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急性咽炎为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急喉痹"范畴,多由外邪侵袭或肺胃热盛,上犯咽喉而致。临床上以咽喉疼痛,吞咽时加重,咽干口渴等症状,局部检查见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咽后壁淋巴滤泡和咽侧索红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为主,中医治疗大多数采用内服中药、外用中药、针刺放血、腹针等治疗~[1]。笔者近来采用按摩加发声治疗的中医外治法治疗25例急性咽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急性咽喉肿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变的一个主要症状。常由受凉或过度疲劳引起,多属中医“风热”、“喉痹”范畴。多由风热邪毒或痰热互结于咽喉部或外邪引动肺胃蕴热,痰火壅盛,上蒸咽喉所致。  近来,笔者对此病采用点刺少商、商阳穴出血疗法治疗此证属风热上壅型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咽喉肿痛是临床常见病症,起病急骤,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扁桃体急性充血、肿胀及化脓,严重者伴吞咽困难及恶寒高热。咽喉肿痛属中医学“风热喉痹”、“风热乳蛾”范畴,咽喉为肺胃所属,风热邪毒循口鼻入侵肺系,咽喉首当其冲,邪毒搏结于咽喉,以致脉络受阻,肌膜受灼,咽喉红肿胀痛。我们近年采用刺血法治疗急性咽喉肿痛,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急性咽喉肿痛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属于中医"喉痹""喉痈""乳蛾"等范畴,以咽喉部红肿疼痛、扁桃体充血、吞咽不适及恶寒发热为特征。其病位在咽喉,涉及肺、胃等脏腑。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火毒侵袭咽喉,肺胃积热循经上扰,灼于喉部所致。咽喉肿痛见于西医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和单纯性喉炎等。近年来笔者采用挤痧治疗急性咽喉肿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在济南市天桥区  相似文献   

5.
背俞穴刺血拔罐治疗咽喉肿痛5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咽喉肿痛是口咽和喉咽部病变的一个主要症状。多属中医“风热”“喉痹”范畴 ,系由风热邪毒或痰热互结于咽喉部或外邪引起肺胃蕴热、痰火壅盛、上蒸咽喉所致 ,笔者在临床中对此采用背俞穴刺血拔罐疗法治疗 56例 ,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观察病人 56例 ,其中 2 1例为病房患者 ,2 5例为门诊患者 ,男性 34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8~ 60岁 ,病程 2~ 1 0天不等。2 治疗方法  取穴 :大椎、肺俞、至阳。  方法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 ,用消毒三棱针点刺上述穴位 ,再用闪火法拔罐 1 0分钟 ,隔日 1次 ,3次为 1疗程。3…  相似文献   

6.
喉痹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进步,对喉痹的认识从广义之咽喉病统称发展到狭义之咽喉肿痛及不适症状,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多由于外邪侵袭,邪滞于咽,或脏腑虚损,咽喉失养,或虚火上灼所致咽部红肿疼痛,或以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喉痹病邪以火邪多见,涉及五脏六腑,又以肺胃为主,治疗当清利咽喉.润喉清咽合剂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院内制剂,由寒水石、竹叶、儿茶组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润喉利咽止痛之功效,主治咽干咽痛、反复口腔溃疡、干咳等肺胃热盛之喉痹,对于"虚火"喉痹亦可随症加减使用,经数十年临床验证,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借鉴.  相似文献   

7.
介绍李英杰老师治疗喉痹经验。他认为急性喉痹不单纯是风热侵袭或虚火上炎所致,而与人体正气虚损有直接的关系。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才致风热毒邪侵袭肺卫。用清热解毒、滋肾润肺法治疗,自治咽炎乐口服液(金银花、知母、锦灯笼、生地、麦冬、青果、木蝴喋、射干、胖大海、诃子、蝉衣、生黄芪),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咽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郑尚雪 《四川中医》1993,11(12):18-21
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是专指咽部红肿疼痛或微红咽痒不适为主症的急慢性咽病。近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方法。综述如下。病因病机咽炎与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或肺肾阴虚,虚火灼液为痰,循经上犯咽喉;或阳虚寒凝,痰气阻络;或情志抑郁,气结痰凝,郁而化  相似文献   

9.
慢性咽炎常由急性咽炎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而转为慢性,或因慢性鼻炎、鼻窦炎,以及物理、化学等因素经常刺激咽部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慢性咽炎属阴虚喉痹的范畴,病因多以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为主及病后余邪未清所致,病人常感各种不适,如异物感、发痒、灼热、干燥、  相似文献   

10.
正喉痹是指因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以咽干、咽痛或咽部异物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咽部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和慢性咽炎~([1])。急性咽炎迁延不愈或长期烟酒刺激往往造成慢性咽炎,其中以痰凝血瘀型最为常见。笔者采用针刺配合少商刺血治疗痰凝血瘀型喉痹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来自2019年3月至2019年8月广州  相似文献   

