
针对营13断块稠油油层厚度薄、具有强边底水、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的问题,开展了提高稠油油藏开发效果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热复合化学水平井开发技术能有效提高开发效果;对薄层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要明显好于直井蒸汽吞吐;优选的高温防膨剂经过300℃高温处理后防膨率达到96.23%,且具有良好的耐水洗性能,可作为注汽前的地层预处理;高温氮气泡沫具有良好的油水选择性和封堵性能,能有效抑制边底水影响;二氧化碳辅助蒸汽吞吐与单纯蒸汽吞吐相比,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2.09%.  相似文献   

8.
《石油化工应用》2017,(4):67-71
为了改善已经进入天然能量开发后期裂缝性底水砾岩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通过稠油油藏开发方式筛选标准及双孔双渗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开发方式转换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蒸汽吞吐是最有利改善开发效果的开发方式,油藏裂缝发育、基质渗透率低、活跃边底水的作用,将给蒸汽吞吐转蒸汽驱带来困难。进一步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选蒸汽吞吐转吞吐时机及注采参数,确定适合CPL油田裂缝性砾岩稠油油藏的蒸汽吞吐注采参数,并在CPL油田裂缝性底水砾岩稠油油藏现场实施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兴北油田垛一段稠油油藏油层厚度薄,底水活跃,为解决开发过程中底水突进、采收率低的问题,在室内进行降黏剂浓度筛选和水平井CO_2吞吐参数优化的基础上,结合4口水平井的开采现状,开展了CO_2吞吐现场试验。研究表明:提高水平井CO_2吞吐效果的关键是降黏剂筛选、优选CO_2合理的注入量和控制采油强度;在水平井CO_2吞吐试验中先注入降黏剂,后注入CO_2,可降低注CO_2过程中沥青沉淀对油层的伤害;水平井CO_2吞吐转抽后,通过降低抽油泵排量,可控制底水锥进。截至2016年10月,4口井5井次累计注入降黏剂为23 t,累计注入CO_2为5 627.45 t,累计增产原油为2 560.17 t,换油率为0.31~0.85,平均为0.45。该项研究有效降低了CO_2对储层的伤害和CO_2的注入压力,减少了CO_2注入的盲目性,延长了水平井CO_2吞吐的有效期,提高了换油率,对同类薄层稠油底水油藏开展水平井CO_2吞吐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欢616块是辽河油区欢喜岭油田一个典型的巨厚底水油藏。该块动油层单层厚度15~30 m,且与底水直接接触.该块1997年采用蒸汽吞吐开发,单井周期2000多吨,日产能24 t,由于底水锥进,油井迅速水淹(平均2~3个周期进入水淹期)。针对底水油藏快速水淹特点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利用水平井增强油田渗流能力,降低生产压差,减缓水锥速度;其二.利用大位移侧钻井充分挖掘锥间剩余油;其三,在充分进行油藏描述与数字模拟的基础上,在油水界面之上建立人工隔层阻挡底水锥进。1999年以来,针对欢喜岭油田欢616块莲花底水油藏快速水淹特点采用了水平井、侧钻井、人工隔层堵水等针对性措施21井次,累计增油59 941 t.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底水油藏的采收率,而且在稠油开发领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了垂向渗透率、夹层位置、水平渗透率及采油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垂向渗透率越大.夹层位置越靠近油水界面.初始采油速度越大,夹层抑制底水水侵的作用越小,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越差。在油水界面之上的夹层可以有效的抑制底水锥进.提高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热采是提高稠油油藏油井产能、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的有效方式,但对于存在大量底水的稠油油藏,底水对热采的开发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该文通过机理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稠油油藏底水对热采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合理控制生产压差、降低排液速度和增加非渗透隔板等改善底水稠油油藏热采开发效果的措施,研究结果对渤海稠油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平井技术在新海27块稠油底水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玉忠  郑丽辉  曲军  宋洁 《钻采工艺》2006,29(5):13-14,34
随着油气田开发技术的进步,水平井开采技术日臻完善,并在底水油藏、高角度裂缝性油藏、稠油和低渗透油藏开发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新海27块东一段是典型的稠油底水油藏,经过10多年的直井开发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开发调整效果较差,底水锥进严重,含水上升快。在搞清油藏地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共实施3口水平井,投产后效果很好,初期产能高,含水率低,大大提高了采油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稠油油藏底水活跃,夹层分布复杂,开发难度较大,现有的常规实验规范无法准确地描述此类油藏的波及规律。基于南海东部X稠油油藏特征,设计了水平井三维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抽提出原油黏度和夹层分布范围作为影响水驱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分析了强底水稠油油藏水驱开发中的水脊形态与波及规律。结果表明:稠油油藏水脊变化过程为局部锥进—局部见水—局部上托—围绕见水点拓展;稠油油藏水驱存在明显的油水过渡带,在开发后期波及范围增大有限,可采用大排量提液措施,重点挖潜在波及区油水过渡带中的剩余油;稠油油藏水驱应关注水平井沿程非均质性;对于含夹层稠油油藏,小范围夹层底部剩余油较少,大范围夹层易发生底水绕流形成次生边水,沿井筒方向波及范围增大幅度较大,在夹层下部残存大量剩余油,表现为“屋檐油”。该成果可为强底水稠油油藏治水防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5.
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江苏油田陈堡、安丰、周宋等复杂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隔夹层复杂,在早期开发中都是采取一套井网控制,逐层上返的开发模式,油井投入开发后普遍呈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形态、隔夹层分布、边底水能量及油水粘度比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转变油藏开发模式,调整层系井网,充分挖掘各类剩余油潜力,大大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欢17块底水油藏水锥起降规律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彬  刘月田  杨海宁 《特种油气藏》2012,19(4):84-87,155
为改善底水油藏开发效果、降低油藏开发中底水锥进现象带来的影响,对影响底水锥进现象各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欢17块大凌河边底水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利用油藏工程分析方法及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总结出水锥起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隔夹层距离射孔段越远、平面展布面积越小,底水锥进现象越明显;油水黏度比、垂向水平渗透率之比、井距与水锥下降速度呈正变关系;在压制底水锥进过程中,单井日产液量越高,水锥下降速度越快;水锥下降高度变化主要发生在前4 a,建议矿场上最佳关井压锥时间为4 a。  相似文献   

17.
底水锥进是底水油藏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关井压锥是现场普遍采用的抑制底水锥进的方法之一。为了指导关井压锥措施在现场的应用,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采用机理分析、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影响关井压锥措施效果的因素及其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定义了一个评价关井压锥措施效果的无因次参数——增产系数,该系数与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评价关井压锥效果更准确。研究结果表明:关井压锥措施起到了增油效果,压锥效果与关井时间长短及关井时的含水率有关,关井时间越长、关井时的含水率越高,增油量越低,但增加的油量比关井阶段损失的油量小,即油井总体上表现为累计产油量降低。关井压锥在渤海底水油藏的现场应用效果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因此,建议在开发底水油藏时慎用关井压锥措施来解决底水锥进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曙光油田13938 潜山油藏剩余油挖潜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红兵 《岩性油气藏》2010,22(1):129-133
对辽河曙光油田曙13938 裂缝性潜山油藏底水运动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确定了剩余油分布方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针对含油带剩余油,应实施补孔并配合化学堵水来进行挖潜;②针对过渡带剩余油(目前的生产井段),应实施化学堵水挖潜;③针对过渡带剩余油(早期的封堵层),应实施钻塞下返并配合化学堵水来进行挖潜。在区块开发后期,该项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因底水锥进造成的油井高含水等开发问题,可为同类潜山油藏开发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