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进而进展至整个面部。周围神经压迫是原发性面肌痉挛最常见的病因学说,其中血管压迫最多见,病理生理机制可能是血管压迫面神经导致其运动核兴奋性增高,因此对于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识别尤为重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面肌痉挛的鉴别和诊断,该文主要从磁共振形态学成像方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及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四方面对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在面肌痉挛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刘宗浮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8):4448-4448,4450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近3 a来我科85例微血管降压术所产生的并发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头痛头晕、恶心、呕吐56例;手术侧听力障碍者9例、耳鸣5例;术后轻度面瘫4例;脑脊液漏5例;发热21例;颅内血肿1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以有效防治,无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13例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3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术后症状即刻消失者185例,术后1个月内症状消失者14例,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23例,优秀率97%。术后低颅压85例,脑脊液鼻漏3例,周围性面瘫3例,术侧听力障碍5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重点是术后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IH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方法:选择特发性面肌痉挛126例作A组,不伴面肌痉挛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0例作B组(对照组)。在神经根血管减压术中采用显微镜或鼻内窥镜观察面神经根周围病变。结果:A组中面神经根部病变包括:责任血管压迫120例(95.2%);胆脂瘤1例(0.8%);原因不明5例(4%);伴神经根粘连82N(65%);B组中面神经根出现血管“接触”64例(80%);构成压迫者仅18例(22.55%);6例(7.5%)伴蛛网膜粘连。结论:引起IHFS主要病因是神经根血管压迫,局部新生物如胆脂瘤也是病因之一,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面神经根部蛛网膜粘连是血管压迫致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抽搐完全消失156例,减轻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并发听力障碍10例,暂时性面瘫9例,脑脊液漏4例,共济失调2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严格的显微操作、避免颅神经和细小穿支血管损伤等,能有效减少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我们近年收治非血管源性面肌痉挛3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18岁。以右侧面部肌肉间断抽搐10 a为主诉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0 a出现右面部肌肉抽搐,由右下眼睑开始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右面部。3 a来,右面部抽搐逐渐加重,查体:右侧颜面部频繁抽搐,先天性胸廓畸形。神经放射学检查:MRI显示枕骨畸形。入院诊断为右侧面肌痉挛,入院后局麻下行右侧面神经根探查术。术中见枕骨发育畸形,压迫面听神经根向脑干腹侧面移位,面听神经移至枕骨上缘,垫入Teflon棉。术后患者右侧面肌痉挛消失,出院前面肌抽搐消失,未出现并发症。随访6 a后,患者面肌抽搐消失。例2:女,19岁。于入院0.5 a前出现左面部肌肉抽搐,由左下眼睑开始并逐渐扩展至整个左面部。查体:左侧颜面部频  相似文献   

7.
应用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神经血管微创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35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微创小切口经显微镜下行血管神经分离减压术352例,术后立即有效者276例,术后即症状减轻并在3个月内抽搐消失者52例,无效后二次手术者1例。结论:微创面神经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效果良好,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良好的局部解剖知识及精巧的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冰  田悦平  崔宁宁 《临床荟萃》2007,22(18):1344-1344
面肌痉挛为第7对颅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无痛性、不随意的阵发性抽搐,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其他异常表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微血管压迫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我们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结合Hosoya评分对面肌痉挛的血管压迫进行了量化评分研究。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肉毒毒素治疗眼睑、面肌痉挛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肉毒毒素对眼睑、面肌痉挛患者30例进行局部多点注射法。结果:30例眼睑、面肌痉挛经注射肉毒毒素,大部分完全缓解,少部分经二次注射也明显缓解,有效率达100%,全部病例均未出现全身局部并发症。结论: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是眼睑、面肌痉挛患者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的病因、手术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76例保守治疗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在全麻下进行减压手术,患者术前均进行CT或MRI检查,其中14例术前进行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检查。结果 72例术中发现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EZ)有血管压迫。MRTA检查面神经微血管压迫阳性率78.6%,手术有效率为90.8%,1年复发率为4%,无致残,轻微手术并发症13.2%,结论 术前MRTA检查对面肌痉挛病因有诊断价值,显微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是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及正确识别责任血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通路上出现病理刺激,而长期刺激导致神经髓鞘变形,神经轴突间动作电流发生短路,从而引起面部肌肉痉挛发生。颅内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但不是唯一原因,迄今面肌痉挛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唯有依靠手术治疗。我科自2004年2月-2007年10月共行35例乙状窦后径路面神经根梳刮剥术,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采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面肌痉挛58例,使用Cohen评分进行评估。结果完全缓解50例,明显缓解7例,部分缓解1例,首次注射后有效率95.5%,所有患者均有疗效,疗效持续7~18周,复发者重复注射仍有效,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高娜 《医学临床研究》2014,31(9):1740-1742
[目的]评价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5例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跟踪随访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12例患者术后症状完全缓解;3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减轻,其中2例在2周内症状完全缓解,1例1个月内症状完全缓解.随访1~24个月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我院应用后颅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肌抽搐共25例,现就该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6例,年龄19-64岁,平均43岁。其中三叉神经痛18例,面肌抽搐6例,舌咽神经痛1例。术后痊愈23例,三叉神经痛症状好转2例,至今无一例复发。2手术及术后特点开颅探查后松解粘连包裹神经根的蛛网膜,悬吊压迫神经根的血管或以涤纶片坝塞于神经与血管之间,解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使症状缓解或消失。该手术操作区域位于后颅凹,易损伤神经和血管,故要求手术技巧精细,止血彻底。术后为了避免因渗血过多积存,出现颅脑…  相似文献   

15.
