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03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诊断为小儿慢性咳嗽的103例儿童的临床资料,将其按年龄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结果:103例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29例(28.2%)、呼吸道感染22例(21.4%)、上气道咳嗽综合征19例(18.4%)、肺炎支原体感染19例(18.4%)、胃食管反流7例(6.8%)、异物吸入3例(2.9%)、气道狭窄2例(1.9%)、肺炎衣原体感染1例(1.0%)、心因性1例(1.0%);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和学龄期组小儿慢性咳嗽主要病因分别为呼吸道感染、咳嗽变异性哮喘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依次为风邪久恋证31例(30.1%)、痰热壅肺证29例(28.2%)、痰湿蕴肺证23例(22.3%)、阴虚肺热证9例(8.7%)、肺脾气虚证6例(5.8%)、肝火犯肺证5例(4.9%)。结论:103例小儿慢性咳嗽的主要病因为咳嗽变异性哮喘,呼吸道感染及感染后咳嗽及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主要中医证候以风邪久恋、痰热壅肺及痰湿蕴肺为主。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中医证候的群体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分析抑郁症群体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探讨抑郁症不同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根据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抑郁症病例四诊资料,经过动态聚类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合中医辨证,得到每个病例所属的证候,而后,比较不同群体特征的证候类型构成及其与西医临床类型的关系。结果397例抑郁症患者六种证型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肝气郁结、心神不宁证(108例,27.2%),心脾两虚、湿浊中阻证(94例,23.7%),心肝气郁、痰浊阻滞证(76例,19.1%)、心肝气郁、经络不和证(57例,14.3%)、心肾两亏、气滞络痹证(34例,8.6%)和心肝气郁、化热扰神证(28例,7.1%)。不同年龄或西医类型组(轻性、有或无精神病性症状性)的中医证型构成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性别、有无精神疾病家系史、单双相及首发或复发患者的中医证型构成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结果基本符合中医理论的认识规律,为论治提供了可靠的辨证基础。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最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4.
感染后咳嗽300例中医证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以30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观察。结果:感染后咳嗽中医证型分布为:风寒袭肺证209例(69.7%),风热犯肺证44例(14.7%),风燥伤肺证28例(9.3%),气阴两虚证19例(6.3%)。各证型在季节和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后咳嗽以风寒袭肺证型为多,冬春季节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庆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中医症状及证候.方法 303例重庆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填写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中医症状、证候、乙肝标志物.结果 中医症状出现率在50%以上的有3项,40%~50%(不含50%)有1项,30%~40%(不含40%)有6项,20%~30%(不含30%)有6项,10%~20%(不含20%)有7项,10%以下(不含10%)有2项.7种证候分布为肝气郁结证(41.25%)、无证可辨(17.82%)、湿热内蕴证(13.86%)、脾虚湿盛证(10.23%),脾肾阳虚证(9.90%)、血瘀证(4.62%)、肝肾阴虚证(2.3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HBeAg阳性湿热内蕴证的比例较HBeAg阴性高,HBeAg阴性脾虚湿盛证及血瘀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HBeAg阳性者,经χ^2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症状以脘腹部及精神症状为主.中医证候以肝气郁结证最多,涉及的脏腑以肝为主,脾脏次之,肾脏涉及较少.HBeAg阳性乙肝携带者与HBeAg阴性乙肝携带者的证候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脓毒症症状特点及证候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将《中医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等书中的症状与临床相结合,编制成包括症状、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共249项的调查表,评测46名脓毒症患者的四诊调查表;并依据虚实辨证,将所得调查表中的症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证候分类。结果在249项症状中有32项的出现率在20%以上,其中与脓毒症西医诊断标准所描述密切相关的症状中,如脉数、呼吸急促、壮热等出现率均超过43%;本研究归纳分析出六种证型,即邪热、痰浊、血瘀、气虚、血虚和阳虚,其中邪热证的出现率达73.9%,其余各证候分布比率较为均匀,而虚证(包括气虚、阳虚及血虚)在所有证候中的出现率为38.8%。结论脓毒症具有“热毒”、“痰”、“瘀”、“虚”四个基本证候特征,同时认为,可以选取高出现率而又与证型密切相关的一些症状作为此证型脓毒症的诊断项目。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蓓  叶枫 《北京中医》2008,27(1):12-14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与证候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客观填写统一的病例调查表,将调查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症状以胃脘胀满、食少纳呆、呃逆、胃脘疼痛出现频率最高;中医证型分布为脾胃湿热型35.4%,肝胃不和型33.8%,脾胃虚弱型14.6%,饮食停滞型9.2%,寒热错杂型6.9%;不同诱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候分布中有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症状分布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宁夏地区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临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追踪观察.