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相逆变器的小波PWM具有总谐波含量低、直流电压利用率高、易于数字化实现等优点,但其无法在三相逆变器上实现对输出电压幅值的控制,这使得小波PWM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在单相逆变器幅值可控的小波PWM技术基础上,在三相逆变器的小波PWM中同样引入了一个调制度变量,使它在保持原有优点的基础上增加了输出电压可调的特性。分析了三相逆变器幅值可控的小波PWM的机理,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机理的正确性,为三相逆变器小波PWM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柯岩 《电力学报》2010,25(3):221-224
随着变频调速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广泠应用,为降低谐波对调速系统的影响。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调速系统中广泛使用的PWM调制方式的电压型变频器输出中可能存在的电压和电流谐波分量,并利用Matlab的Powersys库研究了PWM调制方式下的电压型变频器输出的各种谐波含量,并通过实例验证谐波对电机效率的影响。对变频调速系统中电机及变频器的选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ZSK_(XYZ)—2两轴三坐标高速数控钻床用电主轴驱动器为例,介绍一种用单片机实现的高性能高速异步机驱动用变频器。它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1)仅用一片单片机8031最小系统实现了150°PWM控制。该方案计算简单,特别适用于单片机控制。功率管损耗小,戽次、七次谐波成份小,电机的噪音亦很小;(2)具有高效的GTR驱动电路;(3)保护措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交流调速的控制原理、交流变频调速的U/F协调控制、矢量控制、直接转矩控制方式,变频器的性能及应用。通过对用于水泵、通风等场合的变频器的节电分析、计算,节能效果明显。指出了变频器的全数字控制、PWM控制等发展趋势,以及如何消除使用变频器造成的谐波干扰。  相似文献   

5.
韩全立 《电气时代》2005,(1):123-124
单片机直接产生的PWM波,由于没有基准电压,脉冲幅度就不是很恒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WM波的使用范围。本文通过在单片机PWM波的输出端加装简单的电路,实现对单片机输出的PWM波进行再整定,就可完成把幅度不恒定的PWM输出转换成精密的PWM输出电压,扩大了单片机PWM波的应用范围。近年来,许多生产单片机的公司纷纷推出了新型的高速单片机,并在单片机中集成了FLASH、EEPROM、WDT、A/D和D/A转换器等,极大地提高了单片机的整体性能,使得单片机在面向对象的控制领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单片机均利用内置的D/…  相似文献   

6.
多电平PWM逆变电路谐波分析与输出滤波器设计   总被引:9,自引:13,他引:9  
在中压大容量变频驱动装置中,为解决电力电子器件耐压问题,基于PWM控制的多电平逆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种中压变频器输出电压为多电平PWM脉冲波形,目前对其谐波还没有完善的理论分析。为避免高次谐波对电机的影响,有些用户要求为变频器设置输出滤波器。由于中压变频器容量较大,为滤波器设计带来一些新的问题。该文在大量仿真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电平PWM波形的谐波特点,为滤波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为基础,综合考虑基波压降、有功损耗、电流谐波和谐振等问题,推导出适合于中压大功率变频器输出5滤波器参数选取的简化公式,并通过实验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对大容量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变频器系统的电路结构和能良好保持各单元变频器间电流平衡的多重化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采用多重化和PWM控制后,不仅增大了装置容量,而且改善了输出电压波形,大幅度降低了高次谐波;与交一交变频器系统相比具有同等以上的指标,同时实现了电源电流的正弦化和电源的高功率因数运行。该系统在轧机主传动等各个领域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口设备所配套的单相电容电动机电源的改造,介绍了一种基于PWM控制的高性能单相变频器。该变频器采用特定的谐波消除方法,生成PWM开关控制信号,使单相交流电源电压基波含量高f、/u变化范围宽,基本消除了低次谐波。详细介绍了各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法,通过实验和试用证明,变频器输出电压稳定,满足了对实验设备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用变频器的波形都是斩波波形,PWM波形是最常见的波形,这使变频器的输入和输出含有高次谐波,在低频情况下,导致无法准确的测量出变频器的输出功率.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变频器的模拟量输出来测量变频器的输出功率,进而计算出变频电动机效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概述低开关频率PWM变频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大中压变频器出力,要求降低开关频率,这就带来了PWM波形谐波大的同题.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是采用同步且对称的优化PWM策略,介绍了CHM-PWM和SHE-PWM及其近似简化算法.优化PWM策略不能直接用于矢量控制等高性能系统,因为它在动态会造成PWM紊乱,系统过流.介绍了一种既能减小谐波又能快速响应的定子磁链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它基于优化PWM,又有在动态修正开关角的功能.为解决低开关频率对解耦的影响,出现了一种不同于矢量控制的基于磁链跟踪之新闭环调速系统.  相似文献   