偏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的术前评价曾应用磁共振完成,但是用二维成像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用融合成像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及复合三维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以磁共振图像重建,获得了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磁共振血管造影以及三维时间飞跃扰相反转梯度回波序列脑池造影,对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压迫责任血管进行术前评价。融合成像三维磁共振脑池造影/血管造影,能为偏侧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外科手术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MRI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价值。方法 55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于显微血管减压术前及术后7d行3D-TOF-MRA检查,比较术前、术后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关系,记录术中所见。结果术前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3例,无接触2例;术中见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50例,可疑接触4例,无接触1例;术后患侧3D-TOF-MRA检查显示面神经根与责任血管接触13例,可疑接触24例,无接触18例;术前3D-TOF-MRA结果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D-TOF-MR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前行3D-TOF-MRA检查可明确面神经和责任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出脑干区(REZ)神经血管接触/压迫(NVC)分级与痉挛严重程度、患者认知及情绪的联系。方法 收集21例HFS患者(HFS组)以及性别、年龄匹配的21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完成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后,行三维快速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FIESTA)和3D-TOF MRA扫描及多方位重建,评价NVC分级;运用Cohen痉挛分级评价患者面肌抽搐分级。结果 HFS组面神经NVC分级:2例未见责任血管(0分),5例轻度(1分),9例中度(2分),5例重度(3分)。HFS患者Cohen痉挛分级结果为2级8例,3级9例,4级4例。HFS组MoC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而HAMD及HA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REZ区面神经NVC分级与痉挛严重程度及呈线性正相关(r=0.81,P<0.01),NVC分级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47,P<0.05),与HAMA评分呈正相关(r=0.47,P<0.05)。结论 NVC分级可能部分反映HFS患者痉挛的严重程度,且与认知障碍和焦虑水平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45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告了45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各项常规与电测听、肌电图等特殊检查;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评估面肌痉挛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以及有无症状改善的征象,密切观察是否发生低颅压反应、脑脊液鼻漏、切口感染和颅内感染、面瘫、听力障碍等并发症。本组术后出现低颅压反应38例,脑脊液鼻漏2例,切口感染1例,一过性不完全面瘫1例,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本组治疗效果优良者29例(64.4%),部分缓解12例(26.7%),症状改善不明显4例(8.9%)。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分辨3D-FIESTA成像及MRVE后处理技术显示桥小脑角的脑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的能力及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三叉神经痛及22例面肌痉挛患者。利用高分辨3D-FIESTA原始图像作MRVE重建,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神经与血管的空间关系,判断有无血管压迫神经。其中6例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①高分辨3D-FIESTA图像上,脑脊液呈高信号,神经与血管呈中等信号,对比良好;②MRVE重建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立体的图像,再现局部解剖结构;③面肌痉挛症状侧的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7.3%(17/22)。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侧血管压迫阳性率为70.6%(12/17);④6例经外科手术证实有血管受压,术后随访有5例痊愈,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高分辨3D-FIESTA成像结合MRVE后处理重建能三维立体地显示桥小脑角脑神经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对明确三叉神经痛或面肌痉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医师设计和优化微血管减压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原性高血压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18例神经原性高血压件有三又神经病、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的病人进入了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其中12例左侧.6例右俩,术中均发现异常血管襻压迫神经根及延髓.用涤沦絮垫隔分离压迫。结果:在术后相应神经疼痛,抽搐症状埋解情况下.经1~5年随访,16例血压恢复正常,2例碱步了降压药服用量,所有病人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原性高血压病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高血压,对同时停有三又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疾病的可考虑微血管减压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