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自 1986 - 0 1~ 2 0 0 0 - 0 1共施行胆道探查手术 112 4例 ,其中 10 2例行一期缝合手术 ,占同期胆道探查手术的 9.1%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 2例 ,女 6 0例。年龄 16~ 86岁 ,平均4 4岁。单纯胆总管结石 12例 ,胆总管合并胆囊结石 90例。全部患者术前均经 B超、CT及 PTC检查证实胆管结石。 12例作术中胆道造影 ,6例行术中胆道镜取石检查。急诊手术 14例 ,其余均为择期手术。1.2 手术方式 取右上腹经腹直肌或肋缘下斜切口 ,探查胆囊、肝外胆管及肝脏、胰腺。所有患者均行胆囊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微创治疗,即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胆总管探查取石Ⅰ期缝合,其中5例通过胆囊颈管进入胆总管,3例取石成功,17例行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Ⅰ期缝合.结果 共行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0例,手术时间60~120 min,术后全部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胆漏、胆管狭窄及医源性胆管损伤,24h内患者可进流质饮食,并可以在床边活动,患者平均住院天数6~8 d,术后患者无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术后每半年进行1次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较手术前明显改变,饮食恢复正常,随访至今未见有复发.结论 胆道镜下胆囊切开取石+胆总管探查取石Ⅰ期缝合这种微创手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借助腹腔镜进行胆总管结石治疗,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腹腔镜经胆囊管进入胆道镜胆总管探查取石,冲击波碎石,腹腔镜下切除胆囊。结果本组8例全部在腹腔镜下手术,全部病例均取净结石,有2例胆囊管内径4mm,后经胆囊管扩张后取石获得成功,有3例结石直径为6mm、7mm,冲击波碎石取石也获成功。所有病例术后4~6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d。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胆囊结石,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及结石复发少等特点,应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的体会。方法有胆道探查指征、择期手术的胆囊结石患者39例,采用胆道镜经胆囊管行胆道探查取石术。结果39例中胆囊结石30例,其中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并取出结石28例,余2例胆道镜胆道探查阴性;胆囊并胆总管结石9例,均经胆囊管取出胆管结石。无住院期间死亡及胆瘘发生。术后住院时间7~10d。结论该术式有适当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特点。胆道镜经胆囊管胆管探查取石是部分胆石症患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方法。方法 :单纯的胆总管结石 ,结石直径≤ 5mm。采用经胆囊管途径胆道镜取石。单纯胆总管结石 ,结石直径 >5mm或经胆囊管途径取石失败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胆总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胆道无狭窄 ,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术。单纯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 ,术前ERCP置鼻胆管引流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 ,结石取尽后 ,胆总管一期缝合。鼻胆管继续留置引流减压 ,3~ 5d黄疸消退 ,拔除鼻胆管。胆总管下端大结石嵌顿 ,腹腔镜下取石困难 ,辅以腹壁小切口 ,将结石取出。结果 :本组 52例 ,经胆囊管途径取石 4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胆总管一期缝合 7例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T型管引流 2 8例 ,其中术后胆道残余结石 2 1例 ,1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1 0例 ,2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7例 ,3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3例 ,4次胆道镜取尽结石 1例。需要碎石后取石 1 9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 ,鼻胆管引流 7例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辅助小切口取石 6例 ,手术全部取得成功。结论 :根据肝胆管结石的部位 ,选择不同的腹腔镜手术方式 ,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但术中取石仍是腹腔镜手术的难点所在 ,需要进一步探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胆道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检查和取石的临床价值。方法:在90例胆道手术中应用纤维胆道镜经胆总管或胆囊管,作胆道镜检查和取石。结果:胆总管结石53例,探查后证实为63例;单纯胆囊结石35例,探查后诊断为26例。术后残石率降到1.1%。结论:纤维胆道镜检查能发现B超、CT等未发现的胆道结石;使用取石网能取出结石,降低残石率。  相似文献   