11.
急性咽炎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以咽部红肿疼痛,燥热感、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中医认为属风热喉痹。《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痹者,闭塞不通也。历代医家认为由于内外邪  相似文献   

12.
牛风云 《河南中医》2005,25(10):38-39
扁桃腺炎和咽炎分属中医“乳蛾”、“喉痹”范畴,均为儿童时期常见病多发病.急性扁桃腺炎用以青霉素为主的抗生素治疗多能收到良效,但因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病例尽管用抗生素治疗药效仍逐渐减弱,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而且抗生素在临床中产生副作用的病例屡见不鲜.有些患儿每因感冒或肺胃积热而诱发,反复发作甚则日久不愈转成慢性.急性咽炎多因病毒感染所致,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中医药治疗咽喉病经验丰富,辨证只要证候相似无论细菌病毒感染用同一治法均有效.  相似文献   

13.
清咽丸治疗咽炎12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咽丸治疗咽炎122例疗效观察黑龙江中医学院于万涛,唐立作,王玉滨哈尔滨汽车齿轮厂职工医院宋杰咽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中医称之为“喉痹”。论其病机,临床上以肺胃蕴热,痰结咽喉,或咽病日久伤阴,虚火上炎所致者为多。近年来,我们以自拟清咽丸治疗急性咽炎...  相似文献   

14.
临证中咽喉部不适,包括咽部疼痛或微痛,咽干、咽痒、灼热感、异物感等,古人统称之为"喉痹"。喉痹的发生,常因气候急剧变化,起居不慎,风邪侵袭,肺卫失固;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痰凝;或久病劳伤,脏腑功能虚损,咽喉失养;或肺肾亏虚,虚火上烁咽部;或瘀血阻络,经脉不畅,咽喉失养所致。从中医基本理论入手,论及咽喉与脏腑经络的密切关系,并联系临床实践,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咽喉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双黄连口服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35例山东省立医院(250021)王锋,张薇急性咽炎多因风热邪毒搏于咽喉间而形成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自觉咽部发干、灼热、疼痛和梗阻感。检查时,咽粘膜明显充血,分泌物增多,咽后壁淋巴滤泡发红隆起,悬壅垂轻度水肿。笔...  相似文献   

16.
喉痹是指以咽痛或异物感不适,咽部红肿,或喉底有颗粒突起为主要特征的咽部疾病。西医学的咽炎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在咽部的表现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中医学认为,咽喉为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又是饮食呼吸之门户,故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其中与肺、脾、胃、肝、肾关系较为密切。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见于成年人,病程较长,症状顽固  相似文献   

17.
急喉痹是临床常见的咽喉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性咽炎,难以根治,易演变为慢喉痹。张武教授是全国第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对喉痹的临床治疗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张武教授认为,该病多因外感或内生病邪而发,发病时多为热毒;临证基于卫气营血理论采用银翘散加减,以卫分证、气分证、营血证分而治之,取得了较好疗效。辅以医案1则,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从《内经》以来对喉痹含义的认识,指出《内经》中咽部、喉部的解剖概念与现代的咽部、喉部相近,称咽为"咽""咽喉",称喉为"喉""喉咙";病名喉痹的病位偏向于喉,不是咽,但不能判断喉痹到底是什么疾病。后世医家所论喉痹有三层的含义,分别为:一是咽痛,二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险恶、出现咽喉梗阻的危重证,三是咽喉牙舌诸病症、其中包含现代的咽炎。建国以后的教材为规范病名,喉痹即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咽炎。理清喉痹历史源流和演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典籍,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咽干口渴 ,红肿微痛 ,喉部梗塞不适 ,如有异物 ;痒而时咳 ,乃属中医虚火喉痹范畴。古人咽和喉往往互混不分 ,虚火喉痹以喉命名而实为咽痹 ,类似于现代医学所称慢性咽炎、咽神经官能症等 ,其病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经久不愈 ,而今多以消炎镇痛药治之 ,为治标之法 ,于医无补 ,见效甚微。笔者从肾论治 ,取得一定疗效 ,现阐述如下。虚火喉痹一证 ,中医临床治疗多以调理肺、肝、脾三脏为主。其中从肺论治者认为 :咽喉属肺系 ,若肺肃降之职失司 ,则虚热内生 ,上熏咽喉 ,发而为病 ;从肝论治者 ,多以肝之经脉“布胁肋 ,循喉咙之后 ,上入顽颡……”和…  相似文献   

20.
咽喉丸治疗咽炎疗效观察王贵祥,郜红霞急慢性咽炎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在中医学中属“喉痹”范畴,是临床的常见多发病。自1993年9月起采用纯中药制成的咽喉丸治疗急慢性咽炎130例,并设对照组,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