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刷技术》2013,(3):4
2012年12月22日,GB32/T2038-2012"雕版印刷技艺江苏省地方标准"正式发布,其中对"雕版印刷技艺"的术语、定义、要求,都以严格的专业语言进行了规范。即使是外行,在看完整个标准后,也会对雕版印刷技艺有比较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正>过去,对身有技艺的操作者称为匠人,现在,对有技艺的人则称为技术工人或技师。自从媒体报道"大国工匠"之后,在制造业中引起高度共鸣。的确,从"大国工匠"的身上,既看到了一种别人难以替代的高超技艺,又看到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一定条件下,物质变精神,精神又促进物质的发展,创造社会财富。"大国工匠"精神能在  相似文献   

3.
<正>"国家拿出800万元恢复珂罗版印刷技艺。"这个好消息最近在文物出版社印刷厂的很多老技术工人中传开了。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该厂珂罗版车间的车间主任马勇更是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作为传统印刷技艺,珂罗版主要用于古书画复制。这项技艺曾经为文物出版社印刷厂带来过辉煌,也曾在数字技术大潮的裹挟下退居一隅。在沉寂20多年之后,今天这一印刷技艺终于要"复活"了。2015年1月30日,作为北京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胶东旅游纺织品现状入手,研究传统民俗技艺"割绒绣"在胶东地区旅游纪念品的创新性开发与应用,在保留传统技艺内质"魂魄"的前提下,打破以往对于传统工艺生搬硬套的模仿,从表现载体、制作技艺、消费模式等方面对"割绒绣"传统技艺进行普通民众参与其中的"活态"传承,并尝试进行设计实践。研究表明:"割绒绣"作为胶东地区传统民俗技艺有生命的传承,必须保留传统民俗"魂魄"的同时,以现代人的审美诉求为引领,为割绒绣注入新鲜"血液",使其"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5.
传统手工技艺,是手工技艺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在于对其保护,保护是传承的路径,保护当今中国文化的传承极为重要。传统手工技艺,无论从现在的电视新闻还是报纸对这方面的宣传,越来越多,引起大家的注意,教师们必须从普及的基本知识出发,强化对大学生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基础知识。强化"传统手工技艺"实践教育活动等方面,制定大学生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意识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2012年12月2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扬州市委宣传部、北京印刷学院联合主办的"2012中国扬州雕版印刷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传统印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雕版印刷发源地扬州举行。来自国内外印刷界的专家围绕如何"保护、传承、发展"雕版印刷技艺,探讨雕版印刷技艺的未来发展之路。雕版印刷技艺在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其技艺始于唐  相似文献   

7.
旗袍作为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女装国服,是我国服装艺术中的瑰宝,在造型技术和制作技艺方面,具有兼容中西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对近代旗袍源流和技师群落及其技艺传承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以上海为典型的"海派旗袍"和以北京为代表的"京派旗袍"在各自的"本帮"、"红帮"和"大帮"技师技艺传承方面的特色和差异,为现代旗袍时尚的造型设计与成型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五芳斋裹粽技艺"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一,也是我国粽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传统手工类的"五芳斋裹粽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五芳斋裹粽技艺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方法进行探讨,通过建立裹粽技艺文化展示区、依靠节日庆典活动、高校文化教育传承、数字化保护等方式来来推动手工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菲”主流     
李甜 《缤纷家居》2008,(11):136+138-139
众所周知,东南亚的手工技艺一直蜚声国际,其中倡导"忠于自然"和"手感精神"的菲律宾更是不能被遗漏的一个例证,也许正因如此,著名国际品牌Dedon才会选择"采用了菲律宾传统编织技艺"作为自己的宣传亮点。菲律宾编织技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种手工艺被当作传家  相似文献   