制定临床证候信息采集表.将信息输入Dvs虚实关联证候辨识数据库系统进行证候辨别,得出证候类型。结果:收集的宁夏地区37例Dvs患者中医证候具有本虚标实、虚实关联的证候特征,分布规律按比率高低排序前6位是:肝胃气滞兼气阴两虚(9.24.32%)〉湿热蕴郁兼胃阴不足(8,21.62%)〉络瘀气滞兼气阴两虚(7,18.92%)〉肝胃气滞兼脾胃气虚(6.16.22%)〉寒热错杂兼气阴两虚(5,13.51%)〉脾胃虚寒兼湿浊中阻(4,10.81%)。结论:宁夏地区Dys患者的中医证候类型分布以虚实关联证居多.且不少为3证、4证相兼。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52例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中医证候资料进行采集,分析证候分布规律,并分析证候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结果肺动脉高压中医证型出现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大气下陷证(96.2%)、血瘀证(75.0%)、肺气虚证(42.3%)、心气虚证(30.8%)、脾气虚证(17.3%)。血瘀证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相关性最强。心气虚证与肺动脉压力增高的程度相关性最高,其次是肺气虚证。结论大气下陷证、血瘀证、心气虚讧、肺气虚证是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主要证型;大气下陷证与肺动脉高压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姚共和  刘向前 《中医药学刊》2005,23(9):1553-1554
目的: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分布特点。方法:先期对中医医籍、中医期刊和中医院住院病历的证候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确定膝关节骨关节炎基本证候及其症状计量辨证标准;用调查表收集膝关节骨关节炎门诊患者的四诊资料,采用症状计量辨证法辨析诊断每个纳入研究病例可能表现出的基本证候,并进行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列联表的X2检验,计算单个证候出现频数之间OR(95%CI)值。结果:共有62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门诊患者纳入研究,各基本证候类型及其频数(率)为:肾阳虚证508(81.4%)、瘀阻脉络证464(74.4%)、寒湿阻络证340(54.5%)、肝肾阴虚证292(46.8%)、脾气亏虚证212(34.0%)、痰湿阻络证48(7.7%)40(6.4%)、湿热阻痹证40(6.4%)、风胜行痹证4(0.6%)。统计学分析提示:肾阳虚、瘀阻脉络,寒湿阻络、肝肾阴虚、脾气亏虚,痰湿阻络、湿热阻痹,风胜行痹四组基本证候之间出现率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肾阳虚、瘀阻脉络二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证候,寒湿阻络、肝肾阴虚、脾气亏虚三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常见的证候,痰湿阻络、湿热阻痹二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少见的证候,风胜行痹证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罕见的证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中医证型资料。结果:广东地区107例经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最常见症状、体征为乏力(41.12%)、头痛(25.23%)、腰痛(24.30%)、自汗(23.36%)、咳嗽(20.56%)、皮疹(18.69%)、关节痛(18.69%)等;舌象以红舌(53.27%)为主,舌苔以白苔(54.21%)多见;最常见的脉象为细脉(59.81%)、弦脉(55.14%)、沉脉(23.36%)等;最常见证型为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19.63%)、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14.02%)、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13.08%)。结论:广东地区107例性传播感染的HIV/AIDS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证候分布有一定规律,病位主要集中在肾、肝、脾(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攀枝花地区妊娠感冒中医证候特点和证型分布规律,为其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纳入107例妊娠感冒患者,获取中医证候学资料,总结该病的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妊娠感冒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前5项分别为咽痛(64.49%)、口渴(62.62%)、鼻塞(61.68%)、咳嗽(59.81%)、流涕(55.15%),其中咽痛、口渴、鼻塞等表热症状突出;中医证型以风热证所占比例最大(82.24%);早期妊娠(13周)、中期妊娠(13~27周)、晚期妊娠(27周)发病率分别为32.71%(35/107)、44.86%(48/107)、22.43%(24/107),早期妊娠、中期妊娠发病率高于晚期妊娠(P0.05);春夏季发病率为53.27%(57/107),秋冬季为46.73%(50/10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春夏季风热证发病率为62.5%(55/88)。结论攀枝花地区妊娠感冒患者的中医证候以风热证常见,证候特点以温、热、燥为主,妊娠早中期和春夏季更易感冒,其证型分布、证候特点、发病时间与当地环境气候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013年与2014年北京地区冬季流感样病例的流行病学、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分析北京地区2014年1月13日—2014年1月24日(2013年冬)448例流感样病例、2014年11月23日—2014年11月30日(2014年冬)256例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特点,结合其中医证候学资料,总结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2013年与2014年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构成比相似,均以外寒内热(寒包火)为主,比例为45%-50%,风寒证为16%-21%,风热证为10%-13%。2013年冬季流感样病例首发症状以咳嗽、恶寒、全身酸疼为主,外寒征象显著,夹杂口干、咽干等燥象;2014年冬季流感样病例多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夹杂肢体困重、呕恶腹泻等湿象。结论北京地区2013、2014年冬季流感样病例中医证候大体相似,均以外寒内热证为主。但中医证候兼夹征象有异,2013年寒象突出,兼夹燥象,2014年寒象不著,兼夹湿象,二者差异考虑与当年气候与病原构成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外感发热患者中医证候学分布特点及与节气的关系.方法 回顾800例外感发热患者流行病学资料并分析其中医证候学资料,总结中医证候学分布特点及与节气的关系.