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业师干祖望教授学术的主导思想是“用夏变夷”和“推陈出新”。前者为他的中西医结合观,其目的在于汲取西方医学理论要素,并将之融入中医理论,从而发扬光大中医;后者为他的中医观,其宗旨在于继承古代中医理论精髓,拓展创新新的理论,进而补充完善中医。在他的学术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
作者阅了本刊1957年2月号钟益生先生的“关于三焦之我见”,11月号马云翔先生的“关于三焦之我见的我见”,同年,上海中医药杂志5期载祝玉隆先生的“地三焦的涵义”三篇文章,提供些我个人的意见如下:钟先生本着灵枢营卫生会篇,以胸腹腔的淋巴管及  相似文献   

3.
195 7年 ,他大学毕业 ,服从组织而被分配到了生化教研室工作 ,后来又脱产两年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学习了《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基础理论课 ,并自学了《医学心悟》等中医著作。同时 ,还作了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这为他后来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当而立之年 ,“史无前例”的事情发生了 ,基础课教研室也相继解散 ,他被安排到学校临时开设的“6 .2 6”简易门诊部参加了中医门诊。李恩教授回忆说 ,他对中医中药发生兴趣 ,要追溯到 6 0多年前。他的一个私塾老师 ,喜欢中医 ,经常在学生面前高声朗读《国医砥柱》月刊。在…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继承弘扬中医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医教育是传承中医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孔伯华先生是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医学事业,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基于北平国医学院院史整理搜集孔伯华先生相关医学文献,从“守正”“创新”两方面探讨孔伯华中医教育的思想与实践,以期为传承中医优秀文化、增强中医人文化自信、探索特色中医教育模式及促进孔伯华学术传承等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年二月廿七日至廿九日,省中医学会巡回讲学团在扬州讲学。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扬州市中医学会全体会员、中医工作者、中医学员、实习生、以及专区医学会的代表和专区各县中医代表等共计二百余人。活动期间,与会者先后听取南通医学院附院中医科副主任徐立蓀的“经络学说的初步探讨”,南京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组长周筱斋的“辨证论治在临床运用的体会”,常熟中医院院长陶君仁的“补中益气汤加減临床运用之体会”,军事学院卫生处中医科主任马云翔的“应用马钱子制剂——马龙散治疗风湿性疾患等的初步治疗体会”,丹徒县血吸虫防治站主治医师沙一鸥的“晚期血吸虫病腹水治疗规律的探  相似文献   

6.
中医起源于中华民族、中华大地,发展盛行于中华民族、中华大地,是我们自己的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本文对中医之“活”、“全”、“中”与中医是“活”的、“全”的、“中”的医学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鲁迅和中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知道,鲁迅(1881-1936)青年时期,曾有志于学习西医学,这是因为他在少年时,目睹父亲所受疾病侵袭的痛苦情状,因而对救死扶伤的医学萌发了向往心情。后来,鲁迅到日本留学,又有感于“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呐喊·自序》),所以,他想以医学来减除病家的病痛和拯救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对于中医,鲁迅起初是信任的。但是,当他少年时期,父亲在家乡绍兴长期受疾病折磨的痛苦情状;鲁迅在四年多时间里,为父亲延请名中医诊病和购买中药治疗,不得不多次到当铺筹钱的窘境;父亲的病还是没有医好而与世长辞的不幸后果。凡此种种,都给…  相似文献   

8.
章次公先生(1903~1959),名成之,江苏镇江人,曾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是享有盛名的中医先辈。他对于祖国医学造诣颇深,在几十年的医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这在最近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章次公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医案》是由章氏门人集体整理、朱良春执笔汇总。其稿件汇集后,朱氏曾嘱余协助修  相似文献   

9.
杨医亚教授,原名杨益亚,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饱经忧患,他耳闻目睹帝国主义列强、封建官僚,在神州大地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劳苦大众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这就激发了他忧国忧民之心,立志以医救国,来解除“贫贱”之厄。1934年当他20岁的时候,考入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主办的“北京华北国医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即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在四十余年的坎坷业医历程中,他艰难拨涉,执着追求,为振兴中医,发扬光大歧黄之道,披荆斩棘开拓前进。他先后办杂志,搞中医教育,著书立说,探索研究新课题,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医事  相似文献   