7.
吕宇  刘金有  梁贵阁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1):3455-3455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提高.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在腹腔镜下切除胆囊后再经胆囊管探查胆道,取出胆总管结石已成为可能。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6年12月共完成腹腔镜下胆道探查392例。选择其中46例患者采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纤胆镜)探查取石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方法 1998年8月~2006年12月,选择性对30例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经扩张的胆囊管纤胆镜探查取石术,胆囊管较细、取石困难的沿胆囊管向胆总管斜纵向切开,取净结石后腔内缝合.结果 6例胆道探查阴性,24例有胆总管结石,全部取净,取净率为100%.手术时间60~220 min,平均105 min.无胆漏、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随访0.5~5.0年,平均3年,无残余结石和胆道狭窄等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纤胆镜探查取石术是微创治疗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与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的疗效分析及术式选择。方法:对8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一期联合内镜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与16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T管引流术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较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在术后疼痛,呕吐、恶心,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有显著意义(P<0.05),两者在胆总管内径结石大小方面亦有显著意义。结论: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优于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但各有其适应证,胆总管内径在0.7-1.0cm,且胆总管结石<1.0cm,特别是胆总管下端结石者,主张用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取石,胆总管内径>1.0cm者腹腔胆总管切开取石探查T管引流术是一种更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术中胆道造影胆道探查的指征意义。方法 :术中采用由胆囊管或胆总管注射 2 0 %~ 3 0 %胆影葡胺造影。结果 :胆囊结石术中胆道造影 186例 ,结石阳性 70例占 3 7 63 % ,其中胆囊管开口变异 1例 ,假阳性 4例 ;116例结石阴性 ,假阴性 3例。结论 :胆道造影结果表明可以及时发现结石阳性病人和胆道变异病人 ,切开胆总管探查取石 ,避免术后结石的残留和术中胆道损伤 ;同时对阴性病人免遭胆总管的探查 ,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胆囊管内镜下处理胆总管结石86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我院自 1988~ 1998年对 86例胆囊结石伴胆总管结石的患者 ,在胆囊切除术中经胆囊管采用纤维胆道镜行胆总管取石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37例 ,女 4 9例 ,年龄 16~ 69岁。其中66例为胆囊多发性结石 ,2 0例为单枚结石。术前B超、CT发现胆总管结石 4 3例 ,术中胆道镜检查发现 37例 ,术中胆道造影发现 6例。2 方法与结果常规行胆囊切除术 ,胆囊管长度酌情保留约 1.5cm左右 ,用细线在残留胆囊管呈等距离缝合 3针 ,不同方向牵开 ,并根据胆囊管直径大小与通畅情况决定是否作扩张或胆总管联合切开[1] 。本组有 68例胆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带T管保留Oddi括约肌功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38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个体化采用腹腔镜下行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后缝扎胆囊管(n=5)、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n=10)、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加术中留置鼻胆管引流(n=11)、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辅助小切口原位缝合并肝圆韧带局部缝合加固及术中鼻胆管引流术(n=5)、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辅助小切口下胆道扩张并鼻胆管引流再一期缝合手术(n=7)治疗,并对上述治疗方法加以分析.结果 全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胆漏及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结论 对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个体化选择手术适应证行不带T管的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科学合理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至2011年2月行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的5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造影成功49例,其中经胆囊管造影41例,经胆总管造影8例,成功率96.1%。造影结果提示胆总管结石12例,胆囊管结石4例,胆管损伤3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9例,中转开腹手术4例,腹腔镜下胆管修补1例,术后行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3例。未见造影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安全、简便,可以防止胆总管及胆囊管结石残留,还能避免不必要的胆道阴性探查和发现潜在的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 1 993年 7月开展腹腔镜手术 ,2 0 0 2年 6月起成功实施改良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 (LCTD) 32例。现对其几点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2例 ,男性 1 0例 ,女性 2 2例。年龄 2 5~ 64岁 ,平均 46岁。入院时 8例巩膜或皮肤有黄染 ,2 4例皮肤巩膜无黄染。均无急性胆囊炎及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临床症状及体征。术前经B超、CT、MRCP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内径 0 8~ 1 5cm。 1 2例术中胆道造影证实胆总管结石。手术方法 :采用LC四孔法。腹腔镜下先不做胆囊切除 ,若胆囊与大网膜或周围脏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切开行胆道探查、取石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对1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切开胆囊管汇入部,探查、取石,术后间断缝合胆囊管切口,生物夹夹闭或缝扎胆囊管.术后观察腹腔引流量、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腹腔引流量(37±16)ml,无胆瘘发生,肝功能胆红素及酶学无明显升高,术后1周B超检查无腹腔积液,术后5个月随访B超检查无胆总管狭窄.结论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汇入部切开行胆道探查手术安全、可靠,且对胆囊管结石嵌顿、胆总管较大结石及胆囊管较细的患者同样适用.  相似文献   

16.
戴玮  邱建平  沈喜平 《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3):3935-3935
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临床并不少见,传统手术常规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8年2月在开放手术或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行纤维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1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胆总管切开取石是肝胆外科常见的手术 ,传统均放置T管引流。本院自2001年7月~2002年10月间开展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51例 ,疗效良好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 ,其中男19例 ,女32例。年龄21~73岁 ,平均50.2岁。42例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8例为二次胆道手术 ,1例为三次胆道手术 ,合并有急性胆管炎16例。术前均经B超或CT证实二级肝管无结石。术前行鼻胆管引流11例。术中见胆总管直径8~20mm43例 ,20~25mm8例。1.2手术方式合并胆囊结石病人均行胆囊切除 ,切开胆总管取石 ,取石后用胆道镜检查左右肝管、肝总管、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双镜结合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治疗胆囊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65例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结合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方法治疗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6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术,16例发现或证实胆总管内有结石,其中3例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13例腔镜手术成功,其中1例胆道镜经胆囊管切开取石术,胆总管未放置T管;12例行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胆总管内放置T管,术后6~8周行纤维胆道镜检查,1例发现残余结石,拔除T管后经窦道取净,11例未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再次行胆道造影后未发现结石,拔除T管,术中出血30~130 mL,手术时间90~220 min,术后住院4~8 d,所有病例均无发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结合选择性术中胆道造影治疗胆囊炎急性发作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创伤小,康复快,胆管结石残留少,安全有效,减少不必要的阴性胆总管切开探查。术中不能取净胆总管结石者,术后可通过T管窦道行纤维胆道镜取石。  相似文献   

19.
该文报告了,外科医生对150例经腹腔镜胆囊切除连续病例中确认胆总管结石者行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的结果,除4人外所有患者均行术中荧光屏监视下经胆囊管胆道造影,若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则在荧光屏监视下将4Fr(8mm)输尿管取石网经胆囊管送入胆总管,在胆总管远端张开取石网,旋转回收至胆囊管开口取出结石。144例常规术中胆道造影成功131例(90%),经胆道造影发现7例有胆总管探查指征(5%),其中2例胆道造影为假阳性,其余5例胆总管结石被取出。完成探查后再次胆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胆囊管的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肝外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该方法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6例,总结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胆囊管途径取石成功率为24/26,1例因胆囊管变异,1例导丝插入胆总管未成功,中转为胆总管切开术。术中扩张时无胆管撕裂,术后无腹腔出血、胆漏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4-8d.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病例,在采用腹腔镜下1次手术的方式治疗时,应首先考虑经胆囊管途径,以争取更小创伤以便更快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