11.
微机控制的恒压变频自动供水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应用微型单片机控制的恒压变频自动供水系统,它主要应用了GTR逆变器,其控制电路由8751单片机实现控制功能,文中不但详细分析了各部分电路的工作原理,而且给出了实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电压型PWM四象限交流器直流侧输出电压的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设计出3种形式的电压控制器,对每种控制器作了系统仿真。基于仿真结果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并总结出针对单相、三相式电压型PWM四象限交流器的最佳电压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UC3875控制的移相全桥PWMDC—DC变换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的全桥移相式零电压零电流开关(FB—PS—ZVZCS)PWMDC—DC变换器在实现滞后桥臂开关管零电流开关(ZCS)的过程中,存在着辅助谐振电路附加损耗较大、软开关实现方式复杂以及功率开关管电压和电流应力高等缺点,提出了一种通过辅助无源钳位网络来实现软开关的全桥ZVZCSPWMDC—DC变换器。采用UC3875作为控制芯片,设计了变换器控制系统。通过一台1kW,25kHz的样机验证了这种软开关变换器相关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恒频控制的准谐振变换器存在功率限制和高应力缺陷。提出了改进的降压型软开关PWM变换器,并和传统PWM电路进行了应力比较。通过改进电路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上述问题得到有效克服。  相似文献   

15.
提出一种高频PWM变流器全数字化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基于TMS320LF2407A型DSP芯片,实现了对三相电压源型高频PWM变流器的精确控制.给出该变流系统的整体结构,重点阐述了所采用的双闭环控制策略,最后详细论述了该控制系统软件的设计思路和流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控制下的智能功率模块(IPM)除具有PWM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模拟PWM与数字电路相结合后的优点,本文设计实现了一个由51单片机控制的输出可调的高效开关稳压电源。通过理论分析设计了基于BOOST升压电路的DC-DC变换器、PWM控制芯片及其外围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以及键盘/显示电路。通过仿真和实际电路调试使该电源实现稳压、限流、输出设定和输出值的显示功能。结果证明模拟PWM与数字电路相结合后,可以在不牺牲模拟控制所具备的精度和无限分辨率的情况下,提供数字控制所具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王吉忠 《电气技术》2011,(10):24-27
PWM变换器是典型的时变非线性系统,本文通过模糊控制策略,建立了该变换器精确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在模糊控制下的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比分析了PID控制的特性。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模糊控制自身的独特优势,更加深入地研究了该型控制策略的规律特征,为下一步研制样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双馈风力发电中网侧脉宽调制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导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中网侧脉宽调制(PWM)变换器的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运行特性,设计网侧PWM变换器的控制方案,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平台下搭建双馈风力发电系统网侧变换器的仿真模型,并对交流侧电感的选取作出分析,建立了基于英飞凌XC2785X单片机的试验平台,仿真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的双PWM变换器协调控制策略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可采用全功率双脉宽调制(PWM)变换器作为永磁同步发电机(PMSG)的并网电路,当风速变化时,双PWM变换器的直流链电压会随着PMSG输出功率的改变而出现大幅度波动,这将不利于变换器功率器件的安全运行及整个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结合永磁直驱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运行特点,提出一种适用于永磁直驱风电机组的双PWM变换器协调控制策略。系统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该方案可显著提高风速变化时双PWM变换器的直流链电压的稳定性,有助于提高发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describes which is better, e.g., a single bridge or multibridges, what switching frequency is best, at a bulk power converter system for static var compens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ower loss, utilization rate of power devices, distortion factor of current and voltage waveforms, control response and reliabil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multiple connection of single-phase bridges with a one-pulse PWM and that of three-phase bridges with a three-pulse PWM are superior to a three-phase single bridge with multiple-pulse PWM. These result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general considerations in UPS or general-purpose motor drive systems, where higher switching frequency has resulted in less harmonics, better response and smaller size. At a bulk power converter system, many power devices are required, thus multiple connection can easily be applied without the sacrifice of economy. In addi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the newly adopted control strategy provides very quick transient response at the lowest (fundamental) switching frequ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