10.
在文献整理、实地考察以及实物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历史时期民间蓝印花布防染和制靛技艺进行梳理,分析了桐乡蓝印花布制作技艺的发展状况;运用类比法,从艺术学和民俗学的角度对桐乡民间蓝印花布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涵。研究指出:桐乡民间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色彩清新秀丽;纹样纤巧隽秀,主次清晰;工艺精细,制作精巧,其独特制作技艺和艺术形式是"自然生态观"、"世俗审美观"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又独具一格,列属"八大名绣之一"。烟台绒绣与抽纱技艺同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鲁绣的不同品种,在其色彩运用、构图形式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本文对绒绣与抽纱技艺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加深大众对烟台绒绣和抽纱技艺的保护与传承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家具制作技艺蕴含着人类几千年灿烂的文明,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每个地域的地理环境、习俗风尚、审美习惯和经济发展状况各不相同,明清家具的制作技艺呈现出区域化分布,按生产地域的不同,主要可以分为"苏作"、"京作"、"广作"、晋作"、"宁作"等等,它们各有千秋,都以独特的工艺和造型来阐释明清家具的魅力。"老手艺"系列文章以明清家具技艺传统划分地域为主线,对各地区的匠师进行专访,在记载他们从艺经历的同时,以独特的视角挖掘不同风格技艺的深层次内涵。相信这不仅有利于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而且对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家具设计与研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黄道婆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一套色织提花织造技艺作了进一步的探究,"错纱、配色"是以色彩为主,"综线、挈花"是以提花为主,诠释了黄道婆色织提花织造技艺的不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下发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耒阳市"蔡伦古法造纸"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是继"千年古县"之后,该市荣膺的又一"国字号"文化名片。"蔡伦古法造纸"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技艺发端于东汉永元间(89-105),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化、科技的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而耒阳古法造纸技艺源于蔡伦亲授,是对蔡伦古法造纸技艺完整系统的继承,距今  相似文献   

15.
吴门人家     
《美食》2013,(6):2
<正>简介"吴门人家"其中苏州织造官府菜制作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玄妙观小吃制作技艺、苏州船点制作技艺两项已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6.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和时代变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却陷入困境,例如传承人年龄太大、传承观念落后、后继无人和传统工艺技巧的缺失等。当前,党和政府重点突出文化强国的观点,制定了许多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扶持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做好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科学传承,并积极开展创新,提高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知名度,使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印染》2020,(8)
正在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民间印染艺术如同一颗钻石熠熠生辉,古人以智慧创造民间印染作品,发展了民间印染技艺,值得后人自豪和骄傲。中国民间传统手工印染伴随历史更迭一路走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手工印染精品在历史扉页上璀璨夺目,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念。现代印染设计以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为基础,融合了当今的时尚元素,满足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市场对现代印染作品提出要求,设计者需要渗透"巧法造化"思想,彰显作品魅力,提升作品价值。《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一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我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的发展,追溯了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的应用与功能,汇总了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的图案与造型,分析了传统民间印染技艺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沙河豆面印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流程简单,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做好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及文化,对促进从业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传统手工技艺工作室及陈列馆,融入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是豆面印花技艺现代传承的新路径。引入现代印染及信息技术,融入流行设计元素,改进印花工艺等"技"的变革,丰富了印花产品的样式、衍生品;做好非遗元素的拓展等"艺"的创新,是豆面印花在传统工艺振兴中再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潮汕嵌瓷技艺已被列入"非遗"名录,传承嵌瓷技艺所独具的艺术语言,以便能在更广泛领域应用,对其艺术形态的理解与应用转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潮汕嵌瓷技艺厚重的载体、独特的用材、巧妙的工艺三个视角出发对嵌瓷技艺的艺术形态进行分析,旨在探寻其艺术特征与造型规律;从此种传统技艺的现代建筑外墙装饰、室内壁画装饰、公共艺术空间装饰与家具案面装饰四个应用领域,探讨此种技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为嵌瓷技艺的传承与多领域应用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泉州南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妆服饰技艺"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脉络、历史、传承概况及抢救措施等,并对其制作工艺做了系统梳理和考究。挖掘本土闽南文化资源,传承闽南传统手工技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