10.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江润祥近日称,香港建立“中药港”,首要任务是在全社会树立对中医及中医学说的尊重,要承认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不应以“另类医学”对待。今年香港掀起“中药港”热,7月工业署署长公布香港中医药业未来10年发展大纲,立法会通过《中医药条例草案》。对此,江润祥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的古代文献是相当半富的。其中所记载的大部分是古人经验的总结,好多理论尤其是经典著作如“内经”、“伤寒”等,直到现在还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因此,要研究祖国医学,不能离开祖国医学的古代文献。如何学习祖国医学古代文献,以及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数年来在各中医刊物上关于这个问题,已发表了不少的文章可资参考,这里仅就在中医论文中如何引用古代文献问题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旗帜下,1959年全国中医工作,也同其它各项工作一样,是在1958年基础上的继续大跃进。自从1958年11月,党中央在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总结报告的批示中,再一次明确指出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以后,卫生部于同年12月又及时地在保定召开了全国中医中药会议,贯彻了党中央的指示,批判了轻视歧视祖国医学遗产及对于党的中医政策漠不关心的错误思想。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社论,提出了正确处理中医和西医、现代医学和我国  相似文献   

13.
循证医学作为新生事物,一经引入到中医学,便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一批中医界人士“欢呼雀跃”,将“循证医学”和中医学作了较多联系,以此来说明中医“循证”思想自古有之。有文献指出,中医学和循证医学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两者都重视证据,都以人为本,都重视整体观。一时间,“循证医学”一词便“炒”得满城风雨。教授、学者,了解“循证医学”的,不了解的,每谈中医研究,必讲“EBM”,似乎它成了一种时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结果,循证医学便被某些学者与中医的辨证论治划起了等号,似乎辨证论治本身就是循证。事实上,中医的辨证论治和循证医学完全是两码事,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是人类的瑰宝,较之他种医学有突出的特色和优势。所谓中医特色,就是指中医独特的理论和在此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它们在学术思想、观点方法,理论内容、形成过程、发展规律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目前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党中央提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把“发展我国传纺医药”写入宪法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通报》2009,8(6):13-13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相继提出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三大科学思想体系,目光所向几乎涉及到当今自然科学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以独特的睿智首先肯定了中医理论,并发现了传统中医的特殊价值。他在20世纪80年代曾发表极具鼓舞人心的预测:“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因为中医的理论发生于近代科学还没有兴起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孙思邈不仅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同时也是古代杰出的中医伦理学家。他在《千金方》自序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氏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立志于医学,在80余年的杏林生涯中,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高风亮节,为医界树立了医德高尚的“苍生大医”的光辉形象,而且写成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等篇精辟的中医伦理学专论,使古代中医伦理学更加系统和完整化,为后世留下了灿若明珠的中医传统伦理思想精华。时至今日,重温孙氏的医德观,仍具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云岫的“医学革命论”是专门挑剔中医的,曾受到应有的分析和批判,可是又有这种类似的错误思想言论,却在我们中医出版物上再一次的出现——就是任应秋所编著的“脉学研究十讲”(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1957年1月1版)。任先生借“研究脉学”的名义,对祖国医学中的脉学及中医,进行着无理的谩骂和冷嘲热讽。我们从他的“十讲”中来看一看:第一讲中:“这样‘神气’的脉学,究竟是那个大发明家的发明?”“这些有名无实的脉书,很可能是出于好事者伪造……。”第二讲中:“随便捉捉手,便可以任性地大谈出一番道理来麻痹病人,炫耀自己的工夫……。”“这里有三种  相似文献   

18.
王维(公元701~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不仅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而且在音乐、绘画、书法、医学等方面的造诣也很深。他在咏樱桃诗中有这样的句子:“饱食不须愁内热,大官还有蔗浆寒。”他知道樱桃是热性,而甘蔗是寒性。樱桃吃得多了,可以用甘蔗的寒性来制约,这很符合中医“疗热以寒药”的理论。那么我们现在就谈谈甘蔗。  相似文献   

19.
中医FOLLOW ME     
中医就是中国的医学吗医院有专门的中医院,医师有专门的中医师,那么中医究竟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指中国的医学吗?中医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医学,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医学中发展最完善、理论体系最完整、疗效最确切的成员,当然属于中国医学的范畴,但从广义上讲,中国的医学涵盖更广,并不仅仅只有中医这一种。“中医”作为相对于“西医”而称的一个医学概念,是在与中国固有的医学体系存在鲜明差异的欧美医学传入中国后才产生的。然“医”一词,古已有之,但是以《周易》“中”的含义来解释,“中”实际上表达的是“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医肿瘤学界泰斗——余桂清(1921—2005)。生前曾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常委及肿瘤传统医学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抗癌基金会理事。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医、西医结合肿瘤专业科室一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现为全国中医肿痛医疗中心),并历任“六五”、“七五”、“八五”国家攻关课题组长。他呕心沥血,战斗在防癌治癌第一线上50余载。多次为中外国家领导人治疗疾病,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为中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道路上,他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