结果 800例外感发热患者核心证候为表热证(304/800,38.00%)和表寒证(231/800,28.98%),其次为痰热阻肺证(78/800,9.75%)和邪郁少阳证(57/800,7.13%),其他如湿热内蕴证、表湿证、表寒里热证、气分热盛证、秋燥证以及一些合并证型均较少见.2012年初至2013年初,外感发热的发病节气高峰在惊蛰.结论 外感发热中医证候学分布特点明显,发病与节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证候学分布特点在预防及早期诊治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医证候及证型分布特点,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记录所有患者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同时采用设计的中医证候问卷,采集四诊资料,累计积分,进行聚类分析,结合临床归纳出主要证型。结果:100例纳入调查的患者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十项症状依次为:下腹坠涨(66%)、腰膝酸软(63%)、带下量多(60%)、白带清冷(58%)、日久不止(57%)、面色晦暗(52%)、喜暖恶寒(51%)、口苦(48%)、舌质紫暗(47%)、四肢不温(45%)。聚类分析结果:在100例患者中以脾虚湿困54例、胞宫虚寒30例,瘀滞胞宫16例。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以脾虚湿困多见。  相似文献   

16.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200例中医证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鼻源性)中医证型分布特征。方法以UACS(鼻源性)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特征观察。结果UACS中医证型分布为:风痰恋肺证76例(38%),风痰郁热证58例(29%),风寒夹湿证34例(17%),阴虚肺燥证32例(16%);患者鼻部疾病史结合中医证型统计分析表明,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非变应性鼻炎是UACS(鼻源性)主要病因,分别占46.0%、25.5%、14.5%。结论UACS以风痰恋肺证及风痰郁热证为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采用Cochrane Handbook评价体系对文献进行分析,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3项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项中医药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和1项中西医结合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合并后,中医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P〈0.0001),中西医结合组未见明显优势(P=0.17);中医药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2);中医药组喘息、咳嗽和哮鸣音疗效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12,P=0.25,P=0.91);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提高FEV1%(P=0.001),对PEF25无明显影响(P=0.13);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嗜酸性粒细胞(EOS)(P〈0.00001);中医药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报道。结论:中医药单用或与西医药联合应用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有一定的疗效,亦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报道。但由于所纳入试验方法学质量低下等原因,其潜在的疗效及安全性还需严格设计的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文献报道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及其临床症状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和TCM数据库,将原始资料数据量化后录入计算机,建立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合格文献98篇,213条记录,发作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热哮证(41.78%)、寒哮证(38.03%)、痰浊阻肺证(5.16%)、肝火犯肺证(5.16%)等;根据各主要证型的症状特征构建的logistic回归方程,对证型的判别准确率达85%以上;结合专业知识对主要症状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热哮证和寒哮证2个基本类别。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主要证型有寒哮(风寒袭肺)证、热哮(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和肝火犯肺证,可作为进一步开展支气管哮喘证候研究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国中医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TCM),采用Cochraneh and-book进行文献评价,采用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评价中医药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现状。结果:纳入22项随机对照试验,漏斗图明显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包括8项中医药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和14项中西医结合与西医药对照的试验。合并后,中医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疗效均优于西医药对照组(P〈0.00001)[中医药VS西药:P=0.01,RR=1.23,95%CI(1.04,1.44);中西药联合VS西药:P〈0.00001,RR=1.15,95%CI(1.08,1.23)];2项中西医结合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均〈0.05);中医药组咳嗽、咳痰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P=0.002),中西医结合组喘息、哮鸣音、咳嗽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均〈0.00001);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FEV1(P=0.03)、FVC(P〈0.00001)、FEV1%(P〈0.00001)和PEFR(P=0.002);中西医结合可以显著降低嗜酸性粒细胞(EOS)(P〈0.00001)、血清IgE(P〈0.00001);中医药治疗未见不良反应报道。结论:中医药单用或与西医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有一定的疗效,亦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报道。但由于所纳入试验方法学质量低下等原因,其潜在的疗效及安全性还需严格